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

根据2019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476.68亩,图书馆藏书201.4万册,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设有22个教学学院,6个教辅单位,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有专任教师1018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6690人,硕士研究生1466人,专科生422人。

南宁师范大学( ),简称“南宁师大”,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高校、西南大学对口支援建设院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为1953年创办于桂林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同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55年3月,从桂林市迁至南宁市广西师范学院,1960年7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同年9月并入广西民族学院,1961年9月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6年7月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1978年12月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1979年2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5月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2002年12月,创建于1905年的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2018年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

根据2019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476.68亩,图书馆藏书201.4万册,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设有22个教学学院考什么证赚钱多,6个教辅单位,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有专任教师1018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1466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专科生422人。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广西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全国文明校园。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5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近人,硕士研究生7000多人,博士研究生350多人,各类留学生近1700人,成人教育学生多人。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广西师范大学首批硕士学位,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钟文典、伍纯道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4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1个专业博士点(教育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B+档。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物理学获得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培育项目。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化学、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了10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1个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广西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应用数学中心,7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区共30个),5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4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59.92万册,中外文期刊97.15万册,电子图书244万册。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宣部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学校是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学校设立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师资素质优良。学校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近40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8.68%;拥有博士学位7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占总数的84.87%。硕士研究生导师1300多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多人。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6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20多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40人次。

学校教改成果显著。学校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广西师范大学,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优秀奖1项。现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8门,自治区一流课程51门,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显著,近七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了1金8银17铜的好成绩。此外,学校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确立了“引领广西、打造品牌、服务基础、走向海外”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师资培养的“全覆盖”体系,构建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为推动广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48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42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5.56亿元。到目前为止,科研成果获中国专利奖1项,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37项,获专利授权1600多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10年均跻身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57项,其中一等奖30项。2部教材获得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11月,作为全国首批转企试点的高校出版社,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近年来,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领先建成具有成熟的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现拥有分别位于桂林、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日本等国家的30多家企业和分支机构。在行业机构近些年组织的综合评估中,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先后有20多种图书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等国家图书大奖,近10种图书获评“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教材管理先进集体、先进高校出版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先进出版单位等荣誉;入选全国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试点单位,三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连续8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20强;曾获得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出版社”、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出版社”、北京图书订货会“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等荣誉。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现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355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学校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国际学生接收单位。近十年共接收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近名。2018年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王城和育才校区曾是越南学校的办学点,从这里走出了10多位越南国家领导人,40多位越南省部级领导,是目前国内接受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在越南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2018年学校成立了越南研究院,着力打造越南研究智库平台。

学校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在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201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50强),大学生创业园2020年通过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入库培育核验。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学校现有27个二级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在职教职员工2326人,全日制本科生人,博士生87人,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86人,函类长短期留学生1200多人,函授、进修生等余人。建校80年来,学校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22万多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

办学历史悠久

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在8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了广西教师教育的龙头作用。

文化底蕴深厚

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成为目前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谭丕模、阳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林砺儒、曾作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他们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谱写了桂林文化城的历史篇章。这些财富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

办学条件完善

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同等学力,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5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学校建筑面积88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7亿元;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多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72.64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学校是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是广西具有博士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7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有18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素质优良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63人,占54%,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110人,占78%。教师中有国家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人,漓江学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广西优秀专家1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3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和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30人,校级拔尖人才78人。有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有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共建载体,8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8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9个校级教学团队。

教改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教改成果显著。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评建创优”和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建立了学校、自治区、国家三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体系,先后获得169项自治区级和15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完成了首次开展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深化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成果《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西部地区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获得2009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4项奖励,并实现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科研成绩斐然

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863计划课题、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8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经费总计2.77亿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8502项,其中各类著作344部、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89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6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五完成单位);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均为“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唯一获奖的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4项,其中一等奖6项。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目前,学校共有42个厅局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比“十五”期间增加34个,其中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校园文化繁荣

学校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举办“独秀大讲坛”,开展“一院一节一特色”系列活动,获得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连续9年共开展18期“大学生理论学习月”活动,获得广西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连续举办12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连续10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的联合表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出版社成绩卓著

学校出版社2009年6月完成改制,成为广西出版界首家集团,也是我国第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截至2010年底,学校出版社总资产达4.15亿元,净资产达2.52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且呈逐年递增态势。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7月发布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表明,我校出版社在我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6位,在大学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2位。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截止目前,先后与40个国家与地区的约200多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交换项目,每年选派大量师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和开展教学实习。学校留学生人数得到快速增长,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余名。学校目前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全国63所)。学校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和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合作共建了2所孔子学院。培训和派出志愿者前往东盟国家开展汉语教学,并为东盟国家培训和培养汉语师资及教育管理干部。筹建的“越南学校学校纪念馆”成为了中越人民缅怀历史、传承友谊的良好平台,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育人质量较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共培养各类学生多人;本科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09届达到77.66%,创历史新高;本科生共有1375人次在自治区级(含)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195项;学生参加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取得了4项国家专利;22个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集体(标兵),85人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2999人次获各类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2011年达到92%,在区内高校排名前列;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优秀率连续6年位居全区第一。

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986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9日 下午7:06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9日 下午7: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