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高珊珊;王建华;张纪娟;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提升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年04期
杨亚生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及实践[J];包装世界;2000年06期
王芳;赵美宁;完善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包装世界;2010年05期
张新昌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刍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柯贤文,张良培,马桃林包装工程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建立[J];包装工程;1998年02期
曹黎明;范小平;导师制在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包装;2023年12期
王桂英;李春伟;徐淑艳;李琛;包装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包装;2022年01期
王志伟;包装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路径、方案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1年S1期
王志伟;包装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2021年专刊 序言[J];包装工程;2021年S1期
10
徐淑艳;姜凯译;王桂英;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绿色包装;2022年05期
11
晁季蕾;褚夫强;郭艳玲;王鑫;马丽;包装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年13期
12
薛源;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中国包装;2022年09期
13
孟令伟;张春芝;于润众;胡亚光;张丽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包装工程专业设计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1年02期
14
张岩岩;基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15
肖添远;李永;刘姝;陈琬莹;赵红;王硕;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在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年04期
16
王桂英;李春伟;徐淑艳;智能包装背景下包装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年05期
17
舒祖菊;都学飞;江润芳;高宝善;周斐;李朝英;新时期农林院校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08期
18
范小平;向红;岳淑丽;邢明;张钦发;基于产教融合的包装工程专业“三师型”教学团队建设[J];数字印刷;2021年04期
19
张雪琴;罗文翰;肖乃玉;翟万京;以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需求为导向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0年05期
20
林丽杏;卢俊颖;洪淑瑜;梁淑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学生作品选[J];湖南包装;2020年04期
21
张克宏;肖慧;新工科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09期
22
夏自由;新工科背景下包装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印刷杂志;2019年02期
23
钱静;唐亚丽;丘晓琳;潘嘹;包装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4
杨福馨;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41期
25
张大革;孙运金;基于包装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47期
26
许旭萍;陈景华;曾台英;于跃飞;通过知识模块关系罗织提高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研究[J];上海包装;2019年10期
27
蒋卓;范小平;向红;张钦发;新形势下包装工程学生机械知识拓展的一些探索与思考[J];上海包装;2017年10期
28
徐淑艳;陈春晟;王桂英;包装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年21期
29
韩春阳;孙炳新;孙仁艳;刘天植;张佰清;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索——以沈阳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为例[J];包装世界;2016年05期
30
李春伟;张群利;陈春晟;王桂英;徐淑艳;包装工程专业工程化特色课程设置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宋宝丰;包装工程的学科结构分析及跨学科教育模式[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钟飞;杨晓俊;张昌汉;浅析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代沁伶;解林坤;张加研;包装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西南林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为例[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谭国民;孙诚;张蕾;鲁永艳;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陈宝琳;包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初探[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徐晓玲;王晓敏;徐恒;包装专业青年教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吴萍;张吉;工科院校包装设计学科的新教学理念与实践[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永仙;温时宝;成世杰;褚晓珂;王灿才;以高分子学科为依托的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S:高分子教育与学科发展[C];2017年
10
黄利强;王建清;张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包装工程特色专业建设[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1
程惠峰;杨祖彬;基于工程化特色的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2
卢力;唐波;樊玮虹;米玉珍;浅谈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指导[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3
陈曦;张华;武卫东;关于制冷学科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些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4
张永丽;王伟;李伟;高艳玲;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实施办法的探讨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15
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6
郭震;土建类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7
李佳;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的途径探索[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C];2015年
18
朱宗晓;雷建云;浅谈80/20法则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9
钟建伟;李清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施与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0
刘伟;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高工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水平[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自考包装工程专业自考包装工程专业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提升研究,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唐玉杰;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提升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年
吴滔;在职本科毕业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吴梅兰;郑大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成绩显著[N];中国包装报;2002年
戴虹飞;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工程专业委员会在宁波设立[N];中国包装报;2009年
本报记者 唐湘岳;创新思路 盘活资源[N];光明日报;2001年
本报记者 王越炜;着眼新世纪 考虑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N];中国包装报;2000年
本报记者 胡洪江;昆明理工对19个专业亮牌预警[N];人民日报;2013年
本报记者 于园媛;多学科新兴大学如何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本报记者 张永强;“艺考发烧症”进入转型期?[N];中国人事报;2005年
本报记者 王影 通讯员 李在滨;“诚信考场”能走多远?[N];郑州日报;2006年
叶馨;为本科毕业设计拓展新路[N];光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伦娥;创新学校发展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1年
自考机电一体化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科) 专业代码:560301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未来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有: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自考机电一体化工程,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是自考机电一体化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科) 专业代码:560301,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必要的。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
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特别是“人格化”发展引人注目,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含义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