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展示厅,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树下空间”精装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树下空间”精装项目团队介绍:去重庆吃火锅队的成员来自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树下空间”精装项目

团队介绍:

去重庆吃火锅队的成员来自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指导老师为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刘辉老师和和杜德润老师。本次参赛团队成员为:队长王颖, 负责二三区土建工程建模、场布模型建模、BIM应用、PPT制作、视频剪辑及统筹规划;队员秦乐天,负责五六区土建工程建模、电气工程建模、八区室内装修;队员钟谱音,负责七八区土建工程建模、暖气工程建模、八区室内装修和ppt制作;队员陈国铭,负责四区土建工程建模、给排水工程建模;队员曲政,负责结构工程建模、通风工程建模、视频渲染与制作。

项目介绍:

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树下空间”精装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教学楼8区,建筑面积(一至三层),规划功能包括咖啡书吧、展示厅、沙龙活动区、直播活动区、康体娱乐区等多种不同功能区,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半开放的咖啡学习区,兼顾展示、展览、学生沙龙活动及视频录制与直播需求,可设有售卖型服务吧台,以咖啡、奶茶、饮料、面包点心为主。以“田园自然”为设计理念,风格意向以现代、简约、时尚风格为主,体现书吧温馨、安静的学习气氛bim展示厅,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树下空间”精装项目,与学校的大环境相融洽,适当融入海洋大学文化内涵。

应用点1:

应用点1:全专业模型依托软件的强大构件库bim展示厅,建立BIM的3D全专业模型,对教学楼的土建、结构、安装、场布工程进行三维效果的直观展示。

应用点2:

应用点2:管综可视化与综合优化依托软件强大可视化功能,基于BIM的3D模型,对房屋内隐蔽管综工程进行三维效果的直观展示。依托品茗软件对模型进行三维空间碰撞检查和套管开洞检测,对因二维图纸造成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警,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通过各种规范化的检查规则,确保分析出的碰撞结果与现场施工时所产生的施工冲突相符。通过对碰撞点结果的分析,在实际施工前预先解决问题,节省工时。

应用点3:

应用点3:三维动态剖切采用剖面图功能,既能辅助建模又能辅助施工。在建模阶段,对不同的主要模块进行整体剖面图查看,可以发现细节性的从外观无法发现的建模漏洞,该功能不仅辅助建模,还能辅助施工时对模型的理解,提高施工准确度。通过剖切面学什么技能好,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模型内部结构状况,对结构复杂的部位进行剖切,发现隐患,便于指导施工。

应用点4:

应用点4:3D视角全景图3D视角全景图可以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依据真实、形象的三维模型进行协调,检查设计的合理性,了解实际情况,同时能够选取合适角度进行材质、灯光渲染。

应用点5:

应用点5:路径漫游和VR展示将完成的模型导入到 ,进行路径设置,生成漫游效果,能进行全屋游览,原本不可视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形象化和立体化,并进一步检查设计合理性。运用进行渲染,建立专门的模型立体效果。通过实现AR功能,导出二维码可在手机端扫描,随时查看AR模型及施工指导动画;还可以形成VR文件,使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内部装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标签。

bim身体,BIM建筑|宁波绿地中心:设计背后的故事 / 三益建筑设计

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绿地集团在全球布局的第30座绿地中心,历时八年矗立于宁波三江口,正在改变三江六岸的商圈格局。

△ 宁波绿地中心全景,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自2012年方案招投标开始,绿地集团联手三益中国和日本设计共同完成了各项复杂工作,三益中国从项目启动之初全程配合项目的落地实现。

2013年基地正式动工,层出不穷的现实难题与难以计数的反复修改将原本计划在3-4年建设完成的地标项目硬是拖至了“八年抗战”。

八年的打磨与锤炼,昔日三江口最具潜力的区域终于初现如今的挺拔和优雅。

△ 绿地中心项目时间线

绿地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项目规模,决定了该项目最重要的属性——地标性。

2011年,哈佛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 )的一部畅销书《城市的胜利》( of the City)中指出:

