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阵列,【Bentley软件技术】基于三维数字化设计解决山地光伏工程光影遮挡问题

本文主要梳理了三维数字化手段在山地光伏工程中的设计流程,并介绍了如何运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解决工程中常见的光影遮挡问题。本文主要梳理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关于山地光伏工程阵列布置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特点解决工程中光影遮挡的问题。

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1、引言

我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提出制定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战略,要求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这将为新能源的大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新能源板块作为我院的核心业务之一,近几年业务发展迅速,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需要也随着发展开始凸显。例如,在山地光伏工程中光伏阵列布置的问题,电缆长度统计偏差的问题。我院对新能源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的挑战,调整传统结构简单、手段单一的短平快发展模式,加强新能源设计技术、设计模式的创新。

与此同时,BIM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在设计院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技术、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集成应用。以信息化技术为推手,集成三维仿真技术构建新能源数字化设计平台,运用无人机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建立新能源工程的勘测设计流程,实现质量提升、服务提升,树立新能源领域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品牌形象。

通过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在山地光伏工程中的应用,总结出一套新的设计流程。本文主要梳理了三维数字化手段在山地光伏工程中的设计流程,并介绍了如何运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解决工程中常见的光影遮挡问题。

2、协同软件平台

光伏发电项目的三维数字化设计中涉及到的专业主要有光伏、总图、电气、建筑结构、水暖等,为满足全专业覆盖的要求需要搭建一个合适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搭建的目的是要满足专业设计以及专业间协同的功能,协同设计模式中各个专业应用本专业的软件做数字化模型,所有文件由平台管理,各个专业以“参照”的方式嵌入其它专业的模型进行协同设计。搭建平台主要选用的 公司的系列软件,具体见下表:

光伏发电项目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列表

3、基本流程

3.1、 要素分析

光伏工程在传统设计方法中,一般是依据勘测提供的地形资料判断分析地形,然后根据光照条件计算光伏阵列布置的最小间距,最后综合考虑布置光伏阵列。以某光伏工程为例光伏阵列的布置方案的原则是:1平整地面或可以通过少量挖填方实现平整的地面,阵列一律采用正南布置(方位角为0°),倾角采用最佳倾角22°;2对朝向为正南的坡地bim阵列,阵列布置参照平整地面布置,方位角取为0°,南北倾角依地势通过支架调节为22°。3对非正南坡地,光伏阵列东西方向采用顺坡布置,南北方向通过支架或土方调节到22°。在工程中要求9:00~15:00时间区间,光伏板上不允许出现阴影,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常常还是会出现光影遮挡的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工程中容易出现光影遮挡的问题,在设计中尽力避免同样错误,然而在复杂山地地形环境的工程中,此类问题还是会反复出现。

光伏工程的光影遮挡问题

通过对设计方法的分析,总结出几条原因如下:

(1)勘测地形资料为等高线。在常规的设计方中,设计人员在软件中仅仅以俯视平面的方式观察等高线及数值。由于工程面积较大,地形变化也多样化,而地形的角度及朝向依靠设计人读取数值判断,因此在地形判断上就会有很大误差甚至错误。

(2)光伏阵列布置一般在平面图上完成。光伏阵列布置之前,设计人员会根据光照条件及地形特征角度计算阵列布置的最佳间距,然后依照地形等高线判断地形特征角度,选择最佳间距布置光伏阵列。在实际布置的过程中,地形特征角度人为判断,光伏阵列区域大阵列数量繁多,容易出现阵列间距不合适的情况。在设计校核的过程中仍然是人为判断检查,无法有效的检查错误。因此阵列布置间距常常出现富裕过大浪费地域资源,或者间距不够造成阴影遮挡的问题。

(3)设计人员计算阵列布置的最佳间距都是依据地形的特征角度,但是实际工程的地形倾斜角度却是连续随机变化的。在某些地形特征角度变化的过度阶段,光伏阵列的布置往往容易出现光影遮挡的问题。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总结出解决光伏阵列阴影遮挡问题的总要因素有:地形、光伏阵列间距、符合工程实际地形的布置方案(即光伏阵列与地形的协同设计)。

