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
一、学校概况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各类学生3.5万余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工简教育测绘师,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项目4项、二期项目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本科专业91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学校在2021年1月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4-50位;2021年3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0位;2020年8月,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0-71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32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139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5个。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工信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唯一同时拥有6类平台的江苏省属高校),省部级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466项,其中主持项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现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人。
如今的南工,正自加压力、砥砺前行,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之校训,继承代代相传的时钧精神及新时代的女垒精神,浓郁创新创业之文化,全力聚焦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而不断努力奋斗。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校园环境、一流的科研平台、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宽广的事业发展平台,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加盟南工。
二、人才政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五个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引育新模式,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推动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一)人才引进政策
1、差异化策略:学校实施“一院一策”,针对二层次及以上人才开展“一人一策”。
2、分类化引进:学校采用团队、个人和柔性等多种引进方式,三、四层次人才和柔性人才引进要求加入校内现有团队,协同发展。
3、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基础+应用+转化”和“教学+科研”的一体化创新团队。
4、科学化考核: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制定包含基础目标和水平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5、多元化发展:结合学科和个人特色,推动人才面向教学、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等方向多元发展。
(二)人才服务政策
1、子女教育:教职工子女可就读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公办省级实验小学);
2、薪酬制度:实施“年薪制”(三级的最低档分别为40万/年、50万/年、60万/年起步,可提档不封顶)、常规绩效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多种薪酬发放形式。
3、安家政策:提供安家费,提供五年期公租过渡房或江浦校区人才公寓(在建)。
4、健康工程:南京最美校园,教职工暑期疗养计划、教职工健康体检、校园健身房、标准游泳池、垒球场、田径场。
(三)人才发展政策
1、职业发展:组织系列新教师入职培训、科研项目申报、人才项目申报培训;
2、学术发展:组织系列“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青年教师论坛活动,促进校内学术科研协同创新;
3、职称发展:设置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直评、破格申报等特殊通道,新引进人才可以直接申报教授(研究员);
4、团队发展:全面实施“团队化”建设,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对标国家级人才)自主组建团队,团队人员(含博士后、博士生)编制不受限制,采用团队考核方式。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条件及待遇
(一)个人引进
1、第一层次人才
(1)A类人才:主要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普林奖、日本奖等国际知名奖项获得者,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院士,海外著名大学主流学院的院长或以上人员,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2)B类人才:主要包括海外著名大学教授、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重要国家级平台负责人、重要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二等奖及以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第一完成人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领军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第二层次人才
(1)A类人才
主要包括在海外著名大学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副教授、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重要国家级平台负责人、重要国家级项目负责人,、期刊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第一完成人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杰出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2)B类人才
主要包括在海外著名大学取得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或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C类人才
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具备很好的发展潜力,引进后有望在聘期内入选或获得本层次A、B类人才计划或项目工简教育测绘师,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诚聘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在38周岁以下。
3、第三层次人才
主要指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一流学科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知名学术机构有两年及以上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因在海外学习或工作时间较长而未能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者,相应高级别论文数量要求适当增加,类比学校副教授破格申报条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第四层次人才
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一流学科获得博士学位,能胜任教师岗位要求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
5、博士后(含师资博士后)
理工类及经管类国内外优秀博士,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或科研潜力。
(二)团队引进条件
团队引进主要条件:国内顶级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具体如下:
1. 研究方向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领域或国际科技前沿热点问题。
2. 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符合学校相关学科发展需要。
3. 团队成员之间应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一般由3-5人组成。团队成员应满足我校人才个人引进基本资格条件和相应层次的个人条件,已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表1 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标准
人才层次/类别
薪酬
住房待遇
启动经费
第一层次
(杰出教授)
A类人才
有关薪酬、住房、启动经费、配偶子女安排、学术助手和行政秘书配备、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优惠,一人一议。
B类人才
协议工资
80-120万/年
200-300万住房补贴或校内人才公寓(150平米)
自然科学类300-60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100-300万
第二层次
(教授)
A类人才
协议工资
36-60万/年
100-150万住房补贴或校内人才公寓(80平米)
自然科学类100-30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50-100万
B类人才
协议工资
36-48万/年
60-100万
自然科学类60-15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30-50万
C类人才
协议年薪
24-36万/年
50-80万
自然科学类40-10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20-40万
第三层次
(副教授)
参照副教授相应岗位标准享受薪资待遇。
不超过50万
自然科学类不超过40万,人文社会科学类不超过15万
第四层次
(讲师)
参照讲师相应岗位标准享受薪资待遇。
不超过30万
自然科学类不超过16万,人文社会科学类不超过6万
博士后
(含师资博士后)
享受协议工资31万/年起,享受在校教职工相同的保险、奖励性绩效、医疗等福利待遇,另可享受境外研修补助、课题组补助等奖励
四、招聘专业
招聘涉及学科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科学及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化学,有机合成,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智能制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科学与工程,药学,建筑学,城乡规划与设计,艺术设计,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日语,德语,英语,西班牙语,体育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数学,物理学,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柔性电子,轻合金材料,高温合金及特殊钢、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五、联系与咨询
学校主页:
简历投递网址:
简历投递邮箱:
,,
邮件主题及应聘材料格式”岗位+姓名+学历+专业+学校+高等教育人才网”
咨询电话:+86-25-+86-25-
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珠南路30号
邮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