由湖州市德清县牵头起草的《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日前正式发布,将于2023年3月29日起实施。据悉,该项标准为国内首个在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的省级指导性地方标准。
该标准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面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拟定了规范,涉及了基础设施、产业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教育、医疗健康、便民服务、空间治理、生态治理等内容。
“该项标准的制定旨在深化推进全省数字化改革,为全省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指导,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德清县市场监管局介绍,该标准是在总结浙江省数字乡村治理经验,特别是德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形成,将现有成果进行经验转化,以标准的形式规范、指导全省的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工作,并为其他地区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样板和经验。
近年来,德清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托地理信息技术考证培训机构,迭代升级“数字乡村一张图”应用,打造了建在“云”上的“孪生乡村”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可视感知。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垃圾分类、国土规划、智慧交通、污水处理等15个业务系统,推动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跨业务的业务协同、部门联动,实现村庄规划、风险管控、生态治理、矛盾调处等基层治理的线上化、可视化、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首个省级数字乡村建设规范发布,开启“一图感知乡村”的智治新模式。
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规范最新标准,建设融入数字政府大格局的新一代数字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工作综述
2019年9月17日,浙江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的省级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以局域网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系统,政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接收系统和档案利用馆际共享服务系统,互联网“浙江档案网”门户网站、浙江档案服务网和“浙里办”App等系统平台为依托,构建了存量数字化与增量电子化并重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实现“一网查档、百馆联动”,系统建设规范、技术选择合理、整体水平先进,为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和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与融合发展同步
习近平总书记浙江工作期间到浙江省档案馆调研时曾指出:“要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化技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实施‘数字浙江’,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把档案工作纳入其规划,统筹考虑。”数字档案馆建设不仅要考虑档案馆自身业务的需要,更要考虑其在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中的定位与作用,要将其纳入数字政府大框架内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省档案馆自觉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大格局,主动对接浙江政务服务网和省大数据中心,努力建设一个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数字档案馆。
1、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
《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和电子文件归档统一平台建设”,这个统一平台也就是数字档案馆系统。省政府还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大数据发展计划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方案。
2、充分体现数字政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要求
前端通过电子档案交换系统,数字档案馆实现了与省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浙江政务服务网)与住建厅、民政厅、人社厅、交通厅、司法厅、自然资源厅等12个自建业务系统的对接以及11个设区市互联互通。通过馆室一体化归档移交系统,规范开展数字档案接收、在线监督指导等业务。后端通过政务云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规范最新标准,联通省大数据中心,向省大数据中心归集开放档案数据53万多条。查档服务平台接入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浙江档案网迁入省政府集约化网站。
3、相关指标纳入数字政府建设整体考核
将省馆民生档案查阅、开放档案查阅、档案备份数据证明服务、档案数据灾难备份和“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等16项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核心指标考核。根据省政府相关情况通报,省馆公共服务事项的网办率、材料电子化比率、跑零次比率、即办率、掌办率、承诺时间压缩比等指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存量数字化与增量电子化共存
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3大核心目标。近年来,省档案馆在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中,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大趋势,既考虑传统档案数字化成果的管理利用问题,又充分考虑电子档案形成、接收、保存和共享利用的规律与流程,着力打造存量数字化和增量电子化并重的数字档案馆。早在2015年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规范最新标准,建设融入数字政府大格局的新一代数字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工作综述,省档案馆就主动对接浙江政务服务网,完成了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移交接收试点和课题研究。2017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
浙江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图
1、开发部署适应增量电子化需要的平台
开发部署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模块,建设馆室一体化电子档案归档接收系统,建设基于局域网的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系统和基于不同网络的电子档案利用系统,建成了一个适应电子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的数字档案馆系统。
2、制定配套制度规范
制定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试行)》《浙江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元数据方案》《浙江省省直单位虚拟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浙江省档案馆政务服务电子档案接收办法》等标准规范,为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3、积极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工作
