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有效预防港口散货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解决传统手段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利用类脑人工智能算法的港口散货不安全行为智能化系统,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地域全天候、全方位监控预警,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识别和预警。本系统在河北华电曹妃甸储运有限公司散货码头及堆场进行应用,阶段测试结果为有效预警率可达90%以上,预警成功处置率可达100%,可有效提高不安全行为发现率,降低事故风险。
引言
港口大型散货码头堆场机械设备多、场地范围大、货物周转快,作业环境复杂,人机交互频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事故致因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指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接触所致,随着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在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比逐步升高。港口区域安全事故研究分析表明,在引起事故发生的人、设备、货物、环境和管理因素中,人的因素占比达58.9%。据不完全统计,6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以及“三违”造成的。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管控和预警,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绝大多数港口企业通过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协作来实现对生产现场和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但视频监控系统往往需要有专门人员对大量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处理、识别,不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而且监控人员自身也存在不可消除误差,人工监控作业人员行为存在诸多阻碍。在国家、行业和各地方进一步加大安全管控要求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智能化技术在港口建设和安全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针对港口企业人员安全,在生产现场和操作过程中,以员工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为基础,通过各类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应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做到自动判断、实时预警,可有效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
1.1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行为安全影响因素分为心理、生理、社会、能力水平等的内在因素和环境、管理制度、组织等的外部因素。通过对行为安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佟瑞鹏指出噪声、照明不当、高温、管理者和组织质量较低等较差的外部因素往往导致更多的不安全行为发生。陈继刚等结合港口实际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包括疲劳作业、心理因素、重经验轻规程、态度不端、工作不主动等,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素质偏低、安全知识欠缺、指挥决策失误、管控不到位、培训教育不到位、交叉作业等,并提出系列管控措施。张泽方等通过对港口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发现,导致事故发生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未注意观察、违章操作、未注意自身安全、违章穿越行走、瞒报危险品、操作不当、盲目施救、未正确佩戴个体防护、失足坠落、作业环境未检测、疲劳驾驶等。研究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可为有针对性制定管控预警措施提供一定基础。
1.2不安全行为的识别
不安全行为具有可识别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企业各种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均不同程度对作业活动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要求、作业防护要求、禁止事项等内容进行规定。通过对标检查作业人员行为,可识别特定环境下的不安全行为。李梦雨等将“二八”法则应用到安全管理中,即20%违规的人造成生产中80%的事故,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就集中在发现的少数易导致事故的“关键”肇事者,对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统计、分析,找出这些易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少数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提高安全水平app安全管理,有利于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
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识别,智能化技术为不安全行为的识别和预警提供更加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目前,智能化技术在人体行为识别方面的主要方法包括基于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的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人体行为识别的方法按特征提取方式的不同分为基于手工特征的传统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基于传统手工特征的行为识别方法容易受到物体之间遮挡、光照、视角变化等影响,难以应用于复杂的视频场景。深度学习的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可有效提升运算速度及识别准确率,已成为研究热点。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基于传感器的人体行为识别技术相对于视频识别在环境抗干扰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智能化行为识别技术应用
2.1智能视频识别技术
