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部分专业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之所以说大部分,是因为“水”这条道路上,确实出现过不太靠谱的专业。
比如某北京211学校十多年前就突发奇想,把该校的给排水专业换了个名字给排水工程师面试,没过两年发现后果严重,赶紧换回来了。最终导致那几届的水班同学毕业后无论是评职称、考研还是考注册,都只能被当做相近专业,要比同期其他学校的同学耽误几年。
存在即合理。
中国近现代给排水专业已经有超过70年历史了,当然非要从都江堰开始算那就有些久远了。环境工程专业虽然算是新兴专业,其实也有40多年历史了。
而且这两个专业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前一年刚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那时候的就业局势确实有些尴尬。我记得我毕业面试,有两个单位的面试官都问过我:
“你们学校那个环境工程兼给排水是个什么专业啊?”
我:“啥?兼给排水?我们学校环境工程和给排水是两个专业啊!”
面试官:“可你前面有好几个学生,说他们是环境工程兼给排水专业的!和给排水学的内容都一样,只不过名字不同。要知道他们是环境工程的,刚才我就直接拒了。”
我:“……”
反正那时候环境工程确实不好找工作,主要是当年工程领域挺吃香的,但是工程领域里,环境工程类公司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有,规模也普遍比较小。而凤毛麟角的几个大型环保企业,门槛实在是太高了。
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随着这些年环境污染情况加剧,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就业形势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规划设计院所、市政工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相关职能部门,从事相关规划工艺设计、施工、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
你看,就业面其实非常宽的。
不过其实这些领域给排水专业也都能胜任,而且规划设计院、市政工程这两个方向,给排水专业的优势很明显。设计、施工、工程管理这三个从事的工作,环境工程专业要和给排水拼,也挺难的。
剩下的方向两个专业差距不大。
对了,环境工程有水、气、声、固四个研究方向,我只了解水方向,所以我只能在这个领域聊聊。如果非要在噪音污染防治方向拿给排水和环境比较,那给排水完败。毕竟给排水能跟噪音沾边的可能也就是如何避免水锤、如何降低水泵的噪音,如何避免汽车压检查井盖发出噪音这种牵强的课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要看你自己的选择。我只能片面的说,给排水专业更偏向工程给排水工程师面试,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哪个更有前景?,但研究方向也不弱;环境工程更适合走研究方向。
地质也是理工类专业啊。
但是这个专业人多出口少,供过于求。
国内地质行业的辉煌时期是建国之初至90年代,那时候因为国内一穷二白,家底还没摸透,经济建设需要大规模地找矿、找油、找水、工程勘查,但那些年代是重调查、重勘探、轻基础,把地质工作定位为经济建设上游的一项基础工作,它的使命是为经济建设寻找可用的矿产、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地质专业的出口就是这些领域,现在基本上也还是这些领域,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以观察描述和经验性的东西为主,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过大的变化,与其他行业有很高的知识壁垒,说白了地质专业学的东西到了其他行业用不上。另外,地质专业学习的东西与直接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大的关系,它不能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以找矿为例,地质管找矿,但找到矿不开采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得采出来才能创造经济效益,所以采矿工程才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行业),在这个追求利益、讲究效益的年代,这种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行业很难像以前一样得到重视,所以现在的地质专业褪去了60-80年代的热度,又变成了一个艰苦的、冷门的专业。
随着大规模基础地质调查、矿产普查、资源摸底等工作逐步结束,地质工作的这些职能总体上是趋于萎缩的,仅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能够维持原状或者有所增强。目前的地质行业正在转型,很多都在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发展,但千头万绪理不清,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有生态环境部门、农业林业草原部门、土地、海洋等部门在干,地质在这个领域目前唱不上主角,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参与者而已。行业内大量的从业者都处在一种勉强有事干,但有可能是好好干,也有可能是瞎胡搞的境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某些单位经费都在减少,有些省级的地勘单位现在连五险一金都只能给交最低的。