城市地标建筑应将居住、餐馆、店铺和办公集中于一地,通过紧凑的规划从而方便交通、实现多功能共存,达到城市的最佳状态。

地标性城市建筑bim身体,BIM建筑|宁波绿地中心:设计背后的故事 / 三益建筑设计,应该是以消费和功能为导向和支撑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对人群的需求作出准确、及时的回应,处于城市时代变化的最前端,是时代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社会情绪和未来走势的标志,优先于文化类、政府类等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变革。

△ 城市中的地标性,摄影:刘松恺

如何构建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地标建筑包含哪些要素?在飞速且粗犷发展的城市中,如何创造兼具地标性与公共性的建筑形式,并表达城市风气?

以地标原则构建的“宁波绿地中心”背后,真实的设计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 绿地中心外部街景,摄影:刘松恺

01

城市网络关系的梳理

△ 矗立于三江口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地块位于三江口江湾,中马街道老外滩商圈。

熟悉宁波的人可以在地图上看到两条明显的城市轴线。其一,余姚江和奉化江最终在三江口并成甬江奔流至东海,是“宁波帮”启程的起点,千百年见证宁波的变迁,形成沿江历史传承轴线。其二,中山东路连接东部新城和三江口,形成宁波最繁华的商业区,构建与奉化江垂直的横向商业轴线。

△ 宁波城市轴线

△ 江面远眺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如今,横向轴线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区域活化和空间迭代的城市发展要求。建立纵向商业轴,同时发展城市风貌商业地标,将外滩历史街区、三江口商圈串联,是为城市功能进行有机延续和补充的重要环节。

△ 宁波商业地图

而绿地中心恰恰就处在轴线交点的关键位置。东侧来福士和钻石广场,南侧江北公园、江北人民广场等城市绿地,东南侧包括老码头、宁波美术馆、规划馆、天主教堂,以及板桥街在内的老外滩建筑群,绿地中心所处之地正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通过对空间进行有序组织、缜密梳理,绿地中心的落成将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公园”,形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舒适度和高品质的办公、居住、购物环境,让城市居住者在此自然有机的成长和消费。

△ 绿地中心作为都市公园,摄影:刘松恺

△ 城市历史文脉分析

△ 城市绿地景观分析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共3.68万平方米,被中间穿过的十字型市政道路分割为四个地块。基地东西两侧大庆南路与人民路为城市主干道,北侧为外滩大桥引桥段,地块西北与东南对角分别为地铁站点和公交始末站,交通为地块创造巨大人流。周边来福士广场商业区、外滩大厦办公楼、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也均可形成定向型人流。另外,历史建筑群和人民公园也为场地内消费性人群的形成提供基础。

△ 被分割为四地块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如何整合分散的地块,导向多类型人群,是场地的的核心问题。绿地中心没有采用常规商业地产中常见的中心-边缘式层级结构,而是将广场、绿地等多个模糊的空间以一种非层级的分散布局与场地之内,让人们沿街漫步时随时方便介入身边的趣味活力空间中,享受身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持续近距接触与互动。大量“小微公共空间”的设置,增加城市空间与身体间的黏度。

△ 总平面图

△ 裙房业态分布

△ 高层业态分布

△ 日常生活互动,摄影:刘松恺

02

城市立体空间的构建

△ 长入空中的绿地中心,摄影:刘松恺

绿地中心共有5栋塔楼分散在四个地块,通过架空连廊串联起各自的裙房部分。从两岸眺望,五栋塔楼高低序列勾勒“山峦”般天际线,构建新城市景观。

其中南侧超高层高达240米,共48层,将成为宁波三江口第一高楼,占据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其余四栋塔楼呈“甬”状,高度依次递减,形成序列城市群体,降低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压迫感。

