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测量员”6号,到后来的“阿波罗”7号到10号测量员 测量员,美国从未实施过一次完整的从地球到月球,然后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全程飞行测试,结果到了“阿波罗”11号上人,直接就成功了,它的登月舱之前也从未在月球上进行任何测试,竟然一次就搞定了。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先后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其中6次成功,仅有1次失败。要知道,“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距离人类发射第一颗卫星才刚刚过去约12年,距离加加林和美国自己的宇航员谢泼德进入太空,也只有8年多时间,这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
阿姆斯特朗登月的8年前,美国第一名宇航员才刚刚进入太空
而时隔50年后,当美国决定重返月球的时候,却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劲,才让SLS火箭成功发射,送过去的“猎户座”飞船,第一次执行的还只是无人环月任务,要到2024年的“阿尔忒弥斯二号”任务,才能载人,但也不登月,直至2025年的第三次,才能复制当年阿姆斯特朗的“奇迹”。
美国第一名宇航员谢泼德也参加了登月训练
而在剩下的6次软着陆,1967年4月20日着陆的“测量员”3号,由于被高反射的岩石迷惑了下降雷达,导致登月器发动机未能按飞行计划设定的在4.3米的高度上关闭测量员 测量员,从测量员7号,到阿波罗11考证书的正规网站,美国登月为何少了无人采样返回这一步?,登陆器接触月球表面后弹跳了两次,蹦起的高度达到10米和3米,差点翻车。而在1957年7月14日发射的“测量员”4号,3天后着陆时,无线电信号在下降阶段的最后2.5分钟突然断掉,永远失联。
美国先后发射了7艘测量员无人登月器
测量员登月器的腿部
也就是说,美国无人探测器的6次月球软着陆,只有3次是完全成功的,它们分别是“测量员”1号、5号、6号和7号。而这些登月器的单个重量,只有300公斤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两辆“玉兔二号”月球车的重量。然后到了“阿波罗”任务,美国就突然跳到25吨的服务舱、约6吨重的指挥和近15吨的登月舱,加起来达到了50吨级,这中间的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测量员一号
其次,在所有6次软着陆中,只有1967年11月10日登陆在中央湾的“测量员”6号,在着陆大约7天后,重新点燃发动机2.5秒,实现人类航天史首次在月球上起飞,而它只飞离月球表面4米,并在向西方移动了2.5米之后,就再次落回月球表面,而后来“阿波罗”11号从月面点火起飞的上升器,重达4.5吨,300公斤对4.5吨,差距是不是有点远?
测量员6号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月球起飞
阿波罗的登月器
而从“测量员”6号,到后来的“阿波罗”7号到10号,美国从未实施过一次完整的从地球到月球,然后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全程飞行测试,结果到了“阿波罗”11号上人,直接就成功了,它的登月舱之前也从未在月球上进行任何测试,竟然一次就搞定了。
宇航员登月后和测量员6号合影
因为只有骨架结构,所以看起来不小,但重量只有300公斤级
相比之下,我们除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软着陆,以及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之外,还要在2024年再搞一次嫦娥六号月背面采样返回,两次摸清地球往返全程,然后再加上嫦娥七号和八号,之后才敢开始载人登月,到底是我们过于谨小慎微,还是美国的跳跃式发展太过离谱?
这么远看嫦娥登陆器,还是第一次
嫦娥五号发射重量8.2吨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嫦娥五号的返回舱略小之外,我国现在的确具备了载人登月的技术实力,如果放在冷战时期,说不定今年就能实现中国人登月的梦想了。而我们之所以要将载人登月的“小目标”放在2030年之后,是因为有更加远大的理想。
返回舱大一倍,就可以载人了
测量员照片,走进大山里的外业测量员:15天踏遍测区、攻克难关
他们是旅行家,足迹踏遍测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是探险家,不管道路如何崎岖都勇敢向前;他们是艺术家,用专业“画笔”描绘祖国山河的盛世容颜。
——编者按
全成地信集团数据中心外业测量小组来到湖南测区,开启了为期15天的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层林密布,云雾缭绕,山路崎岖是对这片测区的第一印象,风景虽好测量员照片,但却给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早起的雾、午后的风”是对当地气候最恰当的描述,也就是说有效航飞的工作时间并不多。 再加上六月到八月是多雨季节,下雨天居多,也加大外业测量、布控以及航飞的难度。既要保障安全又要保障成果精度,此次任务非常艰巨。
第一关:山体滑坡 道路被阻
在进行测区控制控制点采集的路途中,由于近期阴雨连绵,导致前方山体滑坡,落石挡住了前行的道路,由于没有工具,只能下车徒手对路面的滑坡堆积物和垮塌的碎石进行清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道路才恢复畅通。
第二关:语言障碍 沟通困难
在各类精度控制点的布设中,需要到老百姓家楼顶或院子或田地里工作。而且对地理环境不熟悉,各类任务的实施选址都不畅通,尤其山路很不好辨别。只能求助当地村民,但是听不懂地方方言,交流沟通非常困难。 后来我们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边比划边说,才得以完成布设任务。
第三关:趟水过河 翻山越岭
做像控的第二天,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一个落在山上的像控点,需淌过河道、翻越一座大山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保证顺利完成工作,组长决定进山刺点。刚进山的过程中,车没开多远,一条河阻挡了我们行进的脚步,河水很深,彻底没路了,大家只能放弃乘车,慢慢的趟过去,然后继续前行,山路上荆棘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
第四关:地形复杂 天气多变
测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山多落差大,为了保证低谷航摄照片的高精度,飞行时只能在安全范围内尽量降低飞行高度,因为保护区没有当地电子版地图,只能通过谷歌地球分析当地地形,但由于有高程误差,飞行难度大大增加,只能通过积累的飞行经验来判断。
//////////
克服了种种困难,奋战15天完成了对测区控制、像控点采集和数据采集,圆满完成任务测量员照片,走进大山里的外业测量员:15天踏遍测区、攻克难关,过程虽然坎坷,但作为测绘工作者,我们从未畏惧过各种困难,因为我们是用脚步和心丈量地球的行者,每张成果图都是我们智慧和毅力的结晶,千难万险我们都遇到过,所以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