3.2、 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流程

传统的设计仅仅基于平面图,在很多空间上的情况依靠人发挥想象以及简单符号化完成。山地光伏工程光伏阵列布置实际是一个随地形起伏按一定规则布置的过程,工程本身三维空间的特点非常显著。依据此特点,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建立模型完全模拟还原三维真实情况,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地形分析、光伏阵列间距计算、协同布置设计。基本流程如下图:

设计流程

4、地形分析

山地光伏工程光伏阵列依地形起伏按一定规则布置,地形资料属于输入数据,是工程准确性的依据。地形的准确度、精度以及地形资料信息含量都对工程设计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地形输入数据的成品,在本次研究中提供了传统勘测方法的等高线地形资料以及摄影实体建模形成的地形资料。

4.1、等高线地形

目前常规做法是通过工程测量提供以等高线的方式表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在工程设计中是重要的输入数据,一般包含了地形、地貌、地物等信息,能较好的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在工程测量中,等高线地形是根据地貌特征点的勘测点数据处理最终绘制的。工程测量中地形特征点是不连续的,特征点之间的地形是通过点与点之间平滑连接处理的,因此等高线地形图“总是显得很光滑”。如果勘测点间距较大的情况下,也可能会遗失过渡区域的真实地形情况,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光伏工程中也会影响光伏阵列的布置。

等高线地形俯视和轴测观察视角

4.2、摄影实体建模地形

摄影实体建模地形通常是利用以无人机获取倾斜影像,然后通过软件利用倾斜摄影技术计算并生成三维地膜模型。倾斜摄影建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影像特征提取与匹配、自动空中三角测量、三维建模,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人工调整误差较大的连接点,消除了其对其他连接点平差结果的影响,并且得到了更精确的数据成果。摄影实体建模的地膜模型的特点是具有完整真实的影像展示,对地形、地貌、地物等现实环境“一览无遗”;地膜高程精度达到分米级对地形高度的变化具有连续性。但是用此技术生成的模型使树木等地物遮挡了地面,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用林地区域时无法掌握此区域地面高程数据。

摄影实体建模的地膜模型

4.3、地形辅助分析

作为设计输入资料,等高线地形图和摄影实体建模的地膜模型各有特点,在工程中可以同时使用,互补长短。山地光伏工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地形,然后根据光照条件和地形坡度计算光伏阵列布置的最小间距,最后综合考虑布置光伏阵列。在地形分析中重要的指标是地面的坡度及平滑地形的范围。在常规的设计方中,设计人员在软件中仅仅以俯视平面的方式观察等高线及数值,人为判断难免有疏漏之处。在三维数字化设计中选用的软件是 Site,这是一款可以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做地形设计,土方计算的三维软件;专业解决总图中地形分析、土方计算、方案比较等系列问题。在三维软件中,通过软件对地形的分析功能可以有效地辅助设计人员选取合适布置光伏阵列的区域以。软件辅助计算地面角度,为光伏阵列布置提供精确的数据依据。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地形辅助分析流程

5、光伏阵列间距

光伏阵列布置的间距不够会造成阴影遮挡的问题,间距过大会浪费地域资源。阵列间距是布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山地光伏工程中,间距与地形的坡度息息相关,设计人员会根据光照条件及地形特征角度计算阵列布置的最佳间距。间距计算示意图及公式如下所示:

两排阵列之间距离示意图

图中,L为一级光伏阵列斜平面高度,H为一级光伏阵列水平高度,B为安装倾角,a为太阳高度角,c为太阳方位角,r为太阳入射线水平面上投影在后排阵列之间的长度,d为前排阵列阴影长度考证含金量排行榜,D为阵列之间的间距,e为阵列阴影在东西方向的影响长度。

按上述几何关系,运用三角函数,可得d、D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ω——时角(与正常发电时间有关);

δ——太阳赤纬角(在冬至日-23.45℃至夏至日+23.45℃范围内变化);

φ——纬度(本工程站址地处北纬44°27.6’);

s——阴影系数,s=d/H。

首先计算影子系数和平地的阵列间距。计算结果与三维模型验算结果吻合,详见下图:

影子系数及平地光伏阵列间距计算结果

山地光伏工程中地形的坡度会变化,因此阵列布置间距需要根据地形坡度变化而计算。地形特征坡度在南北向与东西向组合取值按0°到15°之间,得到光伏阵列间距计算结果列表。同时按列表情况建立每种情况的模型进行光影验算。在某光伏发电工程中我们通过公式计算与三维软件中光影互相印证,为地形特征坡度下的光伏阵列间距提供准确的数据。计算部分结果见下图:

