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组织架构图,帮助管理者了解公司结构和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3、职责明确:组织架构图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任务,避免重叠或遗漏。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设计出一份清晰、有效的组织架构图,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结构和职责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

设计一份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部门划分、层级关系和职责分工等情况,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下是一些设计组织架构图的步骤:

1、确定公司层级:首先确定公司的层级结构,明确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中层管理团队和基层员工团队之间的汇报关系。

2、确定部门划分: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和职能划分,设立相应的部门。例如,一家电商公司可以设立市场营销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等。

3、明确部门职责:为每个部门明确其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部门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这有助于避免部门之间出现重叠或遗漏。

4、建立部门间的关系: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协作、支持、监督等。这有助于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合作质量。

5、确定岗位和职责:在各个部门内部,根据业务需求和职能划分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设立相应的岗位,并

6、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这有助于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

7、制定岗位工作流程:为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工作步骤和责任人。这有助于员工了解自己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8、设计组织架构图:根据以上信息,设计组织架构图。可以使用各种图形工具,如 、等,绘制组织架构图。

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

在设计组织架构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洁明了:组织架构图应该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或混乱。2、层级清晰:组织架构图应该清晰地展示公司的层级关系,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3、职责明确:组织架构图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任务,避免重叠或遗漏。4、灵活性强:组织架构图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公司业务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设计出一份清晰、有效的组织架构图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组织架构图,帮助管理者了解公司结构和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结构和职责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孟宪川,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本文摘自“‘蜕变’的背后 —— 创造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8年4月刊,总第192期P14-21页

龙美术馆(西岸馆)、东原千浔社区中心、花草亭、柔物亭……在这些由极具创造力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作品中,结构工程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作品是否是传统结构工程师能胜任的?如果不是,那么结构工程师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体现于何处?同时,创造型结构工程师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若是后者,这种成长可能经历了什么?创造型结构工程师的设计策略是套路吗?与创造型建筑师的合作要保持怎样的心态?和不同建筑师的合作是一种方式还是多种方式?……

孟宪川(以下简称孟): 张准老师您好,一直想找机会向您请教,您是如何成长为创造型结构工程师的?我从您很多充满创造力的项目中选取了几个作为此次讨论的对象。在整理和阅读这几个项目的过程中,仿佛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您的成长,所以就先武断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您的成长分成了几阶段。

张准(以下简称张):没关系,确实我也没有梳理过这些年的工作,正好借此机会梳理一下。

孟:我根据自己大致的理解把您的成长分成几个阶段。龙美术馆和日晖港桥是您转变的一个关键点,这两个项目耗时比较长建筑结构工程师,“蜕变”的背后 —— 创造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对您的影响可能也比较大,所以就以这个点为时间基准点,在这两个项目之前,想先了解下您所受的教育和一些工作情况。在这两个项目之后,我想您又经历了两类成长:一种是内修,深入挖掘结构作为传统建筑设计要素的能力,如花草亭等项目;另一种是外练,思考如何将结构更广泛地与其他设计要素相融合,以便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服务,诸如东原千浔等项目。

“做点特殊的东西是比较有趣的。”

张:那我们先从教育背景聊起吧。2000年我进入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本科,硕士也是在同济读的,教育经历应该和所有学结构的学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如果说稍微有些不同的话,我的硕士导师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结构总工巢斯老师,所以能有机会较早地接触一些实际项目,而且是相对特殊的项目,现在的不少项目经验都与当时的经历有关。

▲特殊结构的设计(©张准提供)

孟:您说的“特殊”,是建筑形式特殊还是结构本身特殊?

张:结构本身特殊,比如预应力、结构加固、特种钢结构、幕墙等,大致来说基本都是专业结构子项,在这种条件下就会接触一些特殊的结构类型。

孟:您是不得不做,还是主动选择了去做特殊项目?

张:当时是可以选择的,导师在最初时会询问个人意愿,是想做一些相对常规的结构,还是选择做特种结构。

孟:是否可以理解为您想去挑战?

张:当时是这样想的。因为做比较特殊的结构,很多施工过程要去了解,而不是以单纯的设计为主。另外,也觉得这是比较有趣的过程。做完结构设计还能跟踪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实现的,甚至会直接参与指导最终建造,这是对全过程的了解,才算做完了整个事情。当时没有想过这个选择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总觉得从头做到尾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做点特殊的东西也是比较有趣的。

孟:当时做过筒仓的改造么?

张:那个时期做得更多的是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等项目,都对后来做更特殊的改造有些帮助。

孟:对于加固与新的设计之间的区别,您如何理解?