△ 西立面图

△ 南立面图

5栋楼宇均靠近城市主干道。拥有更多展示面的1#2#地块集中布置商业;又根据分期开发的实际可操作性,将超高层地标建筑设置于4#地块。四个地块形成以中央商业广场为核心,各地块的商业中庭为节点,串联地铁站与公交始末站商业带的“一核一带四节点”的规划结构。

△ 宁波绿地中心全景,摄影:刘松恺

呼应街区沿线低层建筑尺度,裙房空间进行了适度分段,延续城市脉络。在传统的购物中心基础上,四个体块裙房以开放街区形式连接,互相激发商业潜力。同时采用去层次、片段化的松散空间结构,消除空间组织上差序。

△ 宁波绿地中心街景,摄影:刘松恺

一层空间,将各个方向的人群通过四个地块商业节点,聚集到中心广场,将分散地块通过商业模式有机整合。二层商业,通过商业外部的 5 处扶梯和商业内部设置的直梯,以及中庭的扶梯引入人流,将四块地用空中连廊衔接,强化单块地块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重复交叉人流。

△ 一层平面图

△ 一层商业空间节点,摄影:刘松恺

地下空间共七个下沉式商业广场, 将四个地块、三组建筑群体、五栋塔楼有机连接,自上而下将单体建筑连接为群体,织补地上空间的限制。通过地铁出口与下沉广场两个主要人流导入点以及一层三个主要中庭的扶梯将人流导入。1#,2#和3#地块间彼此用商业街连通, 并将乘地铁去老外滩的人流最大化的引导建筑的地下商业内。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便利性,通过地下网络达到不同楼宇,不受气候影响。

△ 城市立体空间构建

△ 立体空间构建,摄影:刘松恺

03

城市地标的技术实现

△ 临近完工的城市地标,摄影:刘松恺

绿地中心项目规划用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无论是超高层及高层塔楼的结构问题、各分项公司间的协同管理问题、项目现场遇到的各类疑难突发问题、长项目周期内无可避免的变更沟通问题都是摆在所有项目参与人员面前的巨大挑战。

自2013年9月项目正式开建以来bim身体,八年中三益一直配合解决各分项公司协同在施工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高品质的设计及耐心的沟通服务,尽全力确保建筑建成效果的和谐统一。

三益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对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无疑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众多。

△ 绿地中心室内走廊,摄影:刘松恺

移花接木——斜墙转换体系

主塔楼建筑高度较高,设计在形体上进行了竖向收分处理,越往高处建筑平面向内渐缩。既能将高耸的结构合理优化,又达到提升建筑高度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立面形象,结构师设计了斜墙转换体系,在解决传统结构局限性的同时,增加了建筑实际可使用面积。

△ 竖向收分的主塔楼,摄影:刘松恺

△ 斜墙转换体系

去繁就简——环带桁架加强结构

240米的主塔楼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强层(环带桁架)——以抵抗风和地产产生的水平力。相较传统加强层的伸臂桁架加环带桁架组合模式,绿地中心项目在主体塔楼中部28层设置层高为4.5米的加强层——环带桁架。环带桁架的存在将楼层外围框架柱以钢桁架环向联系,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抗弯能力,提升了轴向抗压能力,进而提高抗侧刚度,改善结构的位移、强度、稳定和延性。加强层结构体系的精简为项目节省了约25天工期,也使原本只起到协调作用的环带桁架在项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俯瞰宁波市区的主塔楼,摄影:刘松恺

△ 环带桁架

扭转乾坤——调谐液体阻尼器

此外,在设计超高层抗风抗震阻尼结构时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建筑师利用5#楼建筑屋顶放置的消防水箱,创新性地将其改造成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几乎零成本的土建造价,节约了约数百万的工程造价成本。此项研究设计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已申请发明专利。

