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王身松 通讯员 王宜帅 宋甜甜)今年3月以来,梁山县小安山镇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统一部署,提高认识,整合镇村资源,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投入,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卫之战。
小安山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等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卫指挥部及工作专班。以网格划片为载体,联创联建工作机制,镇村两级联动,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时限,构建了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环环相扣的网格格局。
聚焦重点促提升,基础设施发挥新作用。土地占补平衡项目收益100%用于农田基础配套、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等项目。“果林式”敬老院、“标准化”幼儿园、“森林式”中学为“一老一小提供更贴心服务”。新建黄河涯、干鱼头、杨堤口、解庄4座排涝站及沿岸分水闸、桥梁,达到“旱能浇、涝能排”。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5.7万小安山镇父老乡亲与城里人一样同饮自来水。
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投资5000万元的安民山复绿项目顺利完工,春绿夏繁、候鸟栖息成为镇域最美风景。高标准规划安民山文旅项目,3A级景区创建提上日程。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安民山社区一期顺利分房,240余户群众乔迁新居,二期即将启动分房,从“房台”到社区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圆了安居梦,运河新村社区、新合社区稳步推进。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梁肥路、梁靳路、梁嘉路等主干道实现通车,筹资2200余万元,对25个村破损道路和土路进行维修,施工面积达20万余平方,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清洁取暖项目改造3446户梁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梁山县小安山镇:干在实处开新局 走在前列谋新篇,农村改厕覆盖户,新建公厕23个;高标准打造宋庄牛耕文化主题广场,高标准打造范庄、青堌堆、何官屯等美丽乡村,周庄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
医疫结合保健康。紧抓疫情防控不松懈,定期开展疫情防控演练,全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全民新冠疫苗接种目标,始终保持了“零感染、零疑似”的战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镇卫生院慢性病病种数量增加至79种,报销比例达60%,每年为8000余名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开展免费查体,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95%。
小安山镇把创卫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集中精力梁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强力推进,先后被山东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省级“森林乡镇”、省级“文明乡镇”、“山东省信息化扶贫示范镇”、“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大名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访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光明日报1月11日第15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要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端稳中国饭碗,必须要做好耕地文章。在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近年来大名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访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光明日报1月11日第15版),我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取得了哪些成绩?为何要提高投入标准?对此,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
记者:我国耕地整体状况如何?高标准农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郭永田:我国耕地资源自然禀赋相对较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光热水土匹配良好的比例不高,坡耕地、碎片化耕地多,土壤相对瘠薄,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造成耕地空间布局变化,以及此前高投入高产出的化肥农药利用方式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退化,总体看,我国耕地保护与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大名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能一般可以提高10%—20%;抗灾减灾能力将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肥、药、水的利用率一般提升15%—30%;农业综合效益将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
从粮食稳产保供看,以农田质量的有效提升弥补我国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可以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我国预计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4.55亿亩已建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基础将更加牢固。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有效拉动内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记者: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哪些成绩?
郭永田: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统筹部署推进农田建设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2022年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亿亩,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去年,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同步推进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落地。2023年1-11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927万亩,完成年度任务量的99%。
从区域分布看,13个粮食主产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约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总体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连续多年确保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除了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布局田块,统一配套道路、水利、防护林网、农电设施等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其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高15—20个百分点,有效防止了耕地撂荒问题发生。此外,高标准农田显著提高了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创造了条件,许多地方的高标准农田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新亮点。
记者: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为何要提高投入标准?提高投入标准的钱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建后管护,让高标准农田更好发挥效益?
郭永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标准,是近年来各地普遍反映和共同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先易后难有序实施,目前剩余未建的基本都是位置相对偏远,分布相对零散,建设条件相对较差,建设成本较高的地块。
高标准农田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强,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和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已通过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大幅提高了中央亩均投资补助标准。地方投入部分主要由省级承担,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投入保障。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基本建立了县级政府为主,乡镇或村级集体组织具体实施的管护制度考证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以“网格化/田长制”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管护模式,以“大托管”为代表的政府市场协作型管护模式,以“上保险”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管护模式等。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一是推动管护政策制度出台。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办法已多次征求地方意见,目前正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办法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责任、标准、内容,以及资金来源等,对各地加强农田建设管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二是督促落实管护工作。将管护工作纳入年度农田建设重点工作开展考核评价,督促各地落实管护制度有关要求,健全务实管用、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加强管护模式总结和宣传。加强管护工作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管护模式,鼓励农民群众、家庭农场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农田建设管护工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