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高考之后对于志愿对于选择一窍不通,无关乎兴趣、无关乎就业,所有的选择都来源于懵懂无知。然后本科莫名其妙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稀里糊涂去报道。
临床护士
八年前我来到省城合肥,怀揣一纸通知书,和身边同学一样来到护理学院报道。期间各种迷茫各种不甘,羡慕有人因为抗拒果断弃学回去重新复读,也羡慕有人找到各种关系加上自身努力去调剂专业,而自己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心有不甘仍按部就班,该上课上课,该实习实习,该考医院考医院,大四还没毕业就敲定了省城一家三甲医院。刚开始还以反正还没完全毕业麻痹自己,到后来真正报道入职各种不适应,踉踉跄跄又跑完离职。
离开医院之后觉得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远胜于动手能力,百般摸索当中也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线,闲暇之余也会在各大网站看到护士转行的一些心路历程。再加上这几天和之前的一些同学交流,想对那些还在学校处于煎熬的护理生们说一句:动手能力不强的护理生们,外形条件(特别是身高不占优势)的护理生们请尽早考研护理专业往上考,假如你的本科读了护理—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求职找工作和勉强学习完全是二回事。我的二名学霸同学(身高不到160厘米)因为外形条件不占优势,她们很懂扬长避短,专攻学科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反复沉淀,现在一个已经是31岁的年轻硕导、副教授;一个已经博士毕业之后进站;还有个男同学,本科四年基本都在默默学习药学相关知识,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现在在安徽某市一本科院校任教……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护理生们如果你对你的专业不感兴趣,已经没有条件转专业或者退学重选的人儿,继续往上读是最好的办法,甚至于说是捷径。现在大医院基本没有编制考证含金量排行榜,本科出来年薪二十万又怎样,往上读吧,高学历高回报,博士安家费都能顶本科二年工资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走科研路线
护理生们护理专业往上考,如果你有迷茫可以私信我[呲牙]
护理专业往上考,致想要读研的护理生——报考过程有哪些坑?怎么挑选院校和导师?
最近,2022年的硕士生网上报名已经开始。
考研志愿一年只能报一所学校,而且是先报志愿后考试,很多人纠结于手中的选择。小编也看到不少同学,要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努力了很久最终落榜;要么不敢报心仪院校而“求稳”,结果考上后发现学校不尽如人意,郁郁寡欢了三年。
小编根据自己和周围人的经验护理专业往上考,在护理硕士报考上提出一些建议,属于个人观点,因此仅供参考。
关于院校:报考者根据自己对地域、学校的喜好首先可列出想要报名的院校。然后,第一步查找这些院校的往年分数,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筛选,第二步查近几年的招生人数,第三步查学校附属的医院。
招生人数上,如果今年突然招生人数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报考难度会大大降低。不过导师是很难同样大幅增加的,因此会出现一名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就读体验可能不太好。
一届全日制招太多学生的,需要慎重考虑。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专硕上,有些院校招100多名专硕考证培训机构,管理可想而知。大批量招入的学生其实最终是医院的研究生,住在医院,学校全权扔给导师,导致权利集中,学生全靠导师一句话,碰上人品不好的可谓苦不堪言。小编认为招生人数20~30为正常,50以下尚可接受,50往上就不要报考了。
复旦大学护理一年学硕招5人,专硕20人
协和护理一年招学硕6人,专硕21人
为什么要关注附属医院呢?对于护理硕士来说,每个人都要在医院上班一段时间,在医院开展科研活动,投文章时要带医院为单位,因此医院的实力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专硕来说更需要关注。医院的科研风格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观的初步形成,大医院申报省部级以上的课题更容易,而发文章时带这类课题能使投稿难度大大降低。毕业时于导师所在的单位就业一般也很容易护理专业往上考,致想要读研的护理生——报考过程有哪些坑?怎么挑选院校和导师?,因为导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留在身边,将来可以互相帮助。
另外还需要关注的是学校的医学院或护理学院是否独立于本校。现在很多学校单独开设护理学院,校区也常常不和其他学生在一起,这对于在意综合大学氛围的学生来说会是个“痛点“。独立校区的缺点有与本校沟通交流减少,办理各类学校文件难度加大,平时生活工作身边都是同专业的学生,基本也只有女生,眼界上得不到很好的开拓。但独立的护理学院也证明了该学校在护理教育上有一定的实力,学校的工作人员对护理专业更加了解,老师的专业实力更强。最优选的是有护理学院,且学院与其他专业同在一个校区的学校。
报学校不能光看学校整体的实力,有的所谓“985”、“211”、“双一流”大学排名非常靠前,名声响亮,护理专业却是极大的一块短板。强校对于硕士考公选调和专业外就业倒是有很大帮助,但是学校强而护理弱,学生虽然可以享受学校平台上的资源,却无法获取专业相关的有用信息,不利于自身领域内就业。这类学校一般是依托医院临床带教,即导师是医院领导,不属于学校人员,学生的诉求无法引起学校重视。因此,需要结合前文所说因素考量,再者查一查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历史,5年以下且没有护理本科的学校必然为护理教育的“新手”,入学前请多打听相关信息。
小护们在报考时也会查询学校排名,但是护理专业很难查到,小编建议查学校医学院的排名,因为医学排名靠前的院校,护理专业一般不会差。没有医学仅有护理的学校就不用考虑了。
关于就读类型:小编个人认为学硕优于专硕。在我国,专硕是主体,从招生人数上看,一般同一院校学硕招生人数远小于专硕。但是,带学硕对导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学硕的导师更加优秀。学硕读研期间在临床上班时间很少,生活更接近于广义上的“大学生”,体力劳动上不那么辛苦。
虽然看上去专硕更适用于临床,更适应就业大方向,但实际上,学硕顾名思义学术能力会更强,三年间能积累更多科研成果,这对毕业后想要升博、做老师、去医院都是一大优势,因为各单位都是通过文章、课题等成果数量评价毕业生质量的。理论上专硕实践能力也就是操作能力强,但又怎么能强得过一直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呢?