项目少了、经费少了之后,地质领域现在相对比较重视科研,根据去年的《全国地质勘查通报》,基础地质工作的投入极大萎缩,但科研投入的增长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科研投入大部分也就投入了那么有限的一小部分单位,大部分地勘单位没有平台也没有能力搞科研,这些单位所谓的“提高基金申报率”、“提高项目申报率”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有能力搞科研的那些单位当中,绝大多数都不那么好进,招聘人数也比较少,而且还有一部分招聘名额是用来招聘那些有一定职称、有一定能力、有从业经验的在职人员的,不给应届生机会。
地质上一个辉煌的十年(2003-年),地质行业粗放发展,地质从业者数量急剧增加,队伍异常庞大,所谓“百局千队”造就了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庞大的地质勘查队伍。2013年以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地质行业的发展出现困难,项目少、经费少,养不起这么庞大的地质勘查队伍,于是地质勘查从业者从高峰时期的63万多人,下降到2018年的39万多人,目前应该是比2018年稍微多了些,40万多一点,但就这40多万的地勘职工,这个行业也只能说是勉强养活着。直到现在,在某些新兴的、热门的领域,国内的地质行业还是能够拉起来一大帮人,迅速地把这些新兴领域占领、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因为没办法,行业总得靠这些所谓的新兴领域热门领域弄出一个风口,然后找国家要钱,来养活这些从业者啊。
从粗放发展回归良性发展需要时间,消化庞大的从业者队伍也需要时间。地质行业目前处于低谷期,并将长期处于低谷期,同时地质行业也处于调整期,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加上政策、经济形势和发展方式的影响,地质类专业的就业确实比之前难多了。高校对就业市场的反应往往有滞后性,就业市场开始萎缩后,要3-5年甚至6-7年的时间,高校才能明显地反应过来,然后做出实质性的调整,就业情况由盛转衰的这2-3年,恰好又是高校相关专业招生最好、生源最多、专业规模最大的几年。地质类专业招生分数最高、专业规模最大、生源最多的是2010-2014年,2013年之后,地质矿产行业的寒冬开始,地矿油相关专业开始出现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现象,2014-2019年大概是地矿油就业最艰难的6年,在这之后,由于疫情和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等因素,国家出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得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起来比2014-2019年似乎好了一些(对于地矿油行业来说,也包括一批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职工开始大量退休出现人员缺额),但是地矿行业总体来说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人,等到这几年招聘得差不多了,后面不一定还能招这么多人,特别是不一定能拿出这么多的有一定质量的就业岗位,好的岗位要求可能会更高,到时候去某个油田研究院可能都得要博士后了。
国内的地矿油高校是行业性的、学科比较单一的,指望这些学校很快地针对就业情况做出调整不是件容易的事。行情好的时候,地矿油高校一门心思大力发展所谓的“主干专业”,招生的时候地矿油相关专业数量多、招生名额多、招生分数高,学校也大力发展地矿油类课程,有些学校连那么几个可怜的文科学生都要去学习什么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概论之类的课程,对其他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在就业行情变差之初,难就业的毕业生一下子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这些学生的的确确是很惨的,学校不重视的那些管理类、计算机类、电气工程之类的专业人均能有几个,地矿油专业的毕业生投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招聘会上很难看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连仅有的几家与地矿油相关的单位都是来招聘会计、文秘、管理、甚至给排水这种专业的。这种情况学校里要持续几年,把这部分学生送走,然后在就业行情变差之后3-5年,才能明显感觉出一些地矿油高校针对地矿油专业就业难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最主要的是减少招生(包括本硕博)、停招、裁撤相关专业、放宽转专业的条件、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非地矿油专业等。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给排水专业就业,2012年、2013、2016、2019、2021年,学硕当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招生情况变动如下: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12年
