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突然官宣:土木工程、金融工程、世界史等27个本科专业暂停招生,同时撤销书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10个专业,新增“工程软件”“运动训练”两个方向。这一调整瞬间引发热议,评论区炸了:“土木凉了?”“我的专业没了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深扒这场高校“大洗牌”背后的真相。
停招名单曝光!这些专业为何被“淘汰”?
根据山东大学发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停招的27个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包括:
– 土木工程(曾是国家基建的“王牌专业”)
– 金融工程(金融与科技的交叉学科,曾是高薪代名词)
– 世界史(冷门文科专业,就业面较窄)
– 电子商务(工学)(传统工科与电商结合,近年遇冷
而新增的“工程软件”和“运动训练”专业,则直指当前热门领域——前者瞄准数字化转型,后者契合全民健身趋势。
停招背后:就业市场“指挥棒”在发力
1. 行业巨变,倒逼高校“断舍离”
以土木工程为例,过去房地产火爆时,毕业生“躺着拿高薪”考什么证赚钱多,但近年行业收缩,部分岗位被智能建造技术取代,就业率连年下滑。金融工程同样面临挑战山东大学的网络教育,山东大学27个专业停招!土木工程、金融工程上榜,释放了什么信号,传统金融岗位缩水,金融科技、数据分析等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5。
2. 学科交叉成趋势,传统专业“让位”
山东大学将“信息安全”并入“网络空间安全”,把“机械电子工程”调整为“智能制造工程”,正是顺应学科融合的潮流。停招的部分专业因内容陈旧、与其他学科重叠,已无法满足前沿需求。
3. 教育资源优化,集中火力攻“新赛道”
山大现有126个本科专业,但实际招生仅99个。通过裁撤冗余专业,学校可将资源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健康科学等新兴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1^6。
学生慌了?专家:不必过度焦虑
对于在读学生,山大明确“停招不停办”,现有学生按原计划培。但对高考生而言,这无疑是一记警钟:选专业不能只看“热门”,更要看长远趋势。
给考生和家长的建议:
– 关注交叉学科:如“工程软件”融合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就业面更广。
– 警惕“名字好听”的专业:部分专业因盲目扩招,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 参考高校动态:名校专业调整往往反映行业风向,可作志愿填报参考。
高校“洗牌”潮来了?
山东大学并非个例。近年来,多所高校撤销公共事业管理、服装设计等专业,增设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方向。这背后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网友辣评:
– “土木人哭晕在工地山东大学的网络教育,但转型未必是坏事!”
– “撤销书法学太可惜!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啊!”
– “支持山大!与其硬撑,不如把资源留给未来。”
结语
高校专业的“新陈代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山东大学而言,这次调整是“壮士断腕”,更是“轻装上阵”。而对普通人来说,看清趋势、拥抱变化,或许才是应对时代洪流的最佳答案。
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山东大学:拟撤销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
山东大学此次拟申请增设(含预备案)本科专业两个,分别是智能感知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2024年拟撤销的本科专业共七个,包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等。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山东大学率先实行专业建设“四个一批”行动,淘汰一批老旧专业、整合一批散小专业、改造一批传统专业、新增一批战略新兴专业,积极应对国家战略急需,持续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山东大学:拟撤销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以达到专业“瘦身、长高、变强”的目的。比如此次拟撤销的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专业,此前已经在学校的部署下有步骤地升级改造为土木类中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工程软件及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战略新兴工科专业。公开资料显示,山东大学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于2022年获批,工程软件专业于2024年获批。其中,山东大学是全国继清华大学后第二所获批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是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工程软件两个专业的全国首设高校。
山东大学2018-2023年新增专业情况 来源:山东大学今年7月,钱七虎院士在一次论坛上表示,要认识到土木工程产业已经从建造为主的阶段进入到建造与维护健康管理,也就是保养、检测、维护、修理并重的新阶段。土木工程学科也应当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建造向土木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转型。“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设计,少人式和无人化自主施工,和土木工程的预防性,乃至预知性维护管理,正在全面重塑土木工程产业和科学的内容体系。”目前,山东大学共有本科招生专业98个,其中包括7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大学本科专业,以及50个微专业学什么技能好,探索形成山大特色的3M(主修+辅修+微专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大学的留学,山东大学:建设高能级平台 探索微生物世界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李盛英收到了好消息:他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李盛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的研究团队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并从中发掘出了基因编辑工具、抗菌肽、PET塑料降解酶等重要基因资源。这为微生物研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微生物这种微小的生命体虽然难以用肉眼察觉,却在食品、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群介绍:“微生物既古老又前沿山东大学的留学,微小却功能强大。”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历史悠久。1950年,微生物学家王祖农从法国留学归来,创立微生物学科。此后,山东大学便走在了微生物学发展的前列。这里不仅孕育了国内首个微生物专业、培养了首批微生物学博士、设立了首个高校微生物学系,还成立了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能级科研平台。
李盛英的研究成果正是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有很多像李盛英一样的科研人才,他们在微生物领域默默耕耘,共同推动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向更高目标迈进。
图为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友明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
张友明是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面对盐碱地开发难题,他带领团队另辟蹊径,利用Red/ET基因编辑技术考证书的正规网站,研发出广谱性生物固氮菌剂。这项技术如同在盐碱地中植入无数“卧底医生”,通过生物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氮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山东大学教授符军介绍,该技术应用于盐碱地后,棉花增产显著,大豆收益也大幅提升。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曲音波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已深耕45年。他推动了中国秸秆生物精炼产业的发展,并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和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将玉米秆和玉米芯转化为糖、油脂、乙醇、蛋白质等多种高价值产品。这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的环保难题,还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曲音波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的玉米芯生物炼制技术,更是成为我国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新标杆。
如今,在山东大学,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正在悄然发展壮大,并逐步颠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传统认知。“简单理解,合成生物就是将零散的生物元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其具有生命的形态和功能。”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祁庆生说。
祁庆生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方法与工具的研发。在他看来,这门“造物”学科听上去虽然天马行空,但目标却脚踏实地。比如,祁庆生及其团队与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合成生物学联合创新中心”山东大学的留学,山东大学:建设高能级平台 探索微生物世界,通过基因编辑和重组进行菌种构建,成功研发出玻璃酸钠的第三代生产技术。
以此为代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已经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低碳“造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目前,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汇聚了众多顶尖专家及研究学者。林建群告诉记者,近5年来,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在《细胞》《自然》和《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同时与企业的合作经费超过1.2亿元。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微生物研究,不断探索微生物的无限可能,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记者 王延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