随着大数据的增长、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以及算力的大幅提升app安全管理,智能化技术在港口散货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预警中的应用 | 港口科技,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频识别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熊子龙等将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与传统视频监控预警系统结合,构建一个应用于危险品码头具有自动检测、智能识别、提前预警功能的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可降低工作强度、提高监控质量,弥补传统视频监控预警不够及时、容易误报漏报的不足,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应急救援的及时性。把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应用于作业现场安全帽的实时监控,可实现全天候自主监控,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杜绝徇私舞弊。视频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为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提供设备基础,带有自动报警功能的智能监控系统为生产活动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2.2基于传感器的识别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智能设备的关键环节、智能工厂的感官系统、信号获取的重要入口。基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不受环境、天气等外部条件限制,数据真实可靠。目前,雷达、GPS定位器、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多种形式的传感器已在行为识别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红外和烟雾传感器设备可实现对吸烟行为进行判断。基于距离传感器、电磁感应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定位器等的智能安全帽可用于港口装卸搬运等比较危险的工作环境,实现定位、通信、障碍物测距、安全用电、坠落报警等功能。利用GPS坐标构建的基于物联网的位置安全预警系统可对人员进入大型机械视觉盲区进行预警,保证人员安全。
综上,智能化行为识别技术在不安全行为的识别、监控、预警方面表现出主动性强、高效可靠、适用范围广、操作便捷等优势,具有现实推广意义。
港口散货不安全行为智能化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考证培训机构,计算机视觉智能识别、电子围栏、智能防护头盔、流机ADAS防撞等智能化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以河北华电曹妃甸储运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港口散货码头堆场作业场地大、机械设备多样、人员流动性强等造成的人机交互、监控难度大的问题,为有效实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监控预警,构建一套基于物联网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识别智能化系统,使用嵌入式终端设备和监控平台视频数据作为信息输入入口,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员工行为视频进行分析、归类,深层理解、判定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员工违规行为,达到即时、精准预警的效果。通过规范标准作业流程、强化实时风险监控,预警现场安全隐患,降低安全生产事故,提高本质化安全管控。
3.1系统总体框架
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识别系统主要由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定位安全帽、车载防碰撞终端、司机行为分析终端、外来人员、车辆预约系统和车辆测速设备等构成。基于视频图像识别技术,核心为利用类脑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驾驶人员、作业人员的目标分类识别、目标追踪、姿态分析、行为分析,结合后台算法模型,实现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自动识别和预警。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可根据在不同监控场景中预设不同的报警规则,一旦出现违反预定义规则的行为,监控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有效地协助监控人员处理危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基于物联网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识别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3.2系统主要功能
3.2.1智能安全帽
定位型智能安全帽在普通安全帽防护功能的基础上,集成一键报警、语音播报、GPS+北斗定位等功能。通过该智能穿戴设备并配套智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对现场作业人员实时定位、运动轨迹记录、语音播报指令的发送等功能;通过与人员信息的关联,可实现人员位置定位、轨迹查询、信息查询、脱帽报警、长时间静默报警、跌倒报警、进入电子围栏报警等功能;通过GIS地图第一时间掌握报警发生地点和报警发生人员;通过视频监控联动的方式,展示周边视频监控点位,方便管理人员快速通过视频查看现场情况,实现对作业现场每个佩戴智能安全帽的人员进行安全作业管理,实现智慧型现场安全管控。
3.2.2机械设备司机不安全行为识别
机械设备驾驶舱内安装疲劳检测、驾驶行为识别预警系统,可实现驾驶员身份识别、生理疲劳预警、异常操作预警、接打电话玩手机预警、吸烟预警、视线脱离预警等不安全行为识别预警。司机不安全行为预警技术见表1。
3.2.3机械设备周边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
机械设备司机作业视野盲区大,作业现场人机交叉情况突出,全天候工作对于司机的作业效率、精力集中和视野观察都具有很大的安全生产挑战。采用车载防碰撞系统,在机械设备驾驶舱外安装安全智能防撞系统(视频监控和生命探测雷达),基于机器视觉,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人的行为数据库进行样本深度学习,从而得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识别算法,进而实现行人的智能识别和定位。系统所采集的视频图像经过3D数字降噪传输给视觉图像数据处理器进行自动智能识别和预警,系统对多种姿态的人员进行准确识别,共享人机冲突报警信息,以实现机械设备周边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提高本质安全性。
3.2.4外来人员、车辆预约管理
为加强对外来人员、车辆的有效管控,设置外来人员、车辆预约系统,通过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在线预约申请填报,上传各类安全资料,并且在申请中选择前往区域,公司相关人员对预约申请进行核对、审批,实现对生产作业区、货运通道、商务通道等区域进出场管控。
3.2.5车辆超速报警功能
为保证运输安全,相关标准规范和企业制度规程均对车辆行驶速度进行相关规定。为对场区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在适当位置安装车辆测速设备,对超过设定速度通过测速点的车辆进行报警,并展示车辆通过时的现场照片和实时速度。根据管理要求将超速次数较多的车辆列入外来车辆预约系统黑名单,实现超速违章的联动管控。
系统应用情况
该系统在河北华电曹妃甸储运有限公司煤炭码头及堆场应用,实现了生产现场安全数据的多维度采集,对大型设备及车辆和驾驶员不安全行为提前预警,对不良驾驶习惯进行持续校正,对生产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在装船机和堆取料机布置司机不安全行为监测设备15台套,在装载机布置人机防碰撞设备16台套,发放智能化定位安全帽620套,现场安装移动智能测速雷达2套,接入现场高清视频摄像头270路,部署一体化软件平台1套,应用于安环部、生产部等8个部门近200个用户,实现日均预警50条,有效预警率90%以上,预警成功处置率100%,对于有效管控现场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降低事故风险有重要意义,产生了显著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语
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各类事故,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故不安全行为的有效识别、预警、管控对预防事故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利用针对不安全行为的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构建港口散货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智能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的实用价值在于:
