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从开始的手工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从此前的手绘模型到2D模型,发展到目前的BIM智能化信息管理模型。BIM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商业结构减少建筑业的各种浪费,降低建筑业的碳排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业走向了创新道路,使智能建造走向了智慧建造。科技驱动低碳发展,低碳科技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网
一、BIM——建筑行业大数据源代码
网
BIM的核心在于,其应用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而BIM作为建筑业的源代码,其不仅能够处理项目级的基础数据,最大的优势是承载海量项目数据。建筑业是数据量最大,规模最大的行业,随着BIM的发展及普及,势必会促使建筑行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网
BIM用于仿真模拟工程设计、建造的进度和成本控制,整合业主、设计、施工、贸易、制造、供应商,使工程项目的一体化交付成为可能。而BIM的更高层次应用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工作与沟通商业结构,BIM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建筑bim网,BIM成为建筑业迈入低碳科技时代的源头,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的商业结构来减少建筑业的各种浪费,进而降低建筑业碳排放。
网
二、建筑产业化——制造方式的回归
网
建筑产业化即是将原有的“设计-现场施工”模式转变为“设计-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模式。一个建筑的呈现也即一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产业化的目的即是将建筑建造过程趋于制造行业的制造过程。在现阶段对于钢结构及一些设备安装工程已基本实现,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土建工程的“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模式。BIM技术为建筑产业化项目的前期建设与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利用BIM技术建立产业化建筑的户型库和装配式构件产品库,可以使产业建筑户型标准化、构件规格化、减少设计错误、提高出图效率,尤其在预制构件的加工和现场安装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施工阶段,比如将RFID辨识技术与BIM模型结合,围绕构件的制造运输装配过程实现预制建筑建造的全过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等等。
网
产业化建造模式在BIM技术的推动下,使建筑工厂制造成为了可能,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源代码,赋予每一个构件定义、构件的行为定义、信息传递的定义,使机器语言和人的思维产生了很好的沟通。
网
建筑产业化必须从标准化开始中国建筑bim网,传统的设计及建造方式的弊端就是成果无法固化与进步,BIM技术的应用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利用BIM的技术数据,将承重墙、梁、柱、楼板,及楼梯等混凝土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最后集中到工地进行搭建。利用BIM技术的构件化特点,通过用户参与,进行空间设计可以将设计细化到门厅收纳空间、卫生间收纳空间、电视柜兼收纳柜等。产业化的预制建造模式,让原本充满混凝土、泥砂味道的房屋就像是组装一批规格各异、品质优良的汽车零件一样,迅速又充满工业美感地呈现。
网
常规的低碳建造方法,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施工技术和资源利用等并没有改变粗放式的建造方式,建筑业由于其产品不标准、复杂程度高、数据量大、获取数据困难等使得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粗放,使得窝工、货物多进退场、设备迟到早到等引起项目上消耗的情况很多。在建筑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及行业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运用BIM技术加速整合我国目前建筑市场各专业和各部门的资源,推动我国建筑信息化的进程,从而达到产业升级以及建筑生产与城市建设集约化管理,减少资源的浪费,完成整个生态产业链的整合,已经成为主要研究的方向。
网
三、跨界——资源整合
网
BIM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行业格局的变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IS、移动互联等信息科技的冲击,跨界——整合社会资源将是建筑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BIM作为建筑的源代码,将是建筑业跨界——资源整合的唯一途径,成为寻找最优资源整合的利器。基于BIM的物联网应用将使每一块砖头、每一片瓦砾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使它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前所未有的价值;BIM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考证书的正规网站,使设计师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轻松地找出有价值的信息;BIM和GIS的整合促进了地球村的出现。
网
物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一步延伸及扩展的物物相连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BIM技术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各种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GIS等装置及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将使整个建筑产业链充分融合,使建筑业的发展和实施更加完善及有序。
网
建筑业的物联网离不开BIM,BIM作为建筑信息的源代码,是物联网的核心及灵魂,为物联网数据的提取、更新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来源。建筑业BIM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开创智慧建筑业的新时代。基于BIM和物联网应用,使物理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在物联网的时代,将芯片嵌入到装备和构件物体中,应用物联网将其整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使得人们能够对网络中的装备和构件物体进行检测、管理和控制。
网
