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集成了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BIM装配式建筑:正向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01装配式建筑BIM正向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装配式建筑是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五位一体”的体系化和集成化的建筑,“集成”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而BIM是实现“集成”的有效方法。

全程5G直播、10天时间、3.39万平方米、7500余名建设者,不舍昼夜,全力抗疫,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奇迹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得益于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运用。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bim集成了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BIM装配式建筑:正向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结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吧!

01装配式建筑BIM正向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建筑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我国建筑业体量大但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打通各行业、各专业、各技术工种在体制、标准上的壁垒。其中设计行业作为龙头专业成为了打通壁垒的关键。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一种全行业通用的管理手段,是实现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此外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常规建筑设计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之处,一是对图纸精度要求高,设计时需要提前考虑构件厂生产工艺水平以及当地施工技术水平。二是图纸数量极多,出图工作量大,为满足工厂生产加工要求,针对每一种构件需要单独出具深化设计图纸。三是要解决钢筋以及预埋件等多种碰撞问题,容错率低。这就需要设计人员通盘考虑设计、生产加工、施工安装项目全过程。为解决因为设计原因导致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问题,我们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引进BIM技术,从装配式建筑方案策划到构件深化设计,采用BIM正向一体化设计模式,实现项目的全专业协同设计、可视化设计、精细化设计及全程信息化管控,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设计错误。

为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同圆装配式建筑研究院积极探索研究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及管理全产业链整合和全专业协同的一体化实现方案。形成了一套基于BIM的全过程正向一体化设计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正向设计一体化应用总流程: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的设计、深化设计、构件生产、物流运输、现场施工、后期运维6个阶段均能运用。

03设计阶段:

1.建筑性能分析

伴随着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性能分析软件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各分析软件之间数据并不互通,建筑师需要创建不同的数据模型,以满足建筑性能分析的需求,BIM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这方面的工作,由于BIM模型是一个集成的、含有丰富建筑信息的构建模型,大量的应用可以直接建立在BIM模型本身上而无需在做许多额外的工作。并且基于BIM模型数据接口的开放性,可实现一模多用,避免了重复创建数据模型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设计师的工作量,方案阶段创建的BIM模型可用于以下建筑性能分析,主要包括:

1)?自然采光模拟

2)?室外风环境模拟

3)?建筑环境噪声模拟分析?

4)?小区热环境模拟分析?

5)?室内自然通风模拟

2.全专业全过程协同设计:

采用BIM正向一体化设计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专业设计师在平台共同建模,共同修改,共享信息,协同设计。任何一个专业出现设计误差或者设计修改,其他专业均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考证培训机构,并进行处理,提高了设计阶段各专业之间的沟通递效率。二是不同专业设计师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分工合作,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提高了设计成果的标准化程度。三是一旦出现设计方案与工厂制造、现场施工冲突,即可在同一参数化信息模型上进行优化设计。提前解决构件生产、现场施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达到构件设计、工厂生产制造和现场安装的高效协调,保障项目按计划的工期、造价、质量顺利完成。

3.标准化构件库设计:

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础,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是基于预制构件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建筑功能的过程。通过打破传统的先专业拆分设计后施工的模式,构建以设计牵头,进行建筑系统集成、建筑产品化的设计工作模式。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装配式建筑全流程全专业全产业的一体化集成,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预制构件 BIM 数据库的构建是装配式建筑实现集成设计、智能制造、虚拟建造的重要基础,通过装配式建筑BIM构件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增加BIM虚拟构件的数量、种类和规格,逐步构建标准化预制构件库,最终实现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

4.构件拆分设计:

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

BIM技术有助于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单个外墙的几何属性经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外墙的类型数量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标准层拆分模型】

5.工程量提取:

随着在BIM软件中直接映射算量的造价软件的发展,准确率和效率都在提升,更有利于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建筑生命期。全过程BIM一体化正向设计在方案、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便为工程算量提供相应的模型,为全生命周期控制建筑造价提供了基础。预算工程量清单编制可以在BIM设计模型基础上,按照工程量计算原则,深化设计模型,形成预算模型,再利用算量软件进行“一键工程量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并与设计模型实现联动修改,提高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样的算量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更有利于设计与算量一体化,从而促进项目造价管理更高效、更准确。