文章刊发于《港口科技》2023年第10期;
原文标题:智能化技术在港口散货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预警中的应用
作者:薛荣荣,王绪亭,魏智顶,史维锦,李伟,刘哲;天津东方泰瑞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华电曹妃甸储运有限公司,天津市天科安全生产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全智慧管理,拥抱大数据智能化 市卫生健康委“智慧医疗”建设成效显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智能轨道物流系统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视救”智能指挥系统
APP查询个人健康档案
只需一部手机,通过健康信息服务,就可享受健康档案查询、预约挂号、查询接种等健康服务,方便快捷;通过重庆急救医疗中心“急视救”即可与院前急诊医生连接,得到专业救护的视频指导,赢得院前急救的黄金4分钟,打通了快速急救的绿色通道……
这些“互联网+健康”的智慧医疗案例,仅仅是重庆推进智慧医疗工作的一个缩影。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两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严格按照健康中国战略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以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百姓民众、提高政府决策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工作建设的快速发展。
全市卫生三级专网搭建完成 数百家公立医院与专网连通
8月20日,荣昌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外,一名患者正通过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不一会儿,该患者的检查影像及检查报告在手机屏幕上即刻呈现。以数字化的方式代替传统胶制影像资料在该院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云胶片系统”帮助患者告别了过去就诊需要随身携带胶片和报告的情况。
智慧医疗建设,信息化建设就是“修路架桥”前置条件。
据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卫生健康委先后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等多个项目,建成了市级和39个区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市880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办公软硬件,148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约占全市95%)建成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电子病历系统。
经过不断升级完善,全市卫生三级专网搭建完成,目前全市226家公立医院与全市全民健康信息专网的连通,卫生专网从市级公立医院延伸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布局。
在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医疗展馆,将展出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的成果案例,如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远程超声会诊系统、云胶片打印系统等。
据悉,这些是近几年在重庆已落地、建成的部分成果案例,在此基础上建成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能可视化展示每个区县使用情况、疾病分类,数据颗粒度较细,覆盖面较广,未来可支撑医疗大数据应用。
其中,云胶片打印系统帮助患者告别了过去就诊需要随身携带胶片、报告的情况,今后凡是接入了医学影像云中心的,患者在申领了居民电子健康卡后,持二维码扫一扫或输入密码,就可在线下自助设备上打印胶片、报告,方便患者也方便医生。
远程超声系统覆盖了包括重医附二院、重医儿童医院、新桥医院在内的主要市区三甲医院,内连本市基层医疗机构,外连四川的华西医院、上海的第六人民医院等,最远可到西藏昌都地区,一改过去只能视频问诊、非实时性医学数据会诊模式安全智慧管理,满足医疗日常业务、过程质控、特殊病例会诊、培训教学、学术会议等多层次的需求,做到超声专家资源、教学资源“两个共享”,未来还可以拓展实现离线会诊,最大程度地方便医护人员和患者,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据介绍,远程会诊平台的建设是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发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发展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安全智慧管理,拥抱大数据智能化 市卫生健康委“智慧医疗”建设成效显著,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将大力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将病种的筛查前移到疾病的预测、干预发生,从医疗领域转入公共卫生领域,从治病转入治未病阶段,发挥大数据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三千万份健康数据 打造新服务模态
据介绍,近年来,全市以深化医改和服务民生为主线,大力建设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初步完善全员人口家庭、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以“市—区县”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为基础,在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医疗等方面积极鼓励和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创新,初步实现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数据采集及服务监管。
截至目前,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了3315万份的个人健康数据。全市2017年开展的医改监测项目,采集了226家公立医院的HIS系统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发处方点评系统和DRGs系统,处方点评系统每日审核约15万张门诊处方,有效监测全市合理用药情况;通过市级DRGs云平台系统,建立全市的学科、病种评价体系,形成全市DRGs绩效评估报告,促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在2019智博会智慧医疗展馆,在公众体验区,市民走进健康小屋,可体验到中西医结合的智慧医疗检测手段,除常规的测量血压、脉搏以外,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可从体质状态方面进行检查,告诉患者属于哪种体质,并指导患者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人体成分分析仪,可对人体成分指数进行测量,帮助患者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方法,指导其制定科学的营养和运动计划;中医脉象系统通过袖带传感器进行腕部固定,以进行准确的脉象定位,采用全自动气体加压方式,确定最佳取脉压力,能提供中医脉象图及相关测量参数,自动给出脉名判读结果,利于患者自我检测。