地形特征坡度光伏阵列间距计算结果

6、协同设计

通过计算出地形特征坡度光伏阵列间距基本能解决光伏阵列的布置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山地地形不是单纯的某个特征角度,一般情况下地形角度会渐变,且变化规律随机分布。因此按照计算的间距平面布置光伏阵列仍然有出现错误的情况。为了设计结果的精细化,在三维数字化设计流程中使地形与光伏阵列布置协同设计。布置设计时,严格依据地形角度,按照规则布置光伏阵列。设计过程其实就是对工程三维仿真模拟,最大程度上还原工程三维空间上的占位,然后依靠精确的模型模拟光照情况,在模型中能直观的检验出布置不合理的地方,通过修改最终完成无差错的设计。

光伏阵列三维验证光影遮挡结果

7、技术指标分析

在某60MW山地光伏项目中采用了传统设计及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并采集了光影遮挡出错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数据采集中以每2WM为单位,并且以不同地形特征坡度的情况下分别对比。数据见下表:

光影遮挡数据列表

注:表中逗号前后的数字为传统方法和三维数字化设计出现光影遮挡错误的数据。

从列表的数据分析,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减少了工程设计中出现光影遮挡错误,在地形变化较复杂的区域体现的更明显。通过此方法为工程减少了返工的次数,节约了成本及时间。

总结

三维数字化设计的特点有:专业之间协同性强:三维模型直观性强;模型信息统计方便;信息模型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与传统设计有很大不同,重点着眼解决的问题是利用精细化设计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三维数字化设计的特点分散体现在工程设计的各个细节部分,在整个工程综合利用中就发挥出强大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关于山地光伏工程阵列布置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特点解决工程中光影遮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广俊. 三维数字地形图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 杨国东bim阵列,【Bentley软件技术】基于三维数字化设计解决山地光伏工程光影遮挡问题,王民水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及展望[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1)

[3] 桂宁,董彦松,蒋米敏,李俊男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光伏设备自动化优化铺设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3)

bim工作站,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bim工作站bim工作站,及与bim工作站通信的运维管理平台;及与运维管理平台通信的综合管理平台;所述综合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所述构件监测模块包括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和构件装配监测模块;所述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均通过电子标签和物联网移动终端与综合管理平台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装配监测模块还包括布置于施工现场的物联网管理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建筑使用监测模组,所述建筑使用监测模组包括获取能源使用量的能源使用监测模组;获取管网走向,并将管网位置反馈到bim模型中,及管网使用情况的管网使用监测模组;及将安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安防监测过程记录的安防使用监测模组;及将消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消防监测过程记录的消防使用监测模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包括BIM工作站,及与BIM工作站通信的运维管理平台;及与运维管理平台通信的综合管理平台;所述综合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所述构件监测模块包括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和构件装配监测模块;所述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均通过电子标签和物联网移动终端与综合管理平台通信。本发明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利用BIM自带模组进行应用bim工作站,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物联网数据采集和监测,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施工的标准化,同时能够严格把控施工用料规格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另外,其还能够很好地辅助建筑施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冯卫东;代强;程海英;张学凯;张文迪;朱斐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华埠特克智能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31

技术公布日:2021.07.06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慧建筑管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属于智慧建筑管理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由充足信息构成以支持新产品开发管理,并可由计算机应用程序直接解释的建筑或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即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它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由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因此,利用bim来实现智慧建筑势必是未来建筑趋势;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7,公开了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监测系统,所述智慧建筑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网系统和bim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物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提供给工人一个数据参考价值,提高了工人做决策的准确率;通过设计建筑人员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统一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通过设计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建筑项目在进行中实时监控建筑的安全信息,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但其仅仅是采集建筑物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其对于建筑标准化和效率上,并没有提供好的辅助,另外,现有的bim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监测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施工的标准化,同时能够严格把控施工用料规格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另外,其还能够很好地辅助建筑施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便于后期很好地开发应用。