04深化设计阶段:

通过BIM模型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在BIM模型上可快速生成构件加工图,基于BIM的构件加工图,不仅能清楚表达传统图纸的二维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空间剖面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较二维设计方式,设计更加精准、出图更加快速。通过BIM软件进行构件建模,更直观的对构造外形及预留预埋进行设计,分析各种预埋预留位置的准确性及生产施工可行性,将所有后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同时还能将离散的二维图纸信息集中到一个模型当中,这种图纸与模型一体化的成果更有利于同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

【深化设计图纸】

05设计成果集成交付:

采用BIM正向一体化设计模式,以BIM模型为载体可实现施工图、构件深化设计图、工程量清单、BOM(物料清单)等设计成果的集成交付。改变了传统设计方式数据在项目工程各阶段碎片化的状态,实现了基于BIM模型的信息集成及数据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无缝传递。为后续装配式构件智能制造,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装配式建筑智慧运营提供精准、开放、可拓展的基础数据。

06构件生产: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的表达构件空间关系和各项参数,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并且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将BIM模型构件的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比如现在已经实现了钢筋网片的商品化生产,如果能打通设计信息模型和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之间的协同瓶颈bim集成了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实现CAM指日可待。?

【构件加工示意图】

07构件运输?:

基于互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平台通过RFID技术、GIS技术实现预制构件出厂、运输、进场和安装的信息采集和跟踪,并通过互联网与云平台上的BIM模型进行实时信息传递,项目参与各方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施工管理平台直观地掌握预制构件的物流和安装进度信息。互联网与BIM相结合的优点在于信息准确丰富,传递速度快,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可能造成的错误。?

【构件运输示意图】

08施工阶段:

随着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推进和装配式建筑的推广,通过施工单位设计阶段便介入设计,通过统一标准的模型和平台,控制项目的造价、工法和材料,从而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降低造价。在全过程BIM正向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加快基于BIM技术的建设全过程生命期管理、招投标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规划、设计、制造、施工、业务、财务等关键环节集成,可以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数字化的智能管控。

在5G时代,将会实现对工地的远程自动化操控,通过5G网络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控,切实解决工程机械领域人员安全难以保障、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施工BIM运用示意图】

09装配式装修:

装配式装修作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装修阶段的标准化设计可形成装修的BIM构件库,提高设计效率,指导方案设计。并基于构件库形成真实供应商的产品模型库,为装饰装修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可能。BIM在装饰装修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应用。

1)可视化装修设计:

通过可视化的便利进行室内渲染,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品质,帮助设计师进行精细化和优化设计。整体卫浴等统一部品的BIM设计、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设计优化、成本统计、安装指导。

2)产品信息集成:

对装修需要定制的部品和家具,可以在方案阶段就与生产厂家对接,实现家具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同时预留好土建接口,按照模块化集成的原则确保其模数协调、机电支撑系统协调及整体协调。

【户型精装BIM模型】

10运营维护模型:

BIM运维的通俗理解为运用BIM技术与运营维护管理系统相结合,对建筑的空间、设备资产等进行科学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防,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具体实施中通常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将BIM模型、运维系统与移动终端等结合起来应用,最终实现如设备运行管理、能源管理、安保系统、租户管理等。

交付是运维管理的重要工作,除了进行实体工程验收外,还需要将包括工程质量文档、安全资料文档、设计图纸和模型、施工图纸、BIM模型等资料-并进行提交。基于全过程BIM一体化正向设计的竣工模型的提交,可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外,运维团队还可以通过早期介入设计,使得设计能够结合BIM运维应用,满足运维需求。

总结

装配式建筑是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五位一体”的体系化和集成化的建筑,“集成”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而BIM是实现“集成”的有效方法。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完美结合更是对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模式带来新的机遇。BIM+装配式建造模式也将引领建筑业走向更高、更快、更好的建造新世界。

国内bim公司,国内设计院搞起BIM软件研发,有多生猛?

