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人发[2003]24号),国家对从事公用设备专业性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建设部共同负责,日常工作由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勘察设计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承担。
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相应专业教育和职业实践条件者,均可申请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一)基础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本专业(指公用设备专业工程中的暖通空调、动力、给水排水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
2.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
3.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
(二)基础考试合格,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专业考试:
1.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可以报考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吗?,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2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
2.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
3.取得含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5年。
4.取得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或取得未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5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
5.取得本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6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7年。
6.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8年。
补充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报考条件
7、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15年。
8、取得本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25年;或取得相近专业中专学历后,累计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30年。
(六)报考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正规学历。以上报考条件中从事公用设备专业工程设计工作年限的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
(七)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获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业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地区的专业人员,符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也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参加考试。
(八) 报考人员应参照规定的报考条件,结合自身情况,自行确定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并经本人所在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名。凡不符合基础考试报考条件的人员,其考试成绩无效。专业考试成绩合格后,报考人员需持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证件(原件)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03
时间及地点
时间:
建筑工程方向:2023年7月6~9日,共4天。
桥隧工程方向:2023年7月27~30日,共4天。
地点:
同济大学衷和楼410会议室及工程项目现场
04
会议招商
本届交流观摩会提供协办单位、支持单位、会场展位(模型、平面、资料)、礼品赞助、微信/网页推广、会议指南广告等多种宣传形式。
需要者请尽早联络我们:张梅秀(同微信)。
05
颁发证书
会议结束后将由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颁发《建筑或者桥隧工程工业化智能化建造交流观摩会》交流证书。
06
报名和缴费
(一)电话/微信报名
李 丽 (微信同号)
张梅秀 (微信同号)
李 艳 (微信同号)
(二)在线提交报名表(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三)会议费用
类别
项目
5人以下
5人及以上团体价
建筑工程
A现场学习(不含差旅住宿)
7200 元/人
(或 1800 元/天/人)
5500 元/人
B现场学习(不含差旅,含住宿用餐)
元/人
(或 2800 元/天/人)
9000 元/人
桥隧工程
A现场学习(不含差旅住宿)
7200 元/人
(或 1800 元/天/人)
5500 元/人
B现场学习(不含差旅,含住宿用餐)
元/人
(或 2800 元/天/人)
9000 元/人
备注:支持目标日期单独报名。另有《装配式建筑如何把成本降下来》书籍赠送。
(四)收款账户(缴费前请先联系我们确认)
帐号名称:同济大学
开户银行:农业银行上海翔殷支行
帐 号:
请 注 明:交流观摩会
07
会议日程
建筑工程方向
时间
主要内容
7月6日
1. 工业化建造与智能建造: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和人才队伍建设(赵宪忠教授)
2. 建筑行业中人工智能的现状、机遇与未来挑战以及政策导向(卢昱杰教授)
3.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战略及投融资(刁程远创始人)
7月6日
4. 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及应用案例(王平山教高)
5. 装配式建筑设计成果的表达与规范(王平山教高)
6. 土木建筑数字施工及其智能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案例(龚剑首席)
7月7日
7. 建筑机器人在工地现场施工与管理中的应用案例(王克成总裁)
8.观摩研讨智能制造在钢结构住宅中的应用与经验(戴高峰副总裁)
9.观摩研讨隐式框架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标准设计和智能建造(王彦超教高)
7月7日
10. 观摩智能制造工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构件数字化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鸿翔筑能科技)
11. 观摩AA级别的智慧工地施工现场(联合路公租房项目)
7月8日
12. 建筑装修(饰)智能一体化设计及应用案例(连珍总工)
13. 建筑质量检测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案例(李占鸿所长)
7月8日
14. 建筑全产业链协同与分工建造案例分享和经验总结(李元齐教授)
15. 需求精准对接(中心&同济专家发言-企业代表发言-互动交流)
7月9日
16.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案例(施骞教授)
17. 建筑工程项目基于收益视角的全成本管理平衡及工程计价体系(胡卫波主编)
18. 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建筑“提质降本增效”的实战案例解析(胡卫波主编)
7月9日
19. 现场参观风语筑设计大楼(张树玉副总经理)
20. 线上观摩11层已建好的活楼,并学习远大活楼体系(谢吉平高工)
21. 展望:研讨元宇宙建造:从数字原生到虚实相生(苏运升教授)
桥隧工程方向
时间
主要内容
7月27日
1. 工业化桥梁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周良大师)
2.(上海城建院邀请桥梁相关专家)
3.(上海城建院邀请桥梁相关专家)
4.适应工业化智能化建造的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石雪飞教授)
7月27日
5.(上海城建院邀请隧道相关专家)
6.(上海城建院邀请隧道相关专家)
7. 地下道路隧道工程绿色智能建造和数智转型(刘艳滨首席)
8. 跨海岛桥隧工程新技术和应用案例解析(袁勇教授)
9. 上海软土深层盾构隧道建设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白云教授)
7月28日
10. 参观银都路越江通道新工程+预制拼装研讨
7月28日
11. 参观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工程+研讨GPST新技术
7月29日
12. 桥梁墩柱的预制拼装工业化装配化建造技术和应用案例(王志强副教授)
13. 强震条件下的桥梁工业化建造技术和应用案例(管仲国教授)
7月29日
14. 参观路桥施工现场和3D打印桥梁+研讨路桥工程智能化建造技术和工程案例
7月30日
15.参观桥梁预制构件厂(上海4大预制构件厂之一)
16.研讨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在预制构件生产中的应用
17. 研讨大型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智慧化关键技术
7月30日
18. 参观上海中心大厦内部阻尼器+探讨(供感兴趣的人员选择)
08
部分专家介绍
(按报告顺序排列)
姓名
专家介绍
赵宪忠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国豪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专委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钢结构、结构连续性倒塌、智能设计与智能建造等。主持完成天津117大厦、郑州火车东站、拉萨贡嘎机场、上海体育场改造、科威特中央银行等二十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的试验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卢昱杰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建造与智慧施工团队负责人;专注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建造、工程管理等相关领域。
刁程远
诚壹资本创始合伙人,兼任智建美住科技责任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马里兰大学硕士毕业。相关项目经验:创立诚壹尺寸一期基金,先后参与了科杰、迈思、智建美住、秉匠科技、磐汩新材料等多家公司的投资。个人投资了上市公司博锐尚格以及多只产业基金。
王平山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上海建筑科创中心主任、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设计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技术咨询、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编制、装配式单元集成外围护体系技术体系、双面叠合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技术体系研究等。