BIM与大数据结合,使主要依靠题目、摘要及关键词来搜索信息的图纸等建筑档案等的存档及检索方式成为过去。通过采用BIM模型进行组织的建筑档案,可检索的信息将会大大增加,并支持“全文检索”,快速定位到各种属性层次的构件。工程数据和业务数据加载到BIM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大幅增加了管理的功能,使数据可存贮、可搜索、可计算和可追溯等。海量BIM案例数据仓库的建立,使其所蕴含的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迅速膨胀,同时拓展到相关的其他领域,减少了知识的获取成本,降低了跨界的门槛,夯实了创新的基础。
网
云计算使各参建方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互联网租用计算基础设施、软件和系统,从而将设计和建筑公司从昂贵又麻烦的IT基础设施建设中解放出来。 说:“BIM实现了虚拟设计和建造,而云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这个过程。”
网
BIM和GIS整合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GIS的着重于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BIM关注于建筑物内部的详细信息,BIM和GIS整合以后的应用领域也很广阔,包含城市和景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和休闲活动、3D地图、环境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移动电信、灾害管理、国土安全、车辆和行人导航、训练模拟器、移动机器人、室内导航等。
网
四、低碳科技化
网
低碳科技是建立低碳社会的重要支撑。社会对低碳科技的需求、政府的低碳科技政策、企业的低碳科技研发、低碳科技文化引领,是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条件。BIM、建筑产业化、物联网使低碳建筑成为了可能。在全球开始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必须认识到科技驱动低碳发展,低碳科技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
网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具体包括建筑物材料本身,建筑物规划设计、建筑物施工安装、建筑物使用维护及建筑物拆除与清理五个部分。通过BIM技术改善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及能源消耗;通过BIM技术实现类似于制造业的标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生产从而减少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更高水平的节约与低碳。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的模拟数据分析,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节能低碳、质量保障。从根本上降低建筑建造和居民生活中的碳排放,并不是像以往建筑一样盲目追求复杂高能耗的节能技术,而是通过模拟分析,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等。例如利用BIM技术对通风、采光、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和优化,尽量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从根本上降低建筑建造和居民生活中的碳排放。信息科技的利用,使低碳发展可以是低成本的、质朴的,同时形成一套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成就新的低碳理念。
网
BIM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IS、移动互联等信息科技的跨界整合,使古老的建筑行业走上了科技之路,资源可以重新调配,能源可以有效利用及计量。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打造了建筑行业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对称。科技时代的低碳建筑不仅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低碳建筑管理模式,而且需要从低碳目标规划、低碳组织保障、低碳技术保障、低碳节能效果测评等方面开展低碳建设,全方位保障我国建筑业低碳化的顺利进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建筑创作走向了建筑创新,使智能建造走向了智慧建造。网
bim综合服务,从“市民服务中心”探“未来之城雄安”
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两年多来,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第一个建筑项目,占地面积24.24公顷,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建设过程中集成应用世界前沿先进技术,综合运用BIM、CIM技术、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项新技术,探索形成了国内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园区、绿色园区。
专家表示,市民服务中心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缩影,是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理念的率先呈现。通过市民服务中心或许可以探视到雄安新区未来的一些影子。
绿色低碳环保宜居的“样板示范区”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雄安新区发展定位第一条便是“绿色生态宜居之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严格按照《规划纲要》中“严格控制碳排放;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建立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先进专业的垃圾处理系统”等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如今一座绿色低碳的“样板示范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规模采用高度集成化、工业化的装配化建筑体系,在企业办公区大量使用模块化、可生长、可循环利用的装配式房屋,在工厂环境下完成建设装修工序后直接运至工地搭建,施工工期相比传统模式缩短40%,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新区建设采用经济适用又环保绿色的新材料和设备系统,提供安心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因地制宜布设地热井1510口,采用“浅层地温能+再生水源+冷热双蓄”技术,实现供热、制冷、生活热水一体化供应,每日可提供生活热水100吨。采用被动式节能建筑,通过精细化设计施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在保证生活舒适度情况下实现建筑低能耗运行。
