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火炬手刘亚辉:希望带动更多人一起参与公益

他也希望公益事业能得到更多宣传,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去一起参与,“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事情,公益是我们每个人做一点点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公益。”他打算未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公益上面,同时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公益。

2月2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开启,本次火炬传递活动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为期三天,总计约1200名火炬手参与这一活动。冬奥会火炬手来自各行各业,大多在本系统、本领域取得杰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刘亚辉是这1200名火炬手中的一员,作为阿里巴巴驻陕西省宜君县乡村特派员,他和当地政府一起探索出了欠发达县域发展的“宜君模式”,他本人被评为“陕西省铜川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宜君县劳动模范”。今年1月份,他正式入选成为了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手之一。

刘亚辉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觉得非常荣幸。同时他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公益一定是我们每个人做一点点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公益。”

刘亚辉在北京冬奥公园火炬接力。

“有种传承的意味”

2月2日,刘亚辉作为第39棒火炬手,在北京冬奥公园完成了火炬接力跑活动。

冬奥公园总共有300多个火炬手,每个人分到的路线并不长,虽然只有50多米的路程,但是他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非常激动的”。

由于平时有经常跑步锻炼的习惯,在进行这次火炬接力之前,刘亚辉就没有做太多的体能锻炼,“但是由于知道跑的距离不会太长,所以做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希望尽可能地跑慢一些。”刘亚辉笑着说,“按照每个人大概一分钟的节奏来进行的”。

巧合的是,邻近刘亚辉的第40棒火炬手刘琳,也是他所在集团公益部的同事,刘亚辉是集团第二期的乡村特派员,这位同事则属于第三期。他觉得这件事很巧,也非常幸运,“有种传承的意味”。两个人在火炬对火成功之后,在一起做了一个振臂加油的姿势,同时喊了句“中国加油”。

“其实说实话,当喊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是特别激动的,那一刻真的是热泪盈眶。”刘亚辉说,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真的是非常荣幸。“一方面是感恩时代感恩国家,让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经历北京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今年的冬季奥运会,这不仅圆了我们中国人的梦想,也让我们尤其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公益事业的工作者心里感到无比自豪。”

刘亚辉出发来北京之前,宜君的干部群众也都非常高兴,并给予了很多祝福。实际上,刘亚辉的火炬接力跑结束没多久,他的朋友圈已经被一篇报道自己的文章刷屏了,转发这篇文章的正是宜君各行各业的乡亲们。“这些文章不是我发给他们的,但是他们很关注,去网上找到相关的报道去转发,这让我非常的感动。在当地两年,我已经完全融入当地了,也成为了10万宜君人民中的一分子。”

北京这次举办冬奥会,刘亚辉感受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富强和发展,同时他表示,“作为一个普通群众,一方面我们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激励着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益是每个人做一点点事情”

乡村特派员是刘亚辉所在集团在2019年开始的一个岗位,基本上是由平均工龄10年以上的优秀员工组成,以全脱产的方式在欠发达地区长期驻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地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刘亚辉和宜君果农在一起。

其实刘亚辉最早决定投身这个项目做公益工作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出生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高中时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高校的王牌专业,毕业后他先在国企待了十年,然后进入了现在所在的企业,在这里短短三年时间,他申请了大概有17项国内和国际的专利。所以当他一年多以前决定去投身这个工作时,身边很多人担心他的专业会中断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火炬手刘亚辉:希望带动更多人一起参与公益,或者以后的职业生涯受阻。

不过他自己倒是很笃定。“一方面我本身是一个党员,18岁入党,真的很希望自己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些力量。第二个是因为,我的老家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前我就想着希望有一天能够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像我家乡一样的贫困地区。”公司的乡村特派员招募一般是需要在本公司工作10年以上,刚来三年的刘亚辉其实本不符合要求,但最终他由于10多年的党龄和本身的公益情怀而被破格录取。

宜君和中国很多欠发达地区一样,缺少就业岗位和机会,年轻人不愿意留,大都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在集团支持下,刘亚辉把一些数字化的就业岗位引入到当地,比如支付宝“AI豆计划”人工智能训练师、高德地图人工智能标注师、蚂蚁服务星站、速卖通假发等数字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一共给当地解决了400多个就业岗位,也开始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回去。“通过我们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不仅能在县里面高效落地这些项目,而且通过培训后县里面的这些年轻人也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些工作,他们的一般收入能够达到4000元以上,这在当地是非常不错的收入。”