龚 剑
现任上海建工集团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超高层工程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完成21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最高 3 幢建筑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及最高 2 座构筑物上海东方明珠塔、广州塔(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建造。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25 项国家和省级计划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 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17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100 余项、国家级工法6项;出版专著 9 部。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中施企协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国际基金杰出工程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王克成
现任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工程师,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直从事自动化、机器人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2019年后开始研究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方向。
戴高峰
浙江鸿翔筑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彦超
正高级工程师,铁木辛柯事务所总工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从事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发与应用,多项研究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高级暖通工程师,3号通知 | 建筑和桥隧工程工业化智能化建造交流观摩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7项,发表论文 23 篇。
连 珍
现任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程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第十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女工程师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人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等。长期从事大型公共建筑装饰工程复杂饰面工业化、数字化及绿色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代表项目:上海迪士尼梦幻世界、首届进博会场馆提升工程、北 外滩世界会客厅装饰工程、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等。
李占鸿
现任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所长,兼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房屋质量检测站站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建筑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上海市住宅修缮工程评标专家、上海市科委科技专家库专家等。
李元齐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冷弯型钢结构设计理论;大跨度空间结构非线性分析和抗风设计理论;轻钢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
施 骞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组织行为研究、绿色与可持续建设、风险管理、数字化城镇建设策划、规划与建设管理研究等。
胡卫波
现任克三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成本书殿系列丛书主编。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成本优化案例研究和装配式建筑全成本管理案例研究,主编著作有《建设工程成本优化》、《装配式建筑全成本管理指南》等。
张树玉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品牌官,商业板块的要看文创总经理,文旅板块的放语空总经理,广电MCN 阿玛歌总经理。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行业口语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朗诵协会理事。
谢吉平
暖通高级工程师;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远大活楼公司副总经理,负责远大活楼技术、营销管理工作。在建筑、区域合同能源节能技术应用及燃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苏运升
同济大学教授(设计实践型),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膜智造技术团队负责人、大有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主任城市规划博士、注册规划师。他擅长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城市及地区性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历史保护规划等,参与过中国大陆 50 多个城市的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安哥拉新罗安达高级暖通工程师,俄罗斯圣彼得堡,越南岘港,赞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城市的规划设计项目。致力于中国建造及制造的设计集成创新(如元宇宙建造)。
周 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领军人才,英国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及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市政与公路工业化装配式桥梁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市政工程团队负责人。主持设计了上海市杨浦大桥、卢浦大桥、闵浦二桥、松浦三桥、内环线高架桥、延安路高架、外环线、沪闵高架、中环线高架、嘉闵高架、柳州红光大桥、南昌朝阳大桥等工程。在桥梁工业化装配化设计施工技术方面首先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编制了国内第一本《预制拼装桥梁技术标准》,提出了桩基-承台-立柱-盖梁装配式成套设计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了全预制桥梁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及应用。
石雪飞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桥梁施工及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建造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 of and )会员,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桥梁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桥梁结构分析、桥梁施工技术、桥梁检测等方面研究工作。
刘艳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工程师。上海市交通委科技委委员,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市政工程协会质量专家。长期从事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现主要负责市政、公路工程建设与高速公路运营技术管理,代表项目包括上海外滩隧道、北横通道、诸光路隧道、S7公路等多项上海市重大工程。
袁 勇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地下结构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结构动力问题、地下结构性能化设计、地下工程维护理论与方法。自主研发了隧道强震非一致作用安全控制技术,解决了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隧道结构抗震设计难题;开创了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设计与状态导向维护理论,为轨道交通和越江隧道的运营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白 云
同济大学退休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土木工程学会资深会员(FICE)、英国注册土木工程师(CEng)。现任上海瓴云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亚洲开发银行技术顾问、安徽交通规划设计总院独立董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沉管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非开挖施工技术等。
王志强
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桥梁抗震、减隔震设计理论和应用、既有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快速加固技术、预制拼装桥梁下部结构抗震性能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 20 多项桥梁抗震专题研究项目,参编《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装配式城市桥梁工程技术规程》、上海市《预制拼装桥梁技术标准》、《公路装配式混凝土桥梁技术指南》、四川省《四川省城市桥梁预制拼装桥墩设计标准》、吉林省《装配式混凝土桥墩技术标准》等标准。
管仲国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烈度强震条件下的大跨、高墩桥梁减震设计理论与技术;自恢复桥梁抗震新技术——提离式桩基础抗震结构体系与关键技术;面向震后可恢复性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方法;桥梁减、隔震技术与产品开发。
09
支持单位介绍
(更新中)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诚 · 挚·邀·请
盖章通知下载:
建筑和桥隧工程工业化智能化建造交流观摩会3号通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3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