充分利用园区地形高差,因势利导引入生态水系统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精心设置浅草沟、人行道透水砖、车行道透水沥青、停车位植草砖等设施,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滞蓄容积,实现项目雨污零排放,确保遭遇暴雨时不内涝、不积水。
采用先进技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率先引入绿色生态岛建设,鼓励模块化处理厨余垃圾及循环使用技术,通过可回收压缩区、有毒有害垃圾区、餐厨垃圾区实现项目内垃圾预处理,分类出园。在公共区域布置智慧分类投放站,自动记录垃圾分类情况,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并通过互联网+与诚信档案关联。
构建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北方园林景观,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着重对春花秋叶特色景观的营造,满足场地种植景观的多样性、经济性、生态性。通过连续花园步道将大生态自然引入建筑空间,并设置总长度1500米的慢跑运动环道和总长度750米的漫步健身环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办公环境。
地下管廊式基础设施是新区建设的一大亮点,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统筹燃气、供电、通信、排污等管线敷设,结合雨水调蓄设施考证培训机构,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三级耦合的示范性综合管廊体系,总长度为3.3千米。推进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化建设,管廊中设有视频监控及安防系统、有害气体及环境监测系统、有线语音电话系统等,通过中控室实行统一管理。
智能高效的“智慧园区”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bim综合服务,从“市民服务中心”探“未来之城雄安”,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市民服务中心作为采用“CIM+BIM”技术建造的试点项目,初步建立贯穿规划、设计、建造、交付的项目级(BIM)、城市级(CIM)建设管理系统。实现BIM模型、三维倾斜地理模型与三维地质模型的融合叠加展示,可减少70%以上的施工变更,利于快速精确算量,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建设品质,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工地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预警,打造“智慧工地”。实施样板引路,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形成有雄安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打造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交互映射、融合共生的数字孪生园区,实现物理园区与虚拟园区的同生共长,形成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微缩雏形。
基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市民服务中心倡导绿色出行,禁止燃油车驶入园区,创新推广固定线路、不固定站点、根据乘车人数动态分配车型的“智慧公交”运营模式,构建包含新能源无人车、智慧骑行共享单车、电动摆渡车和智慧公交等综合运用的智慧交通体系,创新实现无障碍系统化、开放街区、通用共享、便捷出行、健康生活、便民利民等人性化服务,真正实现“市民服务中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把城市还给人。
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建立应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的“1+2+N”账号体系,利用遍布园区的2万多个传感器,实现智慧办公、智能会议、信用服务、智慧出行、未来酒店、环境服务等应用服务体系,全维度覆盖政务、商业、住宿、餐饮等业态。通过雄安通APP对各应用场景实现全维度覆盖,为办公、办事和参观人员提供有温度、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提供优质政务服务保障优质公共服务
优质的政务服务是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规划纲要》指出,“打造便民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建立新区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
位于市民服务中心西南的政务服务中心,以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为抓手,探索放管服、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等改革,创新实施“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口出件、一人帮办、一包到底、一次办结”,实现审批服务全贯通,创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雄安政务服务新标准。
在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面,集中打造“1+4+5+6”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模式。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全贯通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改革模式,开展一门覆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帮到底的“四个一”政务服务建设。推进“事项清单化、许可标准化、人员职业化、审批智慧化、平台一体化、审管联动化”的行政审批“六化”改革,努力实现“事项最全、环节最简、流程最优、时间最短、服务最好”的“五最”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打造新区四级覆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实现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持续打通各类系统专网,对接新区规划建设BIM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终端设备,推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进建立新区电子证照批文库,提升材料线上线下共享复用水平。与北京、天津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联通,助推“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延伸拓展bim综合服务,打造具有雄安特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服务APP,提供多样性、多渠道的网上政务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