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柏慕联创品牌运营中心发布
■来源|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背景导读:
广州市2023年度工程系列建筑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原有设计、施工、建筑材料、工程管理四个专业基础上新增了“建筑数字技术”专业,包括“建筑数字技术应用”和“建筑数字技术研发”两个岗位bim初级职称,BIM职称 | 广州市首次开展建筑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价,涉及初、中、高、正高四个层级,以及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四个层级,为全面解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和参照的新思路。
“新城建”是住建部在新时代着力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2019年以来bim初级职称,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试点城市、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以及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建筑数字技术人才。为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发建筑数字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广州市建筑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考什么证赚钱多,广州市2024年首次开展建筑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价。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上海、深圳的经验做法,结合广州工作实际,广州市建筑专业各评委会首次增设建筑数字技术专业,专业下设置建筑数字技术应用、建筑数字技术研发2个专业技术岗位,受理范围包括:从事以BIM(CAD)、CIM、实景建模、无人机、点云处理、算法(衍生式)设计、可视化、各专业性能分析、人工智能、扩展现实(虚拟现实)(VR/AR/MR)等相关建筑数字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展勘察设计、城乡规划、施工、检测、监测、管理、咨询、数据资源(资产)管理等应用工作的技术人员,及从事BIM、CIM及数字化技术等各类建筑数字技术相关软件、工具的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做到全层级、全专业覆盖,使专业设置更合理、更科学。
2023年度建筑数字技术专业的申报流程与建筑专业评委会其它专业申报流程一致,市建设科技中心将组织建筑数字技术领域学者专家,在严格遵循现有建筑专业评价标准下,结合行业实际,拟定建筑数字技术专业评价标准条件,力求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公正严谨,有效加快建筑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建筑数字技术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州“新城建”提质增效。
相关链接
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关于做好2023年度工程系列建筑专业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关于做好2023年度工程系列建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关于做好2023年度工程系列建筑专业中级职称认定工作的通知
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关于做好2023年度工程系列建筑专业初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END ❖
柏慕联创官方微信
ID:
柏慕联创推荐悦读
bim智能审查,我对建筑AI智能审图的一点浅显理解
入行这么多年bim智能审查,谈谈我对建筑AI智能审图的一点点浅显理解。~
时间有限(等着回家),我的思路框架是这样的:
思路框架
一、市场背景
在评价一件事是否有意义时,离不开市场大环境。
自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实行施工图审图开始,这么多年关于施工图审查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附上一张之前我在整理的审查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施工图审查经历了四个阶段,已逐步由行政审批阶段过渡到完全市场化阶段。
2019对于施工图审查行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2019年,山西省率先取消施工图审查机构,随后南京、青岛、青海等地方也小范围试行。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施工图审查将由官方行政审批全面转变为设计图自审。
考虑到涉及多方利益,只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
二、用户需求
接着往下说。
未来的某一天,施工图纸完全由设计师自审,终身负责制。迎面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审,如何保证审图结果准确性?
当前建筑行业多由第三方审图机构和设计院协同审查,且由第三方审图结构主导。一旦最后的建筑出现安全质量问题问责时,设计院和设计师上面是由第三方审图机构背锅的。
真的到了设计师自审那一天,没有人背锅的时候,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强需求就是:如何依据行业规范来审图?
总结来说,用户痛点如下:
1)建筑行业数字化程度低,缺乏知识传承性
年初参加一会议,国家住建部某官员说了一个数字,建筑行业数字化在所有行业中倒数第二。
该行业设计师的成长主要由2部分组成:项目历练+师傅带。
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谁都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但是缺乏了重要一环:知识传承。
建筑行业所有专业工作流程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有效信息传递和流通。
2)多专业协同性差,业务界限比较模糊
建筑行业需要多专业协同完成,专业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规划等。
具体到施工图审查,当前工作流程是三审两校,且彼此之间的业务界限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划分,而且流水线过长,影响建筑生命周期。
行业亟需对施工图审查工作进行改善。
三、解决方案
今天务实不务虚,就谈一谈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阶段,设计师输出的文件多为dwg图纸,小部分为bim文件。既然要设计师自审,那么如何完成数字化审图呢?来谈3点。
3.1明确2件事
1)数字化审图是用于提高建筑行业审查工作的效率bim智能审查,我对建筑AI智能审图的一点浅显理解,为企业节约人力、缩短生命周期,优化设计流程
2)施工图审查对象为施工图设计图,区分专业
3.2数字化审图
我个人对数字化审图是这么看待的:
不同于以往的二维图纸和CAD,bim是面向建筑对象的设计,设计建模的基本单元是建筑的构件,也就是说建筑的构件直接在设计软件中生成,而非是传统CAD的点线面的组合,将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和建筑构件的性质信息相互关联起来,是一种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实现了一次建模服务于全过程,便于变更和调整。
归结到数字化,相对于二维图纸,bim模型承载的建筑信息更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富媒体。
3.3dwg和bim,如何选择?
先说我的观点:bim是做数字化审图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bim模型可以承载规范所要求的所有信息,本身已数字化,且可视化程度远高于二维图纸。那么,是不是二维图纸就一无是处了?
并不是。理由有2
1.工作流程
就当前bim应用范围,由二维图纸翻模到bim模型仅用于节能计算和模型可视化,没有其余用途。且不论是项目变更还是最后提交给施工人员,都需要回归到二维图纸,在流程上有点鸡肋。
2.用户习惯
当前绝大多数设计师依旧是在cad软件完成施工图设计,单纯为了施工图审查去建立bim模型,需要额外给用户带来工作量。
因此,对于施工图审查,基于二维图纸进行规范审查,不失为一个折中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来谈一谈怎么解决?其业务框架如下:
业务框架
也即是说,施工图审查需要完成三方面工作:
1)建筑施工图自动识别
不同于bim模型,施工设计图中所有的图元多为点线和文本,如何让计算机正确理解施工图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前行业有2种解决方案:
基于图形特征进行灰度处理识别和基于dwg文件智能推理。
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简单来说:
特征识别:准确率低,有现成的开源算法
dwg智能推理:准确率高,技术难度大
考虑到施工图审查涉及到建筑结构安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2)规范数据库
建筑行业规范有几千本,包括国家规范、地方规范、设计图集等等。如何将这些规范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并建立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就是第二阶级要完成的工作。
3)合规性审查
当完成施工图智能识别和规范数据库开发工作之后,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进行合规性审查。
关于这一块,有多种解决方案。比如:规则引擎、决策树、专家系统等。哦对了,还有知识图谱。
方案好坏的一个评价标准是方案的扩展性。建筑行业多专业,多规范,且规范间会存在一定的逻辑冲突,如何保持高扩展性比较重要。
四、技术难点
以二维图纸施工图审查为例,以我个人理解,技术难度排序如下:
1)施工图图元识别和推理
2)合规性审查
3)规范数据库开发
其中第一条是最难的。建筑行业项目个性化强,且十分依赖设计师作图规范。
另外,一张施工图纸包括多张设计图,以建筑专业为例。一般而言考什么证赚钱多,施工图设计图包括:总图、施工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门窗表及详图、典型户型等图纸。
这就给计算机智能识图带来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如何能准确、快速地让计算机理解施工图,并依据图元和文本特征建立施工图多个模块之间拓扑关系,是施工图审查的技术核心。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对这块有兴趣可以私信我。
蜗牛丨12.23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