近两年宜君的电商产业也发展明显。刘亚辉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2019年宜君全县在淘宝上的电商交易额只有173万,而两年之后,也就是去年,已经增长到了6957万元。其中,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宜君苹果,2019年在淘宝上的销售额是2.9万元,而去年这个数据变成了2256万元。宜君苹果在淘宝上的销量排名,也从2019年全国所有区县中第660名,提升到了2021年的全国第13名。

为什么电商能增长这么快,刘亚辉解释了他们参与做的事情。一是在当地大力发展物流,通过一系列措施,把物流从之前的每一件最低10块钱,降低到每一件最低1块9。第二是重新帮助当地打造农产品品牌,品牌的增值帮助当地的零售价格提升了20%。第三,与当地政府一起大力培养电商新农人,“每个村我们至少要培养一个电商新农人”。通过这些,把当地的电商氛围带动起来。

“当然我们在当中做的事情还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主要还是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宜君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做的学什么技能好,但是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公益的价值,我们做了一点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是可能带动很多人一起去参与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然后给当地带来很多变化。”宜君县很多领导则说,刘亚辉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这个是让我感到很自豪的。”刘亚辉说。

为了加深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从去年起刘亚辉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读西安交通大学的社会学在职博士, 研究方向就是数字乡村,主要关注数字经济在县域里面的一些实践。在他看来,目前自己所参与的这些项目也是一种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模式。 “政府做政府擅长的事情,企业做企业所擅长的事情,大家都是不可替代的,并且也都是相辅相成的。”

刘亚辉说,在第三次分配的大背景下,国家目前对于公益事业越来越重视。他也希望公益事业能得到更多宣传,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去一起参与,“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事情,公益是我们每个人做一点点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公益。”他打算未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公益上面,同时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公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编辑 陈莉 校对 张彦君

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西安交大迎来7位新任校领导

1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发布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消息。共7位校领导获得新任命:郑庆华任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试用期一年);荣命哲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马博虎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别朝红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柴渭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吕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孙早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郑庆华任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试用期一年)

郑庆华,1969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知识工程,网络舆情监测。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SF重点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40余项。主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移动学习系统等,应用于新疆、陕西、广东等11个省市的现代远程教育。主持研制出不良网络内容侦测与识别系统、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应用于国家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网络舆情监控。主持研制出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得到规模化应用。这些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2010年度、2017年度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第四、第一),以及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多项,发表论文23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IBM中国优秀教师奖、中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荣命哲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

荣命哲,1963年生,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7、1990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分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西安交大迎来7位新任校领导,1990年至今于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国务院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荣命哲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器设备基础理论及应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和电弧磁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开关电器仿真分析、电器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放电等离子体及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二获奖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主持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青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等。

马博虎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马博虎,1970年12月生,陕西陇县人,汉族,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94年7月毕业于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在职)。199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原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校团委副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书记、保卫部(处)部长兼武装部长、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学工部(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2015年8月,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别朝红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别朝红考证含金量排行榜,1970年生,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1994年获山东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高级研究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于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学科办主任。

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8)微网工作组召集人以及两项微网国际标准的负责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

首创了集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规划、可靠性评估和消纳能力评估于一体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综合规划关键技术,解决了缺乏指导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的应用技术与高效工具的难题;主持制定了国际上第一部微网规划标准,解决了微网规划标准缺失的难题,2017年获IEC 1906 (IEC TC8 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专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7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85篇,其中被EI收录98篇,SCI收录47篇。

柴渭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柴渭,1972年8月出生,浙江慈溪人,5级职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仲英书院院务主任、住房与社区管理处处长、后勤保障部副部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

吕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吕毅,生于1963年,汉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医工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外科梦工场创始人,在磁外科方向做出诸多开创性贡献。历任西安交大一附院业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西安交大校长助理,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及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80篇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其中SCI收录244篇。主编、参编教材1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主持、指导开展新医疗新技术24项。

孙早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孙早,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公司制度与公司成长、公司战略与现代产业的演进。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方向带头人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

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

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

博士生为何毕业难?

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怎么会频遭“清退”?

“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

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

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

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

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

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

“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

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

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

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

“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

“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考什么证赚钱多,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

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

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

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

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

“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

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

“唯论文”亟待破除

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

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

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

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

“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

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

“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

“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

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

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

“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

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在职读博,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

“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

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

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

“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

(应受访者要求,刘威系化名)

阅读剩余 81%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078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17日 下午5:02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17日 下午5: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