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内涵,【BIM技术】BIM技术解释及全生命周期应用详细解释

可视化,即“所见即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真正运用在建筑业地作用非常大。

进入2017年以后,一个被称之为“BIM”的新事物出现在中国的建筑业中,瞬时间所有的施工企业都面临着接触BIM的挑战。

BIM是源自于“ ”的缩写,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该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出一个虚拟建筑,该虚拟建筑会提供一个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建筑信息库。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其中“信息”的内涵不仅仅是几何形状描述的视觉信息,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如材料的耐火等级和传热系数、构件的造价和采购信息等等。其本质是一个按照建筑直观物理形态构建的数据库,其中记录了各阶段的所有数据信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精髓在于这些数据能贯穿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对项目的建造及后期的运营管理持续发挥作用。

BIM基本特性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而建立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是以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协调、项目信息为基础而构建的集成流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5大特点。建筑公司通过使用BIM,可以在整个流程中将统一的信息创新、设计和绘制出项目,还可以通过真实性模拟和建筑可视化来更好地沟通,以便让项目各方了解工期、现场实时情况、成本和环境影响等项目基本信息。

(一) 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即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真正运用在建筑业地作用非常大。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以线条绘制表达,但是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人员去自行想象了。如果建筑结构简单,那么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近几年形式各异、复杂造型的建筑不断推出,那么光靠想象就不太实际了。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以前,建筑业也会制作设计方面的效果图,但是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根据线条式信息识读设计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因此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而BIM提到的可视化,则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化。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的,所以可以用于效果图的展示和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可视化,可以在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和决策。

(二) 协调性

协调性是建筑业中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还是业主bim内涵,都在做着协调及相互配合的工作。一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需要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协调会议,找出施工中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然后做出相应变更、补救措施等来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协调就只能等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协调吗?在设计时,由于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往往会出现各种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例如,在对暖通(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专业中的管道进行布置时,可能遇到构件阻碍管线的布置。这种问题是施工中常遇到的碰撞问题,而BIM的协调性服务,可以帮助处理这种问题,也就是说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并提供出协调数据。当然,BIM的协调作用也不止应用于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它还可以解决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的协调、防火分区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以及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等问题。

(三) 模拟性

BIM的模拟性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建筑物的模型,还可以模拟难以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件。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事件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和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3D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在后期运营阶段,还可以进行日常紧急情况处理方式的模拟bim内涵,【BIM技术】BIM技术解释及全生命周期应用详细解释,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和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四) 优化性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BIM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进行优化。优化通常受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的制约。准确的信息影响优化的最终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以及规则信息。对于高度复杂的项目,由于参与人员本身的原因,往往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服务。

基于BIM的优化,可以完成以下两种任务:

第1种:对项目方案的优化。把项目设计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实时计算出设计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这样业主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就不会停留在对形状的评价上,而是哪种项目设计方案更有利于自身的需求。

第2种:对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在大空间随处可看到异型设计,如裙楼、幕墙和屋顶等。这些内容看似占整个建筑的比例不大,但是占投资和工作量的比例却往往很大,而且通常是施工难度较大和施工问题较多的地方,对这些内容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显著地改善工期和造价。

(五) 可出图性

使用BIM绘制的图纸,不同于建筑设计院所设计的图纸或者一些构件加工的图纸,而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和优化以后,绘制出的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以及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BIM与工程造价的交流

(一)BIM对造价的影响

BIM对于造价来说很有可能会改变造价的整个工作流程,包括造价员的整个工作思维模式,传统的造价工作模式是:识图→算量(目前是软件提量+手工算量)→套项→调整材料价、调整取费,完成造价。这样一个过程有很多重复的工作,并且很多环节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力来解决造价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在可研、设计、招标、施工阶段需要重复计算不同阶段的造价。这样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增加很多额外的成本,尤其后期设计中的变更修改阶段,每一次修改都需要重新核对一下图纸的改变程度,在传统的单机单专业的工作方式,很多设计修改不会被造价人员做发现,这样的造价计算肯定会和实际的清单会有很多误差。而基于BIM下的造价可以在不同阶段计算不同阶段的造价清单,只要模型建立的足够精细就可以得到十分精准的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分为三个部分,算量问题,组价问题和合同问题。现阶段来看,BIM技术的普及对工程造价的冲击主要局限于算量问题上。BIM作为应用软件,更加简化了工程量的计算,使造价师从算量的繁琐工作中脱离出来,大量减少了计算工作,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组价和合同问题上。

另外BIM技术使各阶段数据无缝对接,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可靠、准确地工程造价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由于各阶段数据不连续,各环节之间协同共享存在障碍,导致工程信息不透明,致使工程项目”水深“现象。

(二) BIM是否会取代造价

前面提到,BIM的普及,会让造价师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组价和合同问题上。对于价格,合同,建设工程前后的费用控制,相关法律和规章是以工程经验积累起来的。技术软件再万能,在没有标准可循的组价、合同法律法规的理解等方面也不能和人脑比拼。当工程量不需要计算的时候,造价师会更有精力去做成本控制等一些控制造价的核心内容。所以BIM只能技术给造价师提供更宽、更高的职业空间。