你好,这里是 。

前些天,我们和你聊了一场, 也全程看了这场发布会,收获还真是不少,今天给你唠唠。

发布会主要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内容,第一是 中国向所有企业与个人发布了 和 的中国版开发平台,第二是请来了 7 家已经做了自主研发的设计院和开发商,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

今天内容的大部分篇幅,也会给你分享一下,我们看了这些国产软件开发的成果,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

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搞 BIM 正向设计会那么难?效率那么低?解决问题的核心到底在「BIM」、在「正向」、还是在「设计」呢?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和我们一起思考。

今天的内容会谈到七家中国的公司和他们在很多细分领域的产品,每个细分的领域也许和你的专业没啥关系,但你可以看看其他人怎样解决具体的问题,一路看下来,你会发现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探索,有一个非常值得总结的共性。甚至我们觉得,BIM 到底是不是增加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这件事似乎都需要重新讨论了。

背景

2019 年开始, 内部立项,开始走向与国内渴望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合作,用了两年时间,发布了 和 的中国版开发平台,完全由中国团队定义产品路线,也只向中国用户开放。

值得关注的信息有两点,第一是针对路桥、铁路、场地、测绘、给排水、接触网等功能,打包提供了用于二次开发的 SDK;第二是单独提供了一个 CIM SDK 的模块。

那 SDK 是啥东西呢?

你可以把 SDK 理解成一个别人开发好的工具包,里面有一份做好的功能,它几乎是全封闭的,只有一个小小的接口可以联通外界,这个接口就是API。

打个比方,比如你准备一顿饭,得配上点饮料,你不用重新做饮料,买来现成的软装饮料就是 SDK,而你需要一根吸管来喝饮料,就是 API。

不同 SDK 的高低层次是不一样的,越高级的 SDK 需要的二次开发量越低,可定制的功能也就越少,如果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就需要使用更加底层的 SDK。

开放的 SDK,就分为了三层,方便不同需求的人各取所需。

最底层的 SDK 是 SDK,它属于最通用、与专业最无关的 SDK,用于创建和存储最基本的图元。

基于这个 SDK,上层有两种 SDK,一种叫 SDKs,它是面向特定产品功能的,公路、场地、铁路、给排水等等专业模块都包含着各自的 SDK,这些 SDK 让用户直接调取对应的功能,比如使用数据直接创建廊道、提取路线数据用于和第三方的数据交换等等。不过,因为这些 SDK 是面向特定产品的,并不支持用户创建自定义对象。

而另一种叫做 CIM SDK,是软件「国产化」的重要功能,因为它可以创建、管理自定义对象,开发者可以借助它,定义自己的专业构件,并且实现数据表达、隶属关系、交互响应、复杂计算等功能。比如,你可以通过它定义一种新的墩台构件,设计它专有的参数功能,并且和其他构件发生关联。

下面要讲的七家公司,就是在 正式发布开发平台之前,基于这些 SDK 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先行者」。他们都在这次发布会上做了演讲,咱们一个个来聊聊,他们都做出了哪些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再来聊聊我们的思考。

铁路数字化集成设计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铁路数字化集成设计软件 CRBJ。它是一个面向铁路行业线性工程的协同设计软件,根据国内设计师的工作流程进行的深度开发。目前发布的版本包括了测绘、地质、线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和接触网 8 个专业的一站式设计功能。

为了把设计成果的数据价值深挖出来,软件通过整合铁路行业数据的存储、表达和交互,构建了这八个专业的统一基础数据模板,也针对不同项目类型设置不同的工作空间。

设计师可以通过软件大量的解析工具来创建对应专业的设计资源,比如基于点线生成三维地形面和地质面,利用简单实体+布尔运算创建涵洞、隧道洞门等,基于复杂的模板创建路基、桥梁等构件,也能实现装配式批量布置参数化单元。

针对铁路行业专业多、产品复杂的特点,软件提供了一个全局管理器,对数据进行多种层次和颗粒度的组织管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符合铁路行业规则的高级构件树,右侧窗口的模型发生变化,左侧的关联对象关系也会同步变化。