同时,市民还可体验到移动、居家等多场景的物联网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手环可动态监测血压、脉搏等,居民佩戴后,不仅可自我监测,亲属也可远程监测,手环还有被动式高敏度异常跌落检测,在遇跌到或紧急事故时可一键求助。
智慧急救平台不仅是给120急救中心提供了急救资源调配、患者伤情管理的实时监测系统,还为老百姓提供了自救互救的平台,市民可通过一部手机与院前急诊医生连接,得到专业救护指导,打通了快速急救的绿色通道。
血液云平台覆盖了全市18个采供血医疗机构,通过大数据驱动的血液云可实现城市间的血液调剂,解决血荒现象,实现各地采供血机构实时业务协同,对每一袋血的全过程做安全监控,减少输血事故,提升管理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在献血和采血方面,通过互联网,献血者可以线上查找附近献血站,并向他们提供良好的线下体验服务,让献血更加便捷,也让采血机构对血液资源的获取更加有序。
全市今后将加大物联网、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应用,推动系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将碎片化的健康数据整合、采集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联动120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打造新的服务模态,推动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
全市今年将建成15家智慧医院 突出便民便医效果
8月14日20:50,家住礼嘉两江新宸的邓女士在金山医院产下一男婴,因新生儿肺炎从金山医院转入重庆儿童医院礼嘉院区新生儿科,因为“坐月子”不方便外出,她用手机关注“重庆儿童医院”官微后,点击进入“智慧医院”,再进入“住院预存”完成缴费,连续几天在手机上“隔空”查看孩子的检查结果、费用使用明细,一切尽在轻松的“掌握”之中,孩子在8月17日痊愈回家。
重庆儿童医院是重庆市卫生健康委2018年评定的10家智慧医院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据悉,全市2018年启动了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工作,已经完成10家智慧医院试点建设,分别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
全市今年还将建成15家智慧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项目是重要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建设标准坚持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突出便民便医效果。
让数据多跑步百姓少跑路 全市80%二级以上医院能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据悉,全市90%的区县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贫困县,其中有13个区县建成区域影像会诊中心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年累计诊疗报告数超百万次,远程心电数累计达300多万次;教学医院与基层社区建立了进修培训与带教合作关系,疑难重症病人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大医院。
为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全市所有三级医院以及“重庆市”开通预约挂号服务。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平台与预约挂号平台对接,预留20%的专属号源供家庭医生使用,家庭医生综合评估病人病情后,帮助病人预约专家门诊,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为最大程度地让数据多跑步,百姓少跑路,全市今年开展电子健康卡建设,试点区县及医院先期完成了健康卡试点改造,解决长期以来各家医院“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堵点问题。健康卡将逐步与预防接种证、献血证、社保卡等整合,成为全市卫生领域的通行证。
电子健康卡是由国家卫健委统一规划设计的医疗健康服务卡,关联市民的个人信息、身份证、社保卡等信息,集各类医疗卫生卡证于一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卡通用、全国通用。
在线申领健康卡,实名认证成功后,点击“健康档案”功能,即可轻松查阅自己的预防接种记录、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新生儿筛查信息、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家庭关系、各医疗机构就诊信息。把对父母的关怀从电话问候变成手机“监测”,即使不与家里老人居住在一起,他们的健康状况您也可以统统掌握。绑定亲情账户后,可实时查阅亲属的健康档案。
全市80%二级以上医院能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市级医院实现门诊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在智慧病区、智慧门诊、创新技术应用、综合应急管理方面各有创新之举。
今后,全市将重点以慢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防治为抓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将移动终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融合到居民健康档案中,为患者提供连续无缝的诊疗服务,带动传统医疗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健康管理延伸覆盖到院前、院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全民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链接》》
2019智博会智慧医疗高峰论坛将于27日举办
8月27日-28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医疗高峰论坛将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将以“聚焦智慧医疗,引领健康未来”为主题,聚焦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智慧医院建设案例,为全面实现全市“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创造条件,为持续推进智慧医疗与健康医疗事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创新医疗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积极促进全市智慧医疗事业、智能健康产业发展。
论坛设置“智慧管理、医疗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及智慧医院、智慧检验、智慧健康养老、网络信息安全认证”六大分论坛。主旨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领导将全面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及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与重点,4位院士将从构建智慧健康医疗体系、大数据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医疗系统网络安全、整合医学等方面作精彩发言;六大分论坛,30余名国内多地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就智慧医疗领域前沿、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发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安全、智慧医院建设案例、智慧医疗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多层面、全方位共话智慧医疗新发展。(文/王祥 图片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