△ 拔地而起的城市超高层,摄影:刘松恺

多层TLD水箱消防结构构造

△ 多层TLD水箱消防给水构造

化零为整 ——BIM全面配合

在绿地中心项目中,丰富的空间变化也给各专业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让设计效果能够落地并严格控制其效果,三益运用BIM技术,从建筑空间、结构梁板高度、设备管线及安装高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检验,各团队根据碰撞结果及时反馈沟通,提升了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我们组织并配合幕墙立面及灯光等各分项公司为建筑立面效果、室内光和室外光分析及塔冠钢结构设计研究等各类问题进行多次沟通协调,配合深化技术图纸并提供现场施工指导。

△ 运用BIM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

△ 绿地中心室内一隅,摄影:刘松恺

宁波绿地中心是宁波市“三江六岸”和“两江北岸”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绿地集团在全球布局中的第30座绿地中心,荣获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金级认证。

从梳理文脉网络、构建立体空间、实现复杂技术三个视角来审视,项目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与人类身体的直接连接,在城市中构建丰富性、地标性,在身体体验中构建细腻性、持续性;“绿地中心”深入城市空间,建立城市、市场、人群的“竞合”伙伴关系,确立建筑地标性的城市地位;在超高层建筑技术应用中,结合结构创新设计,来优化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最终找到实现建筑物价值和降低建造成本的平衡点,从而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超高层建筑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思路。

这座伫立于三江口的庞然大物,勾画着甬城未完成的天际线。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宁波绿地中心项目(桃渡路1#~4#地块)

项目地址:宁波市江北区

基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1#、3#地块:.12平方米

2#、4#地块:.29平方米

建成时间:1#、3#地块:2019年 5月

2#、4#地块:建造中

建设单位:宁波绿地置业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建筑/深化/结构/机电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郑彦

项目团队:

建筑:焦峰、丁贝莉、彭冬华、李姬宏、黄玲荣、都瑶、严红缨、胡润宇

结构:哈敏强、陈思强、陆陈瑛、李学涛、彭宁

机电:徐伟栋、冯娟娟、丁红梅、杨辉、兰文利、祝惠敏、代丹、蒋莉、孙芾

技术支持:王晓红、赵斌、陈英、王韦卿、陈建新

图纸整理:左永平、李重、张可冉

景观设计:上海纳千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人防单位: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责任公司宁波民防建筑设计分院

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幕墙单位:上海班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1#、3#地块);上海旭密林幕墙有限公司 (2#、4#地块)

照明单位:上海福思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智能化单位:思特林库柏(上海)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刘松恺

bim的精髓在于,BIM建筑|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鸟瞰场景 ©赵奕龙

区位环境

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的阳陂湖湿地公园,阳陂湖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片天然的湖泊考证含金量排行榜,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填湖造田,变成了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基地,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观念的变化,政府希望有更多的自然生态环境被还原,给城市提供可呼吸的窗口,也为城市周边的居民带来免费开放的湿地公园。在项目施工之时就有很多珍稀的鸟类在此栖居,现在更是随处可见白鹭停留于绿岛之上。

政府委托我们设计的时候,整个湖区的景观都已经在施工,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需要在三个月把房子建造好投入使用,极不充分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好在跟我们合作的施工方非常给力,合理的安排施工过程和周期,一起配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接待中心附近露营的游客 ©嵒建筑-赵赛

△西侧残疾人入口 ©赵奕龙

△总平面图 ©尌林建筑

接待中心位于阳陂湖湿地公园南侧停车场附近,靠近富阳市中心,人流量较为集中,有很强的集散和接待性功能bim的精髓在于,BIM建筑|富阳·阳陂湖湿地接待中心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里面需要配套接待、咨询、售票、管理、办公、医务室、同时具备洗手间、母婴室、水饮售卖、休息等功能。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功能的复合型很强。附近也设有游船和观光小火车停靠点,是阳陂湖湿地公园的重要集散地点和接待中心。

△接待中心位于阳陂湖湿地南侧 ©嵒建筑-赵赛

设计灵感

Q1:“在建造周期这么短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快速建造这个房子?”