软件定制化的不仅仅是单个构件,而是把各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抽象出来,建立起一个系统工程的参数模型,任意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和它相关联的组件,进一步会影响到整个复杂的系统,比如线路发生变化的时候,接触网的布置也会发生实时变化。

再比如,轨道专业的对象参数调整之后,会自动沿着线路再进行一次布置。

根据专业的相关规则,构件参数发生了变化,其他构件也会自适应地发生变化。比如改变一个桥梁构件的参数,桥墩会跟着发生变化。

针对测绘专业,软件提供了三维地形创建和修改工具,可以进行模型的置平、开挖、删点、添加特征线、等高线提取,支持多种格式的实景模型和三维数据格式来采集地形信息,还可以把工程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模型进行转换融合。

针对地质专业,提供了勘探数据管理、横向拟合拉伸、剖面出图、点地层信息提取、动态围岩分析等模块,关联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利用钻孔和辅助线生成地层面,对地层面进行一个拟合加密来生成地质体。

针对铁路专业特有的线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接触网等专业,软件提供了常用构件库,用户也可以用很丰富的参变方式来创建自己的构件,并用三维组装的方式布置构件,实现构件之间的自适应变化,再依托全局管理器实现构件的管理。

通过这些深度定制开发的功能,这款软件让铁路专业的设计师回归设计的本职工作,而不用操心那些复杂的建模流程和细节。

交通安全防护设计

来自北京跨世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设计大师 CSD」里面的交通安全设计系统。

设计大师 CSD( )包括了桥梁、地址、隧道、路基、交安等模块,这次介绍的交安模块是基于 中国版平台研发的,主要就是针对交通安全防护工程这个细分专业领域的建模工具。

软件主要包含了交安图库、标志牌、标线,以及像护栏、路灯、绿植等常用沿线物体的模型创建功能。

在标志标牌库里,包括警告、禁止、指路、指示等标志。这些都是参数化构件,可以利用参数直接修改版面大小、文字内容等属性,还可以通过填写表格,识别道路线路来进行自动的批量放置。

标线的功能支持人行横道、导向箭头、导流线等等特征线,软件可以根据路线模型里设置的横断面参数,自动计算和放置标线,也支持基于边线放置,或者非常规段的单独放置。放置标线的时候,只需要在属性面板里设置宽度、线宽、间距、夹角等参数,剩余的事就交给软件自动完成了。

此外,软件还提供了常用沿线结构物的创建,比如护栏、隔离栅、防落网、路灯、绿植、收费站等模型,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扩充自定义的构件。

在道路安全这个细分领域里,建一两个小模型不是什么难事儿,但动辄几十公里的道路模型,沿线要放置那么多标志线、路牌、护栏等,要是一个个手工建模、手工放置,一旦路线修改,每个模型都要重新放置,那可真是要累死人的。

设计师通过这样的工具,就可以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保证模型的准确和美观,参数化的功能和对象关联的功能,也能大幅度提高后期批量修改的效率。

船闸设计系统

来自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船闸设计系统 。

软件一共规划有五个核心功能,包括参数化建模、模型元件库、工程算量、出图和分析计算,又细分成十几个子模块。

软件的建模部分,包含了结构模型、地基模型、模型细化等 29 个功能,基本涵盖了内河船闸常用的水工结构,针对专业设计师的习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建模流程。

针对项目里结构复杂的构件,比如内河船闸的闸首,在针对初设阶段的简单造型之后,在施工阶段可以添加空箱、输水和附属构件等内容,每个设计参数都是在属性框中用专业语言来修改,由参数驱动模型实时更新。

而针对一些有线性特征的构件,比如闸室,可以按总图专业提供的轴线自动布置,或者手动绘制。软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闸室断面,可以灵活的定义分幅宽度和分缝宽,让设计师像画一堵墙一样简单的建立复杂的闸室模型。

目前这套系统还在开发完善中,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已经在很多项目中用上了它,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让设计成果积累下来,复用到其他项目中去。

