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华政的法学一级学科被评定为A级,名列前茅。校友闻之无不欢欣鼓舞。而在众多校友中,罗培新是极为特殊的一个。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教育部第四期学科评估启动于2016年,是对过往数年学科建设绩效的总检阅。罗培新2015年年中调任市政府法制办,此前担任了八年的科研处处长兼学科办主任。简单地说,学科评估,也是对其过往工作的一份检验。
无论是过往还是现在考什么证赚钱多,罗培新始终以华政人的身份,为母校的发展尽心尽力。
2016年2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罗培新解读《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并回答记者提问。
非典型“高产作者”
中国法学创新网公布了2016年“高产作者”名单,罗培新位列其中,彼时他已经离开华政,几乎成为绝无仅有的非高校“高产作者”。
从2015年被调离至今,离开华政近三年来,他谢绝了一些学校聘任其为兼职教授、发表文章并给付报酬的邀请,坚持以华政名义发表文章。2016年,他以华政名义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帮助华政在该年度名列论文发表量全国排名第一。
记者问,华政又不给你钱,你也不需要在华政评职称谋荣誉,为什么不接受其他高校的邀请?他回答,这是对母校忠诚,与金钱无关。
是的,于他而言,看到母校的发展进步,是最开心的事情。
2017年12月中旬,华政广东校友会举行年会,他受邀前往演讲,举办方照例要给他讲座费。他主动声明不要,但对方称仍会按惯例给付费用,逼得他一开场就公开表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会,罗培新:走近的不是“高产作者”,而是浓郁的华政情结,“能够见到这么多校友,已经很开心了,哪有兄弟姐妹之间聊天还要给钱的,请不要给我任何费用,讲清楚了,双方就都不会留退路了……”
讲座获得了成功。他却说,不收钱,的确给讲座增加了道德上的说服力!
很少人知道,为了践诺,他必须当天中午从上海赶到广州,讲完后,当天傍晚匆匆赶到重庆,第二天又匆匆赶回广州,参加政府安排的调研公务。两天两次往返广州。如果没有这场讲座,他绝不需要如此奔波劳碌!然而,面对这些辛劳,他却对校友会工作人员说,只要需要,他随时可以和校友们交流心得,不需要任何费用的。
情义无价。
学术交流的成功,当然要以学术积淀为基础。近年来,罗培新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译著近二十部。《中国法学》发布了近10年(2006-2015)被引频次前100名文章,在全国法学学科的所有文章中,他发表的两篇文章进入了前32名。在45岁以下学者1998年至2017年8月的被引次数(排除了自引次数、作者翻译作品和重名的被引次数)排名中,名列经济法学科全国第一名,成为唯一的非高校“冠军”作者。
在上海市政府担任公职以来,他依然笔耕不辍,除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外,还结合立法工作,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发表二十余篇法律时评,出版了国内首部社会信用法专著。
于其而言,勤勉是一种习惯。无论是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还是在翱翔云天的飞机里,他总能关闭自己,沉心静气地阅读和翻译,完成了《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公司法的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公司金融法律原理》《现代公司法律原理》《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等十二本书的翻译,其中两本系其离校后完成的。他在学校工作时,奔走于剑桥、耶鲁等名校,聘请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世界顶级学府的权威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对学生出国申请助力良多。
聘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Jill E. 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聘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J. 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聘请耶鲁大学法学院 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拜访剑桥大学副校长 教授
母校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罗培新教授对母校用情之深,每每令人动容。
离开华政后,他还一直为学校努力奔波,拉来了数百万元奖学金。其中,“思瑛创新奖学金”惠及了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商学院等院系的众多师生,“张义才奖学金”则温暖着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广大莘莘学子。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每次颁奖,他都专程赶赴松江,陪同捐赠者历经整个颁奖过程。颁奖结束,当日即写下洋洋万字、图文并茂的颁奖侧记。辛劳如斯,且没有任何报酬,他却说,陪伴并且记下过程,是对捐赠者最起码的尊重,也可以成为学院历史的一部分。
2017年7月,上海市政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草案)上会讨论。该方案的智库专项计划合作院校中,有交大、复旦、上海政法、上海对外经贸、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但没有华政,也就是说,华政未被列入智库单位。罗培新忧心如焚,母校有能力、也有责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拥有一定的作为空间。
7月4日,他约请了发改委、自贸区、商委等部门的领导,请华政分管副校长前来政府沟通。副校长汇报了华政的法学研究与外国法查明的实力,各方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后来又经过多轮努力沟通,2017年10月市政府正式发布文件,将华政列为智库单位,并且在第五十三项“提升‘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规则研究服务能力”中,将华政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并列列为两家合作单位,与市教委一起明确列为责任主体,对口的部委是教育部、商务部。
在对接国家战略的时代列车上,华政不能被抛下,这是时代赋予母校的历史使命。他如此说道。
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创始院长
2010年,罗培新被任命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彼时,这个学院刚刚起步。
“七年前我来到这里时,学院还是一片空白:没有网站、没有学科、没有办公室、没有学生、没有校友,甚至也没有历史,只有我一名教师。我清楚地记得,2010年4月25日,我带着几名研究生,连夜赶制招生宣传册,忙到凌晨4点多,7点钟复印店一开门就拿去赶制,8点钟站台宣传,一天下来头晕目眩……从那天开始,我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北大清华办学院,没有大树可以依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会,一切都必须靠自己,我必须记下学院成长的点点滴滴,保存学院发展的历史,形成并确立学院的传统……”罗培新老师的话语充满感情。2010年秋季,国金学院招收了第一届学生。
