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会现场
刘先林院士作报告
9月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数字孪生水利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先林研究员在行政楼一楼多功能厅为2024级研究生作了题为《水利部DT专项与应急部专项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可参与的课题》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赵军主持。
赵军简要介绍了刘先林院士在遥感测绘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代表学校对刘先林院士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
在报告中,刘先林院士对超低轨水利卫星、混凝土坝高频度高精度变形监测、泥石流预警系统(重大滑坡短临智能预报)、京津冀强降水预报预警、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典型灾害事故防控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对我校相关专业教师申报水利部和应急管理部重大项目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刘院士做完报告,我校研究生新生在测量与遥感、水资源管理、智慧水利等方面进行积极请教,刘院士非常认真地一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刘先林院士的精彩报告,让广大师生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也让研究生同学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刘院士的学术报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职研究生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4级研究生作学术报告,深刻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将胸怀“国之大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职研究生院,矢志科研报国,勇攀科学高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本次活动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数字孪生水利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水利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报告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职研究生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技处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技处文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处共青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委员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联合会华水团联号关于组织开展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学院:为贯彻落实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精神,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了确保我校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顺利进行,现将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等予以印发。各学院要严格按照实施方
2、案等的有关要求,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要在校园中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附件:1.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名单2.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3.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4.“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细则 5. 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科技处 学生处 教务处 研究生处 校团委 校学生会 2014年10月8日发送:各学院、各班级共青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1
3、0月 印发附件1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名单主 任:石 品 刘汉东 王天泽副主任(按姓氏笔划排序): 刘法贵 刘雪梅 李尚可 程思康 费 昕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仁伟 刘术永 刘丽丽 毕雪燕 吴慧欣宋凯果 张淙皎 李志国 李幸福 李胜机 周俊胜 孟治刚 武兰英 范功伟 荣四海 康长春 曹 震 韩玉洁 楚清河 潘建波组委会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秘 书 长:宋凯果(兼)副秘书长:崔 栋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卞小华 王 婧 冯 慧 史月梅 任智霞孙梦青 吴菲菲 张兵建 李 威 杨 莉 邵 聪 周 文 荣文龙 赵 钊 柴延艳 贾振亮 程 霞 董
4、 行 附件2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河南省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评选方
5、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学院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学校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获奖作品的作者、指导教师以及组织单位,由竞赛组织委员会颁发证书,并依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进行奖励。二、参赛要求(一)参赛对象凡我校全日制在籍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成人教育与在职教育)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团队负责人必须由2015年7月1日以前仍在籍的学生担任。(二)作品要求申报
6、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
7、奖励成果(含“挑战杯”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三)作品类别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原则上每篇在8000至字之间,鼓励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申请参赛。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三、申报数量各学院在层层发动
8、的基础上,认真选拔后推荐作品(集体项目以第一作者所在学院作为申报单位)参加全校初赛。推荐作品数量如下,上限不超过15件:10件:水利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8件: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5件:建筑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四、日程安排整个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参加全省竞赛、总结表彰五个阶段进行。(一)初赛(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中旬)本阶段主要进行大赛的策划、准备和宣传,启动系列培训,进行项目推介,并完成初赛选手组队报名工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职研究生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技处,进行初赛预审,确定复赛队伍,并提出改进意见;初赛作品请提交第三
9、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以及参赛类别的作品书纸质版各一份,同时提交电子版。(二)复赛(2014年11月中旬至2014年12月中旬)本阶段主要进行大赛的深入培训、各参赛团队交流探讨、信息跟踪等工作,组织复赛评审,最后确定决赛团队;复赛作品请提交完整的参赛类别的作品书纸质版一份,同时提交电子版。(三)决赛(2014年12月中旬至2015年5月中旬)本阶段主要进行大赛的后期培训,各参赛团队的信息跟踪,进行决赛答辩和评审。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及全国竞赛,进行作品完善和文本制作;决赛作品可在复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后重新提交,也可使用复赛作品版式。(四)参加全省竞赛(2
10、015年5月至10月)参加全省竞赛的作品由学校团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后进行作品完善,由学校团委统一进行文本制作。(五)总结表彰(2015年11月)表彰获奖团队、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并按相关政策给予奖励。五、相关要求(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竞赛活动的重要项目,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安排部署,成立活动组织机构,切实做好竞赛各项工作考证书的正规网站,保证作品质量。(二)广泛发动,加强宣传。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大力开展竞赛的宣传工作,把握正确导向,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到竞赛活
11、动中来,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和舆论氛围,通过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发展。要先期组织开展院内活动,发现人才,挖掘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调研,使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三)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校团委组织部。联系人:崔栋联系电话: 邮箱:。序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三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 品 申 报 书 作品名称: 学校全称: 个人申报者姓名(集 体 名 称): 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说 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
12、详细填写。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同时将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前的“”改为“”。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此申报书可复制。指导教师填写1人,必须是为该项目研发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的本校教师。如未确定可暂不填写。4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仿宋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字以内(文章版面尺
13、寸14.5cm×22cm左右)。5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必须要有1000字以内的作品说明,并附有研究报告、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等,打印或粘贴到申报书后。6各学院通过初评的作品各一式两份在规定时间内报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校团委组织部)。7作品申报书由各学院分团委统一送达,同时报送电子版。8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9送达地址:花园校区校团委组织部304房间联 系 人:崔栋 联系电话:(0371)电子信箱: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
14、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盖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者情况学院专业现学历年级学制 年入学时间作品全称毕业论文题 目通讯地址电话指导教师电话合作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学院资格认定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 见是否为2015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学校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是 否若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职研究生院,其学号为: (分团委代章) 年 月 日学院负责人或导师意 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 否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A2申报者情况(集