张:加固面临的限制条件更多些,已有的保留结构会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老的图纸和实际完成的情况可能有很大出入,现场经常发现对不上,有些即使有检测结果,但实际施工时又发现不吻合。会有很多配合环节,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去现场,要不停调整设计,发现现场有问题,就得跟着修改。

孟:我本来想在讨论龙美术馆时,问您“大量的现场应对您来说是否是一个新的转变”,现在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张:改造项目的特点就是要大量地去现场。单纯从改造施工的角度说,其实龙美术馆是比较顺利的。

孟:从现在回头看受教育的过程中,哪些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张:力学很重要,尤其是三大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都很重要。有限元分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教大家如何使用,里面的原理较少涉及,但这部分原理性的内容也很重要。本科毕业时刚好选择了有限元分析的课题,那时搞清楚了有限元分析的一些原理,还写了一个简单的有限元程序。

孟:很厉害。您硕士毕业后进了同济设计院,那您在准备工作时曾面临过选择吗?

张:在选择工作的方向上,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通常的只做结构设计,另一种是既要求结构设计又需要处理施工现场。当时就选择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作。

孟:那当时的工作角色就已经和传统的结构工程师非常不一样了,兼顾了设计与施工,或者换句话说,是否要求对设计完成度有更严格的控制?

张:这样设计中对可实施性和造价会多考虑一些,间接对控制完成度有些帮助吧。

孟:所以直面施工的挑战在您一开始工作时就已经是常态了,而非从龙美术馆开始。这引出一个问题,对于复杂的工程,比较保守的结构工程师是非常抗拒的,特别是当乍眼看上去设计不能直接符合规范要求的时候。在设计龙美术馆之前,您是否就已经有类似的经验累积?

张:说到保守,可能跟审图等外部因素有关系。结构工程师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应对后期更灵活的审图,或者是应对后期频繁的调整,或者是回应业主对造价的控制。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就会倾向于选择相对保守的策略。当然这肯定也与设计费、周期等因素挂钩。不过,对于你说的保守,是对规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关?

孟:对。

张:这可能是另一个方面,或许和做加固项目有关。加固项目中,经常看到前人做的老房子,当时他们用的规范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规范放在现在看来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某些方面是不够保守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那些房子也安全地使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反思,当初的设计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足的。可以借鉴合理的部分到自己的设计中,某些结构的处理方式,当看过前人的工作后就会认为能做或者改进之后能做,但没看过之前就会认为不合理或不成立,这会引起一些思想上的变化。

孟:我说的保守还包括一种态度。比如说,有些结构工程师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实践,在某个设计范围内非常熟练了,或者说在这个范围内,他的工作感受从最初的跌跌撞撞终于到了非常舒服的状态,就不想走出这个区域再使自己难受甚至再次跌倒。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张:曾经也有。项目的设计周期不太合理的时候,会避免不了倾向采用更保守方案,或者说更熟悉的方案比较能应对极短的设计时间。

“要能实现的话肯定很酷。”

▲龙美术馆

建筑结构工程师

(©)

孟:这和我说的保守还不太一样。我们先谈龙美术馆吧。您介入龙美术馆的时间比日晖港桥更早。您是怎么加入龙美术馆设计团队的?

张:其实当时跟柳亦春老师完全不认识。但是,工作中带我的师傅易发安老师和柳老师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了,我是通过易老师和柳老师认识的,当时我也没想到会有机会作为结构主创参与这个项目,只是看了建筑师的方案就觉得很有意思,要能实现的话肯定很酷。所以比较开放性地聊了些想法。

孟:您当时看的时候方案就是伞状的?

张:是的。当时就觉得既然建筑师都已经设计出来了,而且结构受力体系上也合理,就想办法去实现吧。

▲龙美术馆伞状结构的布置

(©)

孟:是不是伞状的形态是吸引您接受挑战的主要原因?

张:是的。当时柳老师已经把龙美术馆的伞形以及排布都想好了。我拿到手时,结构布置基本上就和现在的一样。柳老师倾向于纯剪力墙,而且布置方式也是符合受力需要的正交排布,整体是形和力吻合度很高的方案,同时遇到的问题是设备放在哪里,以及新建筑和底部原有结构如何衔接过渡的问题。其实我当时没有完全理解柳老师在建筑层面上的思考和理念,但对伞本身是真实的结构这一点是理解正确的。最初曾经想把每个伞做成单独的,按照这个想法深化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有多方面的问题,最终全部连起来了。

孟:您是指伞状结构之间曾经设计的阻尼器?

张:是的。龙美术馆单独的伞状结构在面外受力能力相对较弱,曾设想各伞体之间通过阻尼器连接互相借力,形成整体受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耗能能力。事实上,对于这么一个两层的建筑,单纯出于结构目的这么做是稍微有点“过”了,但如果这样真的能实现建筑的某些特殊要求倒也值得。最初这样选择是出于提供更多的设备空间考虑,但后来发现设备可以从剪力墙的空腔里走,再综合考虑造价及项目周期等因素,阻尼器的设计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最终被楼板直接连接或局部钢骨梁连接的方案取代了。

▲龙美术馆现场浇筑的伞状结构(©张准提供)

孟:从施工现场的照片看,伞状结构是先浇筑了Y形,之后浇筑的水平顶面是通过预埋构件拉住的吗?

张:不是,是Y形结构浇筑时预留出钢筋,再在Y形的三角空腔部分支模浇筑的,局部悬挑区域用到了预应力技术。

孟:您在这个项目也经常去工地,去工地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施工完成度吗?