一键出图的公路正向设计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道路设计软件 。它是考虑了国内公路行业本地化需求和规范要求,基于 平台开发的公路正向设计解决方案。

先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它高效的建模功能。

内置了路线的设计规范,通过选择公路的等级、设计时速等条件,快速生成路基的边线。通过内置公路行业的过渡方式,快速创建变宽过渡边线,再通过横断面模板创建廊道,变宽的边线也会一键实现廊道的变宽设计。

通过输入设计参数,快速实现收费站的设计建模,自动实现水泥路面的分块和材料数量统计。

输入桥涵构造物的控制参数,在平面中创建桥梁、涵洞等构造物,三维模型自动生成。

软件开发了完全符合国内出图要求的一键式标注功能,像是路线名称、行车方向、桩号标注、路基宽度变化标注等等,都可以全自动实现。

基于 BIM 模型,自动对路线分段、自动切图、自动生成总图、用地图、平面图、横纵断面图等图纸,图纸自动套用图框,自动进行编号。

项目中所有的报表,包括直线曲线表、桩坐标表、用地表、土方表等等,都可以根据选择的风格自动生成。对原始的设计参数有任何修改,全部图纸和标注都会同步更新。

在一些项目中,BIM 的成果要求用数字化的方式移交,一般是以 BIM+GIS 平台对接的方式。从方案可视化论证到施工建设管理应用,中交一公院已经在很多项目中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数字移交。

桥梁正向设计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桥梁正向设计软件 BD 。这款软件主要是帮助设计师在三维环境进行桥梁方案设计、快速翻模、计算分析和出图。

使用软件的时候,首先要构建设计环境,包括地质模型、路线、超高等基础数据可以直接参考,生成路线、边线、相交道路等。

基于设计环境,就可以布置桥梁了。先确定桥梁范围,接下来通过纵断面和平面的联动设计确定整体的布跨方案。

方案会自动生成结构选型的表格,直接在表格里选择每个桥墩、桥台、上下部结构的选型参数,全线的桥梁布跨就生成出来了。

接下来使用快速建模的功能,对每个编号的构件设置上部和下部结构,所有结构已经在软件中根据国标内置了构件库供设计师选择国内bim公司,国内设计院搞起BIM软件研发,有多生猛?,整个桥梁的模型就这样建立完毕。

模型建好之后,利用软件已经内置好的标准,自动出布置图、桥型图和工程量表。

对于现浇箱梁,也可以通过选择库里的构件、下拉参数选择的方式,生成整个桥梁的变截面箱梁构造,所有横向和竖向钢束的模型也是自动建模的。

桩基、承台、钢束的边界条件可以随模型一起导出,直接进行运算,查看应力和变形,力学分析模式可以直接调整构件,所有BIM模型都会自动更新。

对于桥梁鼻端等构件,可以直接使用同样的库去创建模型,包括钢筋模型也是通过简单的下拉选择,实现全自动创建,同样可以一键出构造图和钢筋图,方案一旦需要修改,甚至包括钢筋图都是联动修改的,效率非常高。

软件建立的所有模型,都已经预先绑定了标准中规定的所有属性,建出来的模型属性就是结构化的,分部分项编码也会自动挂接,这样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出图,还可以直接用作数字移交。

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考的只有桥梁的专业属性,而几乎从来不需要思考建模的事儿,越是对标准熟悉的设计师,效率就越高。

隧道的正向设计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隧道智能设计师。

隧道正向设计是基于路线专业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地质专业提供的地质信息来进行设计的。

首先在对话框里选择构件库中的隧道断面形式,定义隧道的交通量、速度、单双向等参数,软件会自动推荐和标准相匹配的参数化断面,以及施工工法等参数,也支持设计人员根据围岩信息进行细部调整。

参数选定之后,隧道的建模工作是自动完成的,包括紧急停车带过渡段等模型。

对于通风配电等设备洞室,软件会根据内置的优先级进行自动避让,避免洞室和通道的碰撞,完成模型布置之后,软件也会完成设备洞室、横通道和主洞的一键剪切。

基于 BIM 模型,软件支持平面出图、纵断面出图和设备洞室出图。

此外,机电专业可以一键读取土建模型的数据,根据内置在软件里的规范公式,进行通风计算并生成计算书,根据计算结果和风机参数、配电箱参数等,进行自动化建模,以及后续的出图工作。

