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学,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选修的一门非学位课。《服务管理学》课程简介冯俊、张运来,《服务管理学》,科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教材系列。

2 孙国强. 管理研究方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C93-03 11

3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研究生教材系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原理》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54

学分

课程名称: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原理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资源和开发利用方式,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属性、掌握旅游资源特征、价值、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及其开发的综合评价方法,理解与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则、方法、思路及对策,并结合案例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实践。

内容提要: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评价方法,不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主导思路及对策、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等,并结合中外开发案例和全国各地不同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教材:

石高俊,旅游资源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马勇、李玺 著.旅游规划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参考书:

[1]《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马勇、周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马勇、舒伯阳,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董玉明,李兴伟旅游管理学

[3]崔凤军著,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彭绍坚著,旅游区项目策划与管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5]约瀚.斯沃布鲁克著,张文等译,北京景点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崔凤军著,风景旅游区的经营和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刘玲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8]邹统钎著,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54

学分

课程名称:

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

课程类别

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丰富完善旅游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使研究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与讨论,尽量让学生在了解与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的同时,学会通过案例分析,特别是结合目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分析,使研究生了解目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培养他们对理论的应用能力,提升科研水平。

内容提要:

《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课程,鉴于旅游企业类型多样,本课程主要选择综合性和代表性的较强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企业为主要对象加以研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企业的工资制度设计、旅游企业的营销创新、旅游企业集团化问题研究;绿色企业的构建问题研究及旅游企业品牌管理等方面,突出重点考什么证赚钱多,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均衡,同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材:

教师自己设计讲义

参考书: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旅游文化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旅游文化研究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on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选修的一门非学位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掌握旅游文化相关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以为将来从事旅游文化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旅游文化的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明确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进展情况,领悟和把握旅游文化的实质以及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内容提要:

本课程充分介绍了旅游文化学在旅游活动各领域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旅游跨文化管理等。引导学生从纯文化、旅游产业角度和跨文化角度剖析中国的旅游文化现象,多维透视旅游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教材:

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喻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004年

跨文化管理 陈晓萍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旅游市场营销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for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使用成熟的营销概念与研究方法,阐释和例证来自旅游业的案例,培养旅游业管理人员处理在谋求组织的目标和资源与不同的顾客需要以及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的机会之间的平衡时,经常遇到的各种主要问题。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内容分十章,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为理论篇,阐述了旅游市场发展演化的理论基础、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规律、旅游目的地竞争理论、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STP战略以及4P策略的制定等。第七章至第十章为实践篇,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了中国旅游市场现状,提出了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方略;同时对山东省的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在详细分析山东省旅游市场的背景、条件后提出了山东省旅游市场开发模式及市场营销策略。

教材:

菲利普·科特勒等,旅游市场营销,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赵毅等,新编旅游市场营销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林南枝,旅游市场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维克多·密德尔顿,旅游营销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

[4]马勇等,旅游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约翰·斯沃布卢克等,旅游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旅游管理学,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2004

[6]克里斯第·格罗鲁斯,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旅游信息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54

学分

课程名称:

旅游信息化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旅游信息化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化手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为将来从事旅游业工作能够熟练运用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信息化的国内外现状(国内现状以“金旅工程”为案例进行剖析)、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数字旅游等;第二部分为技术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信息采集与旅游规划制图技术、旅游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其中“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重点;第三部分为实践部分,分为野外实践和上机实践:上机实践包括练习MIS软件(饭店、旅行社、景区)、利用制作旅游规划图,利用对山东省当年旅游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等;野外实践为选择某旅游区,结合影像图进行景区地形图阅读,结合土地利用图、规划图、效果图等进行旅游线路设计。

教材:

夏琛珍.旅游信息系统.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

陆均良.旅游信息化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服务管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服务管理学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随着服务价值的日益提升,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服务社会,整个世界也正在向服务社会迈进。有关资料显示,在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吸纳的就业人口比例两项指标均超过了70%,全球范围的服务贸易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服务企业把我国作为重点市场进行争夺,我国的服务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服务管理理论有助于了解服务的特点、规律,服务体系构建,树立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和发展提供机会。

内容提要:

《服务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基于服务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以顾客为中心、学科的交叉性、信息技术对服务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解读了服务的概念和特征。自始至终以通过服务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为主线;将营销、运营和人的行为作为服务管理的核心;特别突出了服务传递系统的特征;收录了收益管理、数据开发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等技术。

本课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服务,主要讲述了服务在经济中的作用、服务的定义、服务生产的依赖性、服务业的性质、服务战略等;第二部分:构建服务企业、新服务开发、服务设施定位等;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管理服务运营、服务需求预测、生产能力和需求管理、排队模型与能力规划、服务成长和服务全球化。

教材:

冯俊、张运来,《服务管理学》,科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教材系列。

参考书:

《服务经营管理学》;(美)哈克塞弗等著,顾宝炎,时启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资源环境经济学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and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主要讲授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现状、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原则、评判标准及其效率分析、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理论及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和税收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掌握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重要的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旅游工程项目进行资源或环境经济评价。

内容提要: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资源与环境的配置问题、自然环境的静态配置、环境配置与公共品经济学、环境配置与产权理论、环境政策手段、环境空间配置-静态配置、环境时间配置-环境动态配置、环境与经济增长、风险与环境、自然资源配置等问题。

教材:

鲁传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宗寒,资源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曾克峰等,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前沿管理理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前沿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理论与业界的融合,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一些启发。

内容提要:

前沿管理理论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拟以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主要着眼企业的发展,洞察企业动态,发现、提炼总结相关管理理论前沿与业界的融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数字化管理理论、柔性化管理等。

教材:

教师自己设计讲义

参考书:

1.郭朝阳,多元化公司战略与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赵丽芬等,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汤兵勇,客户关系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蔷,柔性化组织:柔性嬗变与路径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生态旅游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生态旅游研究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系统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了解中、西方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之具备分析并解决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系列问题。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以全新的理论视野,论述生态旅游的标准与起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影响、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的外部环境、生态旅游的组织与政策、典型的生态旅游活动、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及生态旅游的教育与研究。除第一章外,其它各章均附类型丰富的实践案例。此外,还有从生态旅游的行业管理角度追踪论述的从业者观点和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活动透视的业界视野。结合实际,设立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等专题,及时介绍学科前沿(如学术会议信息等)。

教材:

大卫.韦弗箸,杨桂华等译. 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高峻.中国生态旅游.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总学时

36

学分

课程名称: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课程类别

非学位课

英文名称

and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区域宏观经济和企事业发展规划与战略,运用区域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型等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旅游目的地开发中政策规划特点以及与区域经济全局谋划的有机结合问题;具备用“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解决旅游目的地域旅游开发战略问题。要求能根据旅游发展中区域性明显时空和资源限制特点,包括不同地域范围、层次、地点,区情,主体等,制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要求学生全面了解面向未来的区域旅游开发中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决策性的谋划。

内容提要: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与目的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区位与区位理论、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旅游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 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决策、旅游目的地总体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方式、区域旅游经济的比较与综合评价方法(结构化和非结构预测方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旅游目的地分析与规划案例实践。

教材:

邹统钎,王欣.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参考书:

1.邹统钎.旅游目的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英)弗兰克·豪伊,丁宁译.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管理,辽宁科技出版社,. J.R..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注:课程类别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597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19日 下午9:44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19日 下午9: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