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江苏出台关于促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文件,紧接着四川、安徽等省份陆续颁布类似的文件。工程总承包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发承包模式,不过这几年热度不减。
01
什么是工程总承包
工程建设发包模式经历过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
举个例子,家里要建一栋房子,最初的阶段,你可以把石匠、泥瓦匠、木工分别找一批人干活,这个就相当于现在的平行发包模式。后来你发现自己找石匠、泥瓦匠、木工太麻烦,于是找到一个相对有实力的包工头(也许是泥瓦匠)把所有的施工都包给你,这就相当于施工总承包。当你房子建好之后需要买家具epc 工程总包,本着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宗旨,你索性一股脑把施工和采购家具的活都给了一个包工头,这就已经属于工程总承包中的一种了(建造+采购)。当然,现代建设行业还会向两端延伸,把勘察设计含进来,甚至把后期的部分试运营也包含;这些都是属于工程总承包的范畴。
以往的平行发包和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工程建设中一旦出现问题,设计说是施工不到位,施工说是设计不合理,业主想锤人却锤不到人。工程总承包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弊端。
目前最常见的工程总承包是EPC总承包,包含了设计、采购和施工。还有DB等其它模式。
很多时候大家习惯性说的总包,大部分时候是指施工总承包,这也是目前工程建设领域最主要的发承包模式。
02
工程总承包行业发展
国内现行的工程发承包模式(平行发包、施工总承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设计单位干设计、施工单位搞施工、设备厂家加工设备。这种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优势,我们不能简单的否认历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各干各的活,就能把事情做精做细做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时代进步,各个生产要素迫切需要整合。
为了避免工程总承包成为少数大型企业的独角戏,国家首先做的一个事情就是扫清制度障碍-资质要求。
资质,作为一个行业准入门槛,需要的时候是个拦路虎,不用的时候就是一张纸。目前国家开始鼓励设计和施工企业互相申请对方资质,并开始某种意义上的“资质互认”,允许设计单位用参与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作为施工业绩申请资质,对施工单位同理。
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推广,效果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是建设单位对采用这种方式有疑虑,尤其是后期成本控制会比较大的难度。
不过国内EPC在2016年后也曾有过一段野蛮生产期,这得力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政府投资项目和装配式建筑应当积极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政策的推动下,很多项目匆忙上马EPC。在缺乏相应操作先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下,也交了很多学费。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某政府投资的道路绿化项目,固定单价+限制总价合同;因为建设单位缺少经验,加上前期工作不扎实,导致总承包单位发现无论怎么做都离合同金额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于是出现了魔幻的一幕,正常一平米种34-40棵的小苗木,愣是种了100棵,密密麻麻到扒开苗木看不到土;像极了大跃进时亩产4万斤的稻田。
03
设计院牵头总承包中的伪命题
EPC是将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苦于业务发展瓶颈,许多设计院也开始了向总承包转型。
设计单位牵头EPC,一方面是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发过文要求推进(1987 年《关于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另一方面工程界普遍认为设计单位是上游,可以对项目进行前端设计。
实际上更多时候设计单位牵头联合体更像是设计单位的自说自话;今天就来扒一扒设计院牵头EPC中一直被认为颠扑不破的几个结论。
设计单位在前端,有利于控制造价?
目前EPC主要的结算模式主要有这么几种:固定单价,限制总价,据实结算;费率下浮,控制总价,据实结算。需要注意到,在这两种主要模式下都有一个限制总价的要求。在工程行业,有潜规则评价:合同金额做不满的项目就是失败的项目。更多的情况下是超过合同总价,这才是成功的项目。
无论哪一种结算模式,对于设计院在主观上都没有任何控制造价的意愿。设计院作为牵头,其主观意愿是无限接近合同总价,直至忽悠变更、增项,这才是常规套路。
设计院牵头能控制总价的只有一种情况,建设单位设计管理部门业务能力极强。可是如果有强大的设计管理部门,也就失去了EPC的初衷。
设计院都是高素质人员,管理能力强?
这句话要分两部分看,前半句大部分时候是对的,后半句大部分时候是错的。设计单位习惯于用各种精细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个没有错,只是不适合工程项目;现今的工程建设,尽管经过长期发展,不可否认还是很大程度停留在“傻大黑粗”粗放管理阶段;在制度层面,设计院的管理模式压根不适合现场项目管理。
在人员素质层面,设计院人员很多时候并不具备现场协调能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决定了大部分时候是不怎么需要对外沟通协调的,只需要内部几个专业协调好就行。现场管理能力上,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设计师更多时候是专、钻;在专业范围内他们是有实力的,但是现场可是远不止那么点事。也就是说设计院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还需要再完善。
再说下设计院的资金实力。
垫资是工程行业的明规则;现在的设计院多是轻资产行业,最大的能变现资产就是有栋楼,普遍都不具备垫资能力。大项目多按进度节点付款,而每个节点可能要垫付的金额少则千万多则上亿。
就项目体量来说,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项目在中建三这种看来根本不是大事,但对设计院绝对是大体量。举个具体例子,设计院上市第一股-苏交科,2019年市值100+亿, 年营业收入59亿;2019年工程总承包营业占比才10.28%,大头还是工程咨询(占比89.13%);要知道苏交科可是从2008年就开始做总承包,而且主要从事的还是市场环境相对温和、回款条件宽松的交通行业。-数据来自苏交科2019年财报
关于EPC项目的盈利能力。
很多设计单位在真正干EPC项目之前,对EPC是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
还是以苏交科为例,2019年在传统的勘察设计毛利率达到了41.04%,工程承包毛利仅14.89%;而在工程承包成本分析中,外包成本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5.67%,也就是说工程承包业务相当大一部分实行外包。
苏交科这种从事工程总承包12年的顶流企业毛利尚如此,市面上的大部分设计院转型总承包毛利只会更低。
最后再来个反向延伸,epc模式为什么在商业地产项目中较少?大部分都是国有资金投资项目。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马克思云“资本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现在epc模式在民间商业行为中几乎绝迹,其中原委不言自明。
04
设计院如何在EPC项目中吃到肉
当然,从目前的国家政策来看,工程总承包是必然发展模式epc 工程总包,工程界当今最大伪命题-设计院牵头EPC,设计院转型将是必由之路。那么设计院怎么才能做好工程总承包?
小步快跑
设计院要在小范围内逐步发展,积累资本及人力资源。这个小范围可以是业务范围,比如只做建筑智能化系统的epc,只做空调系统的epc等;也可以是小体量的试点。短期内不宜拔苗助长,强行上马大规模工程总承包项目。
加强队伍培养和制度建设
在人员上,设计师一定要抛弃自己技术人才的认知,不要人为的将自己与施工单位区分开;都是赚钱,没有高低贵贱;只有融入它、了解它,才能驾驭它、管理它。
在制度,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味精细化管理不适用于工程项目,该放权的要放权。我曾经见过一个2000万的装修epc项目,总包是设计单位,权限小到买几个灯泡都需要走公司内部审批流程,再由采购部采购后邮寄到现场;殊不知这种模式根本不适合工程现场。
牵紧方案这个牛鼻子
设计单位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建筑方案!它的优劣决定了建设单位对你的钟意程度,而且建筑方案在很多时候是不好替代的(这是建筑方案设计相较于施工图设计最大的区别),这种不可替代性才是设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你这个方案有多离谱,只要甲方看中,那就是最好的。
写在最后:这里的设计院主要是指民用设计院,不包括行业设计院(化工、电力、水泥等);这里的工程总承包主要是指房建类项目。
END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