他从零起步,倍尝艰辛。他广纳耶鲁哈佛多伦多慕尼黑等各方英才,四处奔走化缘,引入晨读、 TIME等培养机制,培养的毕业生,被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纽约大学法学院、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等中外名校录取,首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学院被评为“就业先进集体”。2014年8月,《文汇报》也以“像顶级名校教授那样带学生”为题,对国金予以头版头条的报道。
春华秋实,丹桂飘香。毕业临别,为每一位国金学子亲笔题写寄语,总会回忆起数年前迎新之际,为每一位青涩稚嫩的孩子们题写院训“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这句冰心的诗,他很喜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会,《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新书发布会暨2018年度全瑞留华校友联谊会在瑞士伯尔尼举行
《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新书发布会暨2018年度全瑞留华校友联谊会重要嘉宾现场合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婧昊):当地时间27日,来自瑞士各行业和不同年代的留华校友、瑞士有关大学和高中学生、瑞士中国高校校友会联盟以及中国在瑞留学生代表160余人齐聚伯尔尼展览中心会议大厅,共同出席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新书发布会暨2018年度全瑞留华校友联谊活动。
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在致开幕词时说,国与国友好交往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深厚,而建立深厚的友谊关键在于民心相通。我每次翻看这本书,都觉得这是一个中瑞民心相通的标志性符号考证书的正规网站,从中读出日新月异的中瑞人民友谊。我每次看到在座诸位,都觉得你们在架设中瑞文化交流的最稳固桥梁,从大家身上可以前瞻两国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出版这本图书、组织这场活动既会为文章作者青春韶华留下永恒纪念,也会为瑞士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口。
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耿大使还指出,中瑞两国之间只有合作共赢,没有矛盾对抗;只能向前推进,不能犹疑停滞;只会越来越好,不会曲折反复。两国人民之间渴望相互了解,期盼增进友谊,祈愿共同发展,而做到“行相同、心相通”离不开留华校友的共同努力。耿大使表示,留华校友与中国人结下的深情厚谊是巩固发展两国关系的“细胞单元”,是两国互利合作大厦的“底座基石”,在书中写下的文章及平日交流中讲述的故事都是在传播中国声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会,《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新书发布会暨2018年度全瑞留华校友联谊会在瑞士伯尔尼举行,推动中瑞两国民心相通。
瑞士知名女装品牌艾克瑞斯首席运营官、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友罗内尔,知名汉学家、《西游记》德文译者、浙江大学校友林小发,以及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瑞方院长、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校友金亦然博士代表本辑19位供稿校友在校友报告环节发言。瑞士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北京师范大学校友贾蓓在致辞中表示,三位报告人在中国的留学时间不同,经历各异,目前从事的工作也各有区别,但是他们都对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心存感恩,对中瑞文化的交融互鉴感触深厚。
罗内尔因留学结识了自己的中国伴侣,组建了幸福的跨国家庭;林小发在中国居住25年,在磨砺17年完成《西游记》全本翻译的同时更得到了自我完善与提升;金亦然则认为,说外语、了解其他地方文化,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的方式。日内瓦孔子学院立足瑞士,目的是要通过组织跨文化、跨学科的活动,帮助西方和中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与理解。
《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一辑自去年3月发布以来,在广大校友中引起很大反响。应大家要求,中国驻瑞士使馆编辑出版了第二辑以飨读者,该辑由林小发及其团队承担翻译。与第一辑不同的是,4名来自意大利语区的校友在书中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青春回忆,另有校友追忆其在台大和香港的留学生活。
1963年,第一位瑞士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约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瑞关系也在风云突变的国际气候中变得日益紧密。如何看待中国发展、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为此,本次活动特别安排了专题讨论环节,邀请到80多岁高龄的瑞士ABB公司前总裁索姆、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谧空、瑞士馆区汉语桥中学生比赛获奖者傅文灵及日内瓦策科咨询中心执行主任、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卢先琨等嘉宾围绕“理解当代中国——瑞士的成功因素”进行探讨。现场观众踊跃提问,积极参与互动,气氛热烈。
自2015年举办首届留华校友活动以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友会,中国驻瑞士使馆每年在各方支持下不定期举办各类留华校友活动。2017年开始,参加校友活动的人员也从德语区和法语区扩大到意大利语区。广大校友还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组织和平台,为此发起成立“全瑞留华校友联谊会”倡议,得到积极反应。
当天,在耿文兵大使和贾蓓国务秘书的共同见证下,校友纪念册同名网站“我们记忆中的中国”宣布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对外经贸大学等部分中国高校瑞士校友会代表携带会旗、校友登记表协助大家进行现场注册。
瑞士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贾蓓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校友纪念册同名网站“我们记忆中的中国”宣布启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本次活动特别安排了专题讨论环节。(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积极参与互动。(图片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