张:倒也不全是,如果是图纸带来的施工问题,施工队自然会来找,这种情况比较有限,也不一定要去工地。大部分去工地可能因为以前的工作方式是直接参与到施工,所以有去工地的习惯。如果有问题,就在工地解决。另外也因为这个结构很特殊,包括剪力墙的空腔也很特别。自己做了设计,很想看看实际上到底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当时主要是对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上的处理方式比较好奇。

孟:我记得之前柳老师在“介入场所的结构——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思考”里提到,早期测试空腔剪力墙浇筑的时候,因为使用加强玻璃钢通风管兼做模板,模板强度过低,出现坍塌,您现场就用手机很快算出侧向力的大小,这是您的一个习惯吗?

张:恰好那个要计算的之前刚有算过,当场就能再快速计算一次。以前做混凝土加固工程,加固用的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不一样,那是一种流态非常高的混凝土,通常叫做“灌浆料”,它浇筑时的侧压力比一般的混凝土更大,更容易爆模。之前的教训就是把灌浆料按照普通混凝土计算,然后模板爆掉了建筑结构工程师,在那时候特意研究过这应该怎么去算。那次刚好是之前不久用过的。

▲日晖港桥俯视

(©)

孟:我在看您的这几个项目时,感觉您在设计龙美术馆的结构时,还没有出现为建筑师提供结构选择策略的设计方法。这应该是因为您介入龙美术馆时建筑形式已经基本确定了,但是日晖港步行桥则是一开始就介入的,所以日晖港桥设计过程中,您和大野博史老师(该项目的另一位结构工程师)就有可能提供出很多结构可选的设计策略。

张:其实做日晖港桥时,还是不太懂这些的,很多结构设计理念以及和建筑师的沟通方式都是跟大野老师学习的。这个桥主要有两轮方案,初步设计时的方案和最终方案,前期结构方案都是以大野老师为主导的,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结构工程师是如何配合建筑设计,能够做什么,又怎么去做。之后体会到原来结构设计还可以这么做,不是建筑师说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而是以建筑师的根本意图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提供合理建议,更积极地参与到建筑设计里面去。这和以前经历的结构设计做法很不一样,以前的做法更多属于一种后合理化的设计方法。当然这和建筑师以及实际项目情况也有一定关系。结构工程师尽早介入设计并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法或者发现新思路的途径。另外在那个时期看了郭屹民老师对于日本结构设计的很多介绍与总结,也对从建筑视角开拓结构设计思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日晖港桥的结构设计提案(©张准提供)

孟:在日晖港桥设计的早期方案中,你们就提供了不同的结构——形式的设计选项,例如以怎样的结构形态处理桥的下弦。是否这个经历使您进一步学会如何与建筑师更好地沟通?

张:是的。大野老师的手绘特别强,基本所有东西都现场手绘出来,很漂亮,更主要的是对建筑师而言很直观。这个方式刚看到时是很惊讶的。

孟:是啊,大野老师建筑出身,出于对结构理性的喜爱转行到了结构设计。我也亲历过大野老师跨专业的犀利视角。有幸受郭屹民老师邀请,我参与了东南大学研究生的木结构设计研究课程,您也是这个课程的参与者。郭老师邀请了大野老师指导某一组学生作业。那一组的题目是在一个长条形场地上设计一个休息亭,其中一个方案的概念是把长长的纸带沿长轴折叠后按照人的行为尺度展开,形成高高低低的台阶。大野老师看后第一个问题不是结构的,而是建筑的:人在这样的台阶上只有一个轴向,不方便休息或者交流。听完后就感慨大野老师的视角非常综合。您有没有遇到设计中需要综合判断的问题,或者变通的问题?

张:有,不过日晖港桥之前更多是面对设计后期审图时的变通问题。

孟:这是在龙美术馆和日晖港桥的设计过程中学习的吗?

张:不是,在之前的实践过程中已有积累。因为特殊的结构在审图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质疑,当然审图老师的很多质疑或者意见也提供了激发再思考的机会。这时候要么需要更多耐心的沟通解释,要么重新审视原有设计作相对变通的修改调整等。

孟:所以您在做特殊结构的工作环境里就已经接触很多类似的情况?

张:是。主要是巢老师和易老师的言传身教。

孟:在龙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您在技术方面是否需要学习新技能,比如您是否乐意为此工程学习新的软件?

张:那时国内常用的结构软件是PKPM,因为和规范结合得较紧密,但其他一些软件,比如、等,国内很多结构工程师也在用,那时倒没有特意学习新软件。不过对于设计软件而言,不同的软件就像不同的枪,打鸟用猎枪,精准打击用狙击枪,反过来用可能不好用而已。提前多预备几支枪总归是好的,但用的顺手的一般就两三支。

▲花草亭

(©)

孟:比如说您介绍花草亭的文章里提到了“云竖向位移图”,花草亭时间那么短,您不太可能为了这个小项目学习一个新的软件。

张:对。那是在用很顺手的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3463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3月 5日 上午11:12
下一篇 2024年 3月 5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