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脑子直接蹦出的一个想法就是用装配式建造,这几年事务所也一直有在研究小型的轻型装配式建筑,刚好在这个项目中进行实践,最关键的是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厂家能够跟我们一起深化结构计算,构件连接,建造工序,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使得项目本身变得没那么大压力,同时又能保证建造品质,这种轻型的建造方式可以实现对土地最小的破坏,不但建造速度快而且更生态环保。

△场地鸟瞰 ©尌林建筑

△清晨鸟瞰 ©尌林建筑

Q2:“这个在湿地公园的房子应该是个什么状态的建筑?”

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一次来项目地的时候,就留意到有很多白鹭停留在绿岛上,这种场景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就做一个像鸟儿栖息在绿岛上一个房子吧,建筑的形态上设计一个大的出檐屋顶,似鸟类的羽翼,呈折翅状,左右一高一低,以低矮的形态,伏在绿地上,就像鸟儿栖息在那里。

△设计策略 ©尌林建筑

△阳陂湖自然场景 ©王仁湘

△两片折叠起翘的屋顶 ©赵奕龙

△傍晚的接待中心 ©嵒建筑-赵赛

△金属屋面 ©嵒建筑-赵赛

Q3:“如何将复杂的功能需求统筹到这么小的房子里?”

这是第三个问题,首先对各个功能空间进行组织与分块,建筑实体部分分成三个体量,女卫、热水、售卖一个体块,男卫、残卫、母婴一个体块,另外接待售票,办公医务一个体块,卫生间为实体,靠近停车场区域,接待为虚体,靠近湿地湖区和公共交通停泊点,三个体量错位分布,虚实结合。同时在两个大屋顶下让出灰空间,形成入口、休息区及庭院,建筑可以很自由的从各个檐下空间进入,也可以在下雨的时候到屋顶下躲雨。

△剖透视图 ©尌林建筑

△从铁轨看向接待中心 ©嵒建筑-赵赛

△一虚一实的体量关系 ©嵒建筑-赵赛

△西侧出挑的屋檐 ©赵奕龙

△围绕树院的灰空间 ©赵奕龙

△园丁在大屋顶下休憩 ©嵒建筑-赵赛

△南侧屋顶下的灰空间 ©嵒建筑-赵赛

△卫生间室内1 ©嵒建筑-赵赛

△卫生间室内2 ©赵奕龙

两月建造日记

整个项目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建造,建造速度很快,工序流程清晰,设计施工同步推进,经验和用心作用巨大,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

△施工流程 ©尌林建筑

2020.8.7 开始施工后第一次到现场,工人正在用在现场大型吊机吊装厂里加工好的梁柱。基础梁架搭建了一半,现场还有很多螺丝桩准备打下去。

2020.8.13 一周后再到现场,地上摆放了很多轻钢龙骨墙体准备安装。屋架已经做好了大半,加工好的胶合木梁也运输到现场,做好了防护,准备等屋架做好就安装上去。纯室内部分的地面已经浇好了混凝土,做好了找平。

2020.8.18 从远处看到房子已经有了框架形状,屋顶的形态已经出来,胶合木梁已经全部安装完成。建筑的空间形态和主结构已经完成,准备安装屋顶望板。把屋顶的防水做好后,室内的工程就可以全面开动,不用担心下雨的问题。

2020.8.22 现场正在安装外墙的轻钢龙骨墙体。屋顶的望板已经安装完成,屋顶上需要预埋的灯光走线点位也已全部预留。

2020.9.1 工人正在室内安装空调设备,墙体里预埋了室内水电线管。室外墙体的基层封板和防水已完成,基层龙骨固定完成,准备安装外墙的木板材。屋顶钢梁基层用刨花板包好,准备包胶合木花旗松板。

2020.9.8 外墙木板已安装完成,屋顶的保温防水层已经做好,正在安装用花旗松定制的实木门窗。设计统一了屋顶面和门窗套的颜色,三个体量中一个公共开放体量外墙用原木色板材,卫生间体量用黑色碳化板材,示意出不同的公共属性。室内墙面、地面、照明、空调、洁具全面安装。