组合梁桥正向设计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发言人,介绍了他们的波形腹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正向设计系统。

这款软件所服务的,是由甘肃省院自主研发的一种钢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受力简单,用钢量少,但是精度要求高,构件元素与路线之间高度依赖,曲面出图还需要展开为平面才能下料。

既然连专业的内容都是自主研发的,软件当然也要定制开发,才能实现正向设计了。软件提供了一个工程结构树,定义元素之间的继承关系,实现对全桥元素的管理。

软件预设了构件库,把构件的参数和整个桥梁的参数关联起来,生成全桥的模型,当桥梁设计方案发生变更的时候,只要修改设计参数,三维模型也会联动变化。

上面谈到的这些软件,由于都是基于 提供的 SDK 进行开发,所以它们的底层数据是互通的,使得在所有 软件平台上,都可以直接获取对象的属性和数据,从而实现各专业在不同软件之间的协同。

BIM正向设计的内核是什么?

聊完这些软件,我们谈谈自己的思考。

什么样的软件研发才是好的呢?用一个概念来总结,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底层无感」的。

一名设计师,花了多年时间,学习了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的思维模型里,都是像「土方」、「开沟」、「箱梁」这样的专业术语,而不是「拉伸」、「放样」、「剪切」这样的基础建模术语;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应该围绕着专业知识去展开,而不是被各种建模技巧、小妙招充满。

正如一名厨师不应该思考养牛的饲料,一名作家不应该思考造纸的工艺,那些是更基础、更底层的工作,他们应该对这些事无感。

而优秀软件的本质,就是做一名翻译,让设计师可以直接对软件讲设计语言,而不是建模和绘图语言国内bim公司,更基层的重复性计算工作,由软件打包封装起来,交给后台去处理。

当设计师只需要思考一座桥、一条隧道怎样设计最合理,并且用他自己的专业术语告诉软件,软件帮助他完成基础的建模、算量、出图等工作,BIM 才是一件提效的事儿,BIM 设计才「正向」得起来,设计企业才会在效率提升和数据积累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关于开发平台

最后,再来说说我们对 这次发布的平台有什么看法。

在 的历史上,第一次为中国专门设立了产品官网,访问,就可以看到完全独立的网站考证培训机构,相应的中国版产品也可以无功能限制的免费下载试用。

在这次发布会上, 正式发布了 和 的标准版和旗舰版一共四个版本,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比较灵活的选择授权,我们前面说到的CIM SDK 是集成在所有版本里的。

任何对合作开发感兴趣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申请成为合作开发者。他们可以是个人开发者、服务商、开发商、设计院BIM中心、施工单位BIM中心、数字化转型企业,既可以做 BIM 工具的研发,也可以进一步去做独立产品。 的「合作伙伴推进计划」会对开发者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帮助,分别是在前期的技术帮助和培训、开发中的工程数据和开发经验共享、以及开发结束之后的应用市场认证和曝光几个方面。

至于这样一个产品的发布,未来会在市场中激起多大的波澜,会有多少人出于利益或是理想加入到开发的行列中来,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但通过今天谈到的这七家企业,我们似乎看到了整个 BIM 软件市场中,一股新的竞争势力正在崛起,那就是拥有最本土化的经验积累、对工程项目最深刻的理解的,广大的设计企业。

微软的 CEO 萨提亚·纳德拉说了句话:「未来每一家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中国的 BIM 市场,远远没有尘埃落定,未来的几年时间,它的变化还会更激烈汹涌,也许就在这种变化中,会生出新的未来。

如果你对成为开发者感兴趣,或者单纯的想蹭一把 和 全新中国版的免费试用,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提交申请。

有态度,有深度,,咱们下次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23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6月 19日 下午5:14
下一篇 2024年 6月 19日 下午5:2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