50
123
2013年
50
103
2016年
43
102
2019年
29
63
2021年
25
50
可以看出来学硕的招生名额总体是减少的,而且2021年比2012年少了很多。虽然专硕的名额小幅增加(2013年地质工程招了70人,2016年82人,2019年94人,2021年改成资源与环境专业,两个方向加在一起又减少到84人),但总的来说,名额还是减少的,因为学硕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名额减少得很厉害,学硕减少的人数大于专硕增加的人数,与此同时,管理类、计算机类等非石油主干专业的招生名额却多了起来。
但与此同时,有些学校却会把招生的规模搞起来——这与学校的学科组成、学科实力、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关,也与学校排名和论文数量有关,甚至与扩大招生来解决本硕就业难的问题有关,有些学校会在就业行情不好的年代多圈一些学生来“搞科研”,动(忽)员(悠)学生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扩大硕博招生名额,同时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在发论文方面搞人海战术,看这趋势,以后地学的学术界怕是卷得不轻,而且理学地质学专业的硕士以后可能尤其难过,理学地质学成为一个面向科研的学科,硕士高不成低不就,进不了好的科研单位(人家招博士和博后),转行比较困难,甚至想去搞工程也不太行——人家更愿意要工学的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等专业。
(个人建议,在地矿油行业没有家庭背景、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甚至报志愿之前连地质专业名字都没听过的学生,能不读地质专业就别读,理学和工学都别读,有些学生可能上大学之前接触过地质学,对某个领域有明确的兴趣,像邢立达老师那样的,那就跟一个好导师一路读到博士,然后要么参与学术界的内卷,要么降维打击。如果本科已经读了地质专业,没转专业没跨考,读研的话尽量读工学,硕士毕业起码比理学好找工作。对这专业无感的甚至反感的话,赶快想想怎么提桶跑路吧)
至于地质行业缺人吗,缺人,它是结构性的缺人,有些单位缺人,有些单位人满为患,有些单位挤破头都进不去,有些单位想招人都招不来,有些单位机关里人多,一线的人少,有些单位这业务人多,那业务人少,有些单位50岁以上的多(毕业于80年代-90年代初),35-40岁的多(毕业于2009-2013年的人),但40-50岁的少,35岁以下的少,招的人一听说长期出野外,不愿意来,来了的人跑几年野外,都想方设法调进机关、调进高一级更好的单位、读博去高校去研究所、辞职干别的,所以你想去的好单位从来就不缺人,人满为患的那些单位和那些领域,早入行的比后来的能分到更多的东西,评职称也比较快,来得越晚越受论资排辈所害(除非你个人能力超强),所以早入行有时候很关键,可能(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比花时间提升学历更管用(特别是业界)。那些没人愿意去的单位,没人愿意干的岗位,想找个基本能干活的人都难,找来的人也留不住,但没人愿意干的岗位也不一定就好评职称,因为这种岗位有一些人少、业务少,有可能慢慢就被边缘化了,领导都想不起来有你这么个人。
级别高的事业单位没有那么多空余的编制,好的岗位空余编制更少,能拿出来招聘的就那么几个。一般的单位招聘之前要看看财政拨款给排水专业就业,地质专业真的不好就业吗?,看看经费,考虑一下招那么多人能不能负担得起,来了有没有活可干。级别低的那些地质队一类的单位虽然有编制,也缺人,但是考虑到工作性质和薪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愿意去的。企业或者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的那些单位需要考虑成本,人多了人力资源成本就高,所以不愿意多招人,在行业不景气的时代更不愿意多招人,这几年只是因为疫情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国内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一些国企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才招人的,到你毕业,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么多招聘岗位,可能由于这些年招聘的足够多,前些年那种不怎么招聘的形势还会重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31409.html
评论列表(0条)
[…] 转正自我鉴定 )姓 名:单 位:日 期:编号:YB-BH-简短工程造价转正自我鉴定 self of cost自我鉴定 | Self-转正自我鉴定第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