本发明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包括bim工作站和综合管理平台,所述bim工作站通过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建模,建模前,先完成二维cad图纸,通过二维cad图纸进行土建建模形成结构三维模型和建筑三维模型;及通过二维cad图纸进行安装建模形成暖通三维模型、水施三维模型和电气三维模型;最后建模完成bim整体模型,接着登记建模过程问题、进行可视化检查和碰撞检查形成问题报告;并将问题报告反馈到设计建模人员,设计建模人员优化改进建模数据,最后通过建模模型得到施工图;设计建模人员通过运维管理平台接入到bim工作站;运维管理平台根据对象设置不同的应用接口,其支持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bim驻场方和bim建模端(设计建模人员)通过网页端接入运维管理平台;运维管理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通信,综合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bim整体模型通过颜色或代码区分各区域为现场施工件或工厂施工现场组装件,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对现场施工件进行监测管理,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其用于现场结构施工监测,通过分层分区计算各工料用量,如各型号混凝土方量,使用模型自带明细表功能,将工料量数据提供给施工工长,由施工工长申报预订工料,对比实际工料用量与计算量,材料部对使用材料进行登记台账;现场施工时,临时建立材料库,并对材料库其各材料堆放区设置电子标签,并将电子标签数据为材料型号代码,其直接与材料区绑定,并将材料区和电子标签代码送入到综合管理平台,当在某一区施工时,通过触发该区模型,运维管理平台则输出工料数据给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显示各料存储区域,同时生成取料码,当进入材料堆放区时,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向综合管理平台发送取料码,综合管理平台接收取料码和该物联网移动终端代码后,对取料码进行核对无误后,通过移动终端显示同意取料,物料员进入各个材料堆放区进行取料,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扫描该区域的电子标签,则确认完成目标工料的提取,当工料数据均被扫描后,发出完成工料提取完毕信号,构件监测模块包括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和构件装配监测模块,所述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建立构件标准数据库,利用向导功能,项目管理员将墙、柱、梁、窗、门等构件保存为向导,并设置唯一编码,存入构件标准数据库,对于每一构件内嵌或外敲一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其存储数据为构件的唯一编码;对于浇筑类的预制构件通过提供生产数据,与预制件生产厂流水线对接,如将生产数据以和pxml等格式导出送至流水线,实现工厂流水线的高效运转,如利用为钢筋加工设备提供需要的生产数据,包括钢筋弯折机需要的bvbs数据;钢筋网片焊接机需要的msa数据(msa数据甚至支持弯折的钢筋网片的加工生产),浇筑系统需要的浇筑料类型及浇筑结构尺寸数据;构件装配监测模块包括布置于现场的物联网管理模块,当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时,通过物联网管理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从而进行分区或集中存放,完成构件进场确认,当在某一区施工时,通过触发该区模型,运维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构件标准数据库,根据施工前后顺序,依次输出该区域内所有构件的唯一编码,现场吊装施工时,根据唯一编码排列顺序依次安装吊装,吊装前,先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扫描该构件的电子标签,其将扫描数据反馈到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确认该构件是否为最高优先级或并列最高优先级,如果是,则反馈给物联网移动终端,否则发出错误告警信号,当物联网移动终端触发忽略告警信号时,此时,当前扫描的唯一编码为最高优先级,其排序前面的所有构件均被屏蔽,并将此次操作步骤反馈到综合管理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建筑使用监测模组,建筑使用监测模组主要是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对整个建筑的能源管网布局、消防布局和安防布局进行反馈到bim模型中,将bim实体模型与建筑实际布局一致,同时,收集能源供给数据、消防和安防监测数据,使整个建筑的能源供给数据和使用安全数据均能够进行收集和管理,其具体为:所述建筑使用监测模组包括获取能源使用量的能源使用监测模组;获取管网走向,并将管网位置反馈到bim模型中,及管网使用情况的管网使用监测模组;及将安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安防监测过程记录的安防使用监测模组;及将消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消防监测过程记录的消防使用监测模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利用bim自带模组进行应用,同时,结合物联网数据采集和监测,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施工的标准化,同时能够严格把控施工用料规格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另外,其还能够很好地辅助建筑施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包括bim工作站和综合管理平台,所述bim工作站通过