2020.9.13 到现场时挖机正在整理周边的土地。铝镁锰屋面板已经上屋面准备安装,门窗正在安装。外墙面基本施工完成,地面在铺装户外竹胶地板,已可见建筑形态和大致效果。

2020.9.21 玻璃安装完成,工人正在调试建筑的细节收边,并修改完善局部。周边景观道路在做硬化,土坡做平整。

2020.9.27 到现场调试室内灯光亮度角度,检查室外灯带平整度。要求增加了屋顶顺水雨链细节。室内进行打胶勾缝,以及设备调试。至此,整个建筑到室内的建造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完成。

△现场建造记录 ©尌林建筑

△结构分解示意图 ©尌林建筑

△出挑的大屋檐下 ©赵奕龙

△屋顶交接处的灰空间 ©赵奕龙

△上下叠合的屋顶 ©嵒建筑-赵赛

△木结构与钢梁连接细节 ©赵奕龙

△屋顶结构细节©赵奕龙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建筑没有用一块砖,全部是轻质做法,工厂预制现场安装,除了地面基层的混凝土现浇和贴水磨石砖,其他都是无水工程bim的精髓在于,用板材轻钢重钢胶合木这些构件化材料组装。

△出檐木结构屋顶细节 ©嵒建筑-赵赛

△大屋顶下的院子 ©赵奕龙

△墙身详图 ©尌林建筑

思考

在阳陂湖湿地项目中选择运用了装配式的检验方式,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建造速度的需要,普通框架结构建造方式周期较长,建造工序复杂,很难控制周期,而装配式建筑属于可移动的轻型建筑,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架构,就很方便,用地性质不受限,建造工序流程清晰,施工工艺好把握,施工管理方便,精准度相对提高,关键大幅提升了建造速度。

△西侧建筑立面 ©赵奕龙

△大出挑的屋檐 ©嵒建筑-赵赛

其次是对环境的可持续的考量,用地性质的回应,常规的建造方式在施工时对土地破坏较大,建筑拆除时耗费人力物力,而装配式建筑架空的形式不破坏土地,建筑拆走之后马上可以复绿,拆下来的材料也可以被二次利用,也可以被重装二次建造。

△从停车看向接待中心 ©嵒建筑-赵赛

最后是对传统建筑智慧的提取,与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的呼应不仅仅是在形式上,也在于建造的内部逻辑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精髓就在于的装配式概念,所有独立的构件都用隼卯的方式连接,可拆装重组,可更换翻新,可修复迁移,属于最纯粹的最早的最灵活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木构建筑外围砖瓦材料,同样都是可以非常轻便的单元式构件材料,可以被组织被重构被二次利用。建筑与大地的连接方式也是轻巧的,直接是放置在大地上,房子被拆除之后,原来的宅基地就可以直接变成自然地,耕种作物,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级的智慧。

△两片大屋顶 ©嵒建筑-赵赛

△树穿过屋面细部 ©嵒建筑-赵赛

△手工模型©尌林建筑

△平面图©尌林建筑

△南立面图 ©尌林建筑

△东立面图 ©尌林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富阳·阳陂湖湿地公园南接待中心

项目地点:杭州市富阳区阳陂湖湿地公园

项目业主:杭州富春山居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杭州中普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公司网址:

项目类型:配套接待类·公共建筑

设计时间:2020.7-2020.8

建造时间:2020.8-2020.10

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陈林、刘东英

参与设计师:陈伊妮、王嘉欣、崔佳伟(实习)、黄伟斌(实习)

结构形式:钢木结构轻钢装配

建筑材料:花旗松胶合木、炭化木烧杉板、铝镁锰板、竹木地板、轻钢墙体、水磨石

建筑面积:300㎡

建筑摄影:嵒建筑-赵赛、赵奕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95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8月 3日 下午1:16
下一篇 2024年 8月 3日 下午3: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