另外,对于毕业后希望有更多选择的同学不建议报考定向硕士。定向等同于学校和医院联合培养,学生通过统考入学,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在特定医院工作满一定年限。虽然能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就读期间享受不了学校的奖学金等福利,不能报考公务员,受限很大,三年的脱产也使得性价比不如在职硕士。当然,已有目标单位的,定向则是不错的选择。
从考取难度来看,学硕>专硕>定向。各位可根据自身能力评估。
关于导师:硕士生活幸福与否,能不能出成果,百分之70由导师决定。导师关联着学生学术生活上的一切,可以说掌握生杀大权。可是如果没有很亲密的好友了解相关情况,在就读之前是很难了解导师的。小编建议,首先如果学校没有硬性要求,通常不需要在考试前,复试前或者入学前提前联系导师,因为就算联系了也一般对考生并没有帮助。入学后可以向高年级的学姐打听老师口碑,最终在导师双选会上再做决定也不迟。
如果还是想要提前联系或者了解一下导师,可以到学校官网首先了解导师学历背景。小编认为以下几种导师需要注意:
1、 学校官网没有信息,只有医院官网上有的,这类导师其实并不真正隶属于学校管理,基本为医院护士长一类的领导,通常也只能招收专硕,学生入学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上班,要帮导师处理大量临床行政上的工作。如果确定未来在该医院或临床上,可以通过这类导师获得一些人脉资源上的帮助。
2、 信息显示该导师同时也是其他院校导师的。首先可以反映出学校导师资源匮乏导致一个老师需要身兼多职,另外也可以体现该老师在尽量多招学生,需要引起警惕。如果正常带学生,其实对导师而言是一种负担,然而导师却希望学生多多益善,可能是为了多招人干活。研究生干活没有工资,学生为了毕业只能言听计从,非常被动,如果不想三年没有时间学习,只沦为干活机器,最好避开这些老师。
3、 导师学历只写到本科的。现在很多医院的导师,尤其是年纪相对较大的导师,他们多数是通过同等学历申请得到的硕士学位,从而获得导师资格。细查下去,这些老师的本科也可能是同样的情况(同等学力),而他们本身为卫校毕业。小编建议不要报考,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过大学生活,不能做到理解学生,为人师表的少之又少,招收学生极有可能也是为了招人干活。
4、 导师年轻还在上升期的,会因自身任务繁重,需要学生分担。医院领导要学术行政两把抓,中间申报职称、评选奖项、外出讲课、完成课题等都有大量的文书财务工作,导师自己没有秘书,学生就要承担。不过如果导师人品好学术能力强,学生忙碌的同时能学到很多东西,接触更多平台,对自身也有好处。
另外,关于导师的学术水平,可以在论文平台如万方、知网查询该老师近几年的论文发表情况,观察作者排名。如果该老师有很多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则有抢学生文章之嫌疑;如果基本没有自己当第一作者,而是只为通讯作者,则可能老师不抢文章,但也缺乏学术研究能力。最好是自己的文章适量,多数为通讯作者。
寄语
小编很理解各位小护们报考时的忐忑心情,是不是太挑了就没学上,是不是有的读就好,是不是读了硕士问题都会解决的……之类的想法很正常。
但是,护理硕士一读就是三年,这三年对于年轻且富有活力的青年人来说不可谓不珍贵。踩了院校和导师的大坑而身心备受摧残,最终庸碌无为,消磨科研兴趣,打击护理情怀,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青春不易,且读且珍惜。
最后,小编祝每个人都能考上心仪的院校,选到满意的导师,度过精彩的三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