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建模,建模前,先完成二维cad图纸,通过二维cad图纸进行土建建模形成结构三维模型和建筑三维模型;及通过二维cad图纸进行安装建模形成暖通三维模型、水施三维模型和电气三维模型;最后建模完成bim整体模型,接着登记建模过程问题、进行可视化检查和碰撞检查形成问题报告;并将问题报告反馈到设计建模人员,设计建模人员优化改进建模数据,最后通过建模模型得到施工图;设计建模人员通过运维管理平台接入到bim工作站;运维管理平台根据对象设置不同的应用接口,其支持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bim驻场方和bim建模端(设计建模人员)通过网页端接入运维管理平台;运维管理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通信,综合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有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和构件监测模块,bim整体模型通过颜色或代码区分各区域为现场施工件或工厂施工现场组装件,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对现场施工件进行监测管理,现场施工材料监测模块其用于现场结构施工监测,通过分层分区计算各工料用量,如各型号混凝土方量,使用模型自带明细表功能,将工料量数据提供给施工工长,由施工工长申报预订工料,对比实际工料用量与计算量,材料部对使用材料进行登记台账;现场施工时,临时建立材料库,并对材料库其各材料堆放区设置电子标签,并将电子标签数据为材料型号代码,其直接与材料区绑定,并将材料区和电子标签代码送入到综合管理平台,当在某一区施工时,通过触发该区模型,运维管理平台则输出工料数据给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显示各料存储区域,同时生成取料码,当进入材料堆放区时,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向综合管理平台发送取料码,综合管理平台接收取料码和该物联网移动终端代码后,对取料码进行核对无误后,通过移动终端显示同意取料,物料员进入各个材料堆放区进行取料考证含金量排行榜,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扫描该区域的电子标签,则确认完成目标工料的提取,当工料数据均被扫描后,发出完成工料提取完毕信号,构件监测模块包括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和构件装配监测模块,所述构件生产监测模块建立构件标准数据库,利用向导功能,项目管理员将墙、柱、梁、窗、门等构件保存为向导,并设置唯一编码,存入构件标准数据库,对于每一构件内嵌或外敲一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其存储数据为构件的唯一编码;对于浇筑类的预制构件通过提供生产数据,与预制件生产厂流水线对接,如将生产数据以和pxml等格式导出送至流水线,实现工厂流水线的高效运转,如利用为钢筋加工设备提供需要的生产数据,包括钢筋弯折机需要的bvbs数据;钢筋网片焊接机需要的msa数据(msa数据甚至支持弯折的钢筋网片的加工生产),浇筑系统需要的浇筑料类型及浇筑结构尺寸数据;构件装配监测模块包括布置于现场的物联网管理模块,当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时,通过物联网管理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从而进行分区或集中存放,完成构件进场确认,当在某一区施工时,通过触发该区模型,运维管理平台通信连接构件标准数据库,根据施工前后顺序,依次输出该区域内所有构件的唯一编码,现场吊装施工时,根据唯一编码排列顺序依次安装吊装,吊装前,先通过物联网移动终端扫描该构件的电子标签,其将扫描数据反馈到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确认该构件是否为最高优先级或并列最高优先级,如果是,则反馈给物联网移动终端,否则发出错误告警信号,当物联网移动终端触发忽略告警信号时,此时,当前扫描的唯一编码为最高优先级,其排序前面的所有构件均被屏蔽,并将此次操作步骤反馈到综合管理平台。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综合管理平台还包括建筑使用监测模组,建筑使用监测模组主要是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对整个建筑的能源管网布局、消防布局和安防布局进行反馈到bim模型中,将bim实体模型与建筑实际布局一致,同时,收集能源供给数据、消防和安防监测数据,使整个建筑的能源供给数据和使用安全数据均能够进行收集和管理,其具体为:所述建筑使用监测模组包括获取能源使用量的能源使用监测模组;获取管网走向,并将管网位置反馈到bim模型中,及管网使用情况的管网使用监测模组;及将安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安防监测过程记录的安防使用监测模组;及将消防监测和应用设施安装位反馈到bim模型中,并将消防监测过程记录的消防使用监测模组。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iyeeedu.com/4819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5月 24日 下午1:06
下一篇 2024年 5月 24日 下午1:07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 […] 3.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于一些难以想象的复杂节点进行三维展示bim的单位,做一些三维的设计方案或者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能够直观的看到施工过程,指导我们的施工;也可以进行混凝土、门窗之类的提前算量和材料提取计划,避免浪费考什么证赚钱多,节约成本;当然也可以对于管线排布或者幕墙设计之类的进行设计深化,这也是施工过程中BIM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