在国外,工料测量师被业主称为“费用经理”。他们的业务不止于单一环节的“计价”、“造价”,更在于全过程“控价”。从工程量预测,到投标招标决策;从工程可行性判断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到工程成本管理,工料测量师都可以从经济角度予以解决方案。反观国内造价师,“造价”二字当顶,已经明示其本职。目前国内造价师的工作也确实以算量、套价为主,很少实现全过程成本管控。

所以未来造价工程师的咨询业务很可能会改变,不再是单一的造价内容,而是关注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控咨询。但是BIM业务也不会完全取代造价业务,原因如下:

BIM即便发展到人工智能的程度,始终不如人懂得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对敏感性问题完全无能。建设工程是为人服务的。人有种种立场和差异化感受。用户与用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甚至这三者之间,追求往往不那么一致。用户体验、造价规范与工程效益的同步协调,涉及种种微妙的利害权衡。国内的工程造价,不仅是经济账,也是心理战。

更实时更适配的BIM算法始终依赖人的输入。BIM计算实质是工程经验的数据化,但实际的工程实践不是BIM模型所能实现的。所以工程经验数据化的进度和精度取决于人对工程的理解。

(三)BIM如何运用于造价工作

以BIM模型为基础按照BIM建筑模型的各个构件自动挂接上对应的清单和定额,这样就可以实时的计算出造价清单,如果模型有变更修改也可以在造价中有所体现,真的达到一处修改实时计量的工作模式。这样不但提高了算量的工作效率而且还提高了清单精确度,并且在BIM模型中我们可以批量修改、多工程链接、可视化操作等一系列手段来灵活的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BIM以全新的协同工作方式代替传统的单机工作模式。

但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我们造价工作者不应该局限本专业的范围,我们在头脑应该有一个BIM宏观的概念,首先了解BIM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都能做什么,其次是掌握造价行业的新软件新技术,头脑中一定要时刻建立一个模型化、协同化的思维模式。

对bim的理解,BIM建模怎样才能有实际应用价值?与普通三维模型有什么区别?

我们很多人理解的BIM应用就是BIM建模的过程,但很多BIM模型并不能指导工程的开展,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BIM建模其实是非常基础的工作,参加过几个月的BIM培训就可以说自己是BIM建模师了,但其应用也并非这么简单。

在谈BIM如何搭建有应用价值的模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BIM模型与普通三维模型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实际BIM应用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在建完模之后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具体的BIM应用应该如何下手,有时候就算想到了应用点,但与模型结合之后,就发现问题层出不穷,这中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BIM建模软件与普通三维建模软件存在着差异,然而我们很多人,虽然用的是BIM建模软件,但建出来的模型却是普通的三维模型,做不了施工模拟,算不了工程量,做不了分析,这是因为我们在建模前没有做好充分的策划。

所以在开始建模之前,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要做哪些应用,从而确定建模范围和深度,制定相应的BIM建模标准,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就比如场布模型就可以直接用体量模型来表达对bim的理解,BIM建模怎样才能有实际应用价值?与普通三维模型有什么区别?,就没有必要建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如果是施工模型的话,我们也要分清楚模型主要是用于什么用途。比如算量的话,那么我们建模的过程就特别要设置模型扣减规则,用于指导施工的模型就必须根据现场施工来建模以及模拟。

所以,建模不仅仅是简单的创建构筑物的轮廓。更重要的思考我建完模型之后,我的模型主要是什么用途,这一点真的是很要命的。

现阶段,施工单位在没有拿到设计提供的BIM模型时,还需要依靠“翻模”来开展BIM应用,那么“翻”出来的模型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设计意图,则是我们需要重点检查的内容。

图模一致性的检查往往会被忽视,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模型来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发现并解决设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对我们所创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确保与设计图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BIM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来准确的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模型检查工作对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够读懂设计意图,能够了解施工工艺流程,能够了解模型所包含的内容和创建方法。

检查模型可以通过完善模型的平、立、剖面视图和尺寸标注,创建重要区域的三维详图,工程量统计对比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类BIM软件进行模型的检查。

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BIM模型同样也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维护,记录设计变更情况、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设计变更管理,我们可以通过模型前后的变化,来分析变更对工期和成本的影响,从而做出决策。一成不变的模型必然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进展的需要。

BIM模型是开展BIM应用的基础,BIM应用需要高质量的模型,我们不仅要会使用BIM软件来创建模型,更要会结合施工现场的应用需求来创建BIM模型。在我们为BIM应用落地所困扰时,不妨静下心来做好最基础的工作对bim的理解学什么技能好,认认真真的建一次模型。

上一篇:为什么国内BIM人才缺失?培养BIM人才需要注意什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48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6月 25日 下午9:26
下一篇 2024年 6月 25日 下午9:31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