2014年,印发《浙江省省直单位电子公文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以省“两办”名义召开全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印发《浙江省档案局关于开展全省数字档案室建设测评的通知》,通过数字档案室建设,省直单位OA系统普遍开发部署归档模块,实现了电子公文归档。2017年,与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召开“最多跑一次”电子化归档工作部署会,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模块,省本级归档平台已完成90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件的电子化归档;通过电子档案归档接收系统,省档案馆已接收14家单位移交的近30多万个电子档案数据包,数字档案馆增量电子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存量数字化与增量电子化并重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
资源丰富与数据优质相辅
档案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也是数字档案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档案资源建设既要重视“量”,也要重视“质”。省档案馆在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始终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增加资源数量、提升数据质量上下功夫。
1、加快推进文件级目录和全文数据库建设
目前,省档案馆有目录数据885万条,其中案卷级条目100万条、文件级条目785万条。纸质档案数字化复制件555万件、6700多万页,数字化率达到 70.71%。数字化照片档案9.6万张、音频档案3600多条、视频档案5700多条,数字化均为100%。
2、实施浙江数字记忆工程
开展“浙江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建成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开展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数字建档的“千村档案”建设,接收进馆数据总量2.4TB。推进“浙江之路”“百年·百镇·百梦”等数字记忆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资源。
3、开展数字资源采集与馆际共享
2001年至今,连续采集《新闻联播》(浙江专题)和《浙江新闻》《解码古今》《档案故事》视频信息条,数据量达2TB以上。与杭州市档案馆等开展数字档案资源的馆际共享,还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合作,建立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浙江查阅利用中心,共享涉及浙江的家谱、地方志数字资源1337套、1.34万册,共计27TB。
4、在数字资源建设中严把质量关
在开展数字化加工项目时,同步实施数据第三方质检项目,通过“100%自检+100%质检+10%抽检”的质量验收流程,提高数字化成果质量。2019年,省档案馆又投入300多万元,实施3个数据检查整理项目,分别对存量案卷级条目、文件级条目和图像数据等进一步检查完善考证书的正规网站,确保数据质量。
长久保存与安全为基并重
省档案馆在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始终以数字档案资源长久保存、长期可用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并重。
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流程示意图
1、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省档案馆按一级供电等级设计,由两路10kV市电接入,还配备了一台战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实现三电源供电。中心机房局域网到各楼层主干线、各主要设备均采用光纤铺设连接,并光纤接入每一间办公室。虚拟机服务器、存储设备、核心交换机、楼层交换机等关键设备均采用双冗余,其中虚拟机服务器采用集群,存储设备采用双链路主控,核心交换机采用CSS方式双机热备。配备多套在线存储设备用于数据存储,主要一套为H3C分布式存储系统,该系统裸存储容量2.5PB,实际可用容量在2PB以上。配备了H3C物理磁带库,有4个磁带驱动器,240个槽位,能满足不同级别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性能需求。
2、开展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档案电子文件归档接收平台、电子档案长久保存基地、浙江档案服务网等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均已通过国家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并取得三级等级保护证书。省档案馆被列入网络攻防演练重点单位,在两次模拟黑客攻击中(一次针对因特网、一次针对政务网)都经受住了考验,成功抵御攻击。
3、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系统
建设了基于局域网的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系统,即馆藏资源总库,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存用分离,保存原始存档信息包和数字档案馆系统中转换为长期保存格式后形成的返回信息包,以ZIP包为管理单位进行长久保存管理,制定并实施备份策略,对进入长久保存系统的电子档案包进行实时磁带备份,通过应用可信时间戳、数据保全、OFD格式转换等技术,优化数据监测、监管和保真功能,做到实时检测、实时预警、实时保全,解决了数字档案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安全可用问题。
4、实现在线离线异地备份
依托电子文件管理统一平台的前端一体化归档备份机制,电子档案长久保存基地对归档的电子档案进行实时备份,数据包在写入分布式存储的同时,同步发起磁带的异质备份,并通过“洞库磁带离线检测系统”项目对备份的磁带定期进行检测,确保磁带数据的安全可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对口建立馆藏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机制。
5、建设机密级档案管理系统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涉密机房和涉密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涉密档案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涉密网络按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机密级要求规划和实施,并已通过测评。
需求导向与利用为先共融
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是在吸收其他数字档案馆成功版本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作了进一步的适用性改造和优化,各项功能满足开展数字档案的移交、接收、整理、编目、鉴定、管理、保存、编研、利用、统计等全流程管理的需要,集成了最新版的四性检测模块、虚拟库房等技术,在虚拟档案库房上架管理、数据资源在线编研利用、档案开放鉴定、统计等功能方面取得一定突破。特别是系统的查档服务功能比较突出,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快速到秒速,从目录图像到全文数据,从PC端到移动端、从跨馆到跨省的飞跃,应用成效明显。
1、系统检索功能实现升级
通过优化数据库技术,使用Solr全文检索引擎,应用内存表索引,在800万条目和6700多万页的数据环境下全文检索响应速度在3秒左右。应用OCR技术,真正实现全文内容检索,极大地提高了利用效率。
2、打造全省共享利用服务平台
2017年11月,建成使用浙江档案服务网,实现“一网查档、百馆联动”,让利用者查档“最多跑一次”或“零上门”。2018年12月,推出移动端查档服务,通过 微信小程序“掌上查档”和“浙里办”App实现手机查档。截至目前,浙江档案服务网受理查档2万多人次,其中浙江省档案馆受理1600多人次。移动端查档受理5000多人次。
3、推进区域跨馆查档合作
积极倡议并参与长三角区域民生档案“跨馆查档、便民服务”,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的批示肯定,并列入了2018年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档案查询服务成为第一批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浙江档案服务网最先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自2018年3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部门签署合作开展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工作协议以来,浙江档案服务网已受理来自沪苏皖地区用户查档800余例。
4、数字档案馆系统总体应用成效显著
2016—2018年,通过数字档案馆查档利用年均5900多人次。浙江省档案馆政务网档案利用和馆际共享服务平台近3个月的月均访问量为2900多人次。基于因特网的“浙江档案服务网”月均访问量3200多人次、门户网“浙江档案网”月均7.6万人次。根据网上评价和窗口评价情况,数字档案馆用户总体满意度达到99%以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iyeeedu.com/4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