15、体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盖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者情况学 院专业现学历年级学制年入学时间作品全称毕业论文题 目通讯地址电话指导教师其他作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学院资格认定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 见以上作者是否为2015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学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是 否(分团委代章) 年 月 日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 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 否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B1申报作品情况(自
16、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盖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3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4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作品全称作品分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 理 (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 (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 意义学术论文文摘
17、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鉴定结果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院系科研领导签章) 年 月 日 B2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盖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作品全称作品所属领 域 ( ) 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作品摘要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
18、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调查方式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 县(区) 乡(镇) 村(街)单位 邮编 姓名 电话 调查单位 个 人次管理部门盖 章 (院系科研领导签章) 年 月 日B3申报作品情况(科技发明制作)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盖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3本表必须要有1000字以内的作品说明,并附有研究报告、图表、曲线、试验数
19、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等,打印或粘贴到申报书后。 4作品分类请按照作品发明点或创新点所在类别填报。作品全称作品分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 理 (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 (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说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作品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请提供技术性
20、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作品所处阶 段( )A实验室阶段 B中试阶段 C生产阶段D (自填)技术转让方式作品可展示的 形 式 实物、产品 模型 图纸 磁盘 现场演示 图片 录像 样品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专利申报情况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已获专利权批准 批准号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未提出专利申请科研管理部门盖章(院系科研领导签章)年 月 日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
21、.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说明: 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盖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推荐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手机推荐者所在学院盖章(盖章) 年 月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推荐者情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况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手机推荐者所在学院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
22、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学院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分团委代章) 年 月 日学院确认盖章(学院行政公章) 年 月 日校指导委员会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合格 不合格审查人(签名)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E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预审意见评委(签名): 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终审意见评委(签名): 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F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附件)打印或粘贴处G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说明(附件)打印或粘贴处附件4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评分细则类.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不接受研究生报名),根据下列方面进
23、行评分(满分100分)1 可行性(20分)(1)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 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2 创新性(20分)(1) 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 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 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 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 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4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20分)(1) 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 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5论证(20分)(1)论证是否充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足(2)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论证方法是否有新意、类.哲学
24、社会科学类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两项比赛(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专业)。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100分)1 可行性(20分)(1)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 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2 创新性(20分)(1) 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 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 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 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 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4 实用性(20分)(1) 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 论文和报
25、告的现实社会意义5 评委评审意见(20分)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作品编码学院作品项目类别(个人、集体)作品类别编码第三位(A、B、C、D、E、F)作品涉及领域作者(所有参赛学生)作品层次指导老师联系人联系方式填写说明:1、作品类别请填写: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2、作品涉及领域:作品编码第二位为“1”、“3”、“4”的作品,作品为“A”机械与控制类,请填写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作品为“B”信息技术类,请填写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作品为“C”数理类,请填写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作品为“D”生命科学类,请填写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类,请填写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作品编码第二位为“2”的作品,不用填写本栏;3、作品层次请填写: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4、联系人、联系方式请填写本学院负责“挑战杯”相关事宜负责老师及联系方式。
在职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历史沿革播报
编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1965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200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体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同年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
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
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西郊花园村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旧址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 [1]。
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
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招生,并于9月开学。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3年12月,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划归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对外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
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
1992年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搬出后,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动能经济研究所三个组成单位分别脱离学院的体系。
1992年5月经水利部批准,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和中共水利部直属机关党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
2000年10月,教育部批准学校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权资格。学校成为河南省惟一一所、全国159所之一的具有该项资格的高校。
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现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科研力量播报
编辑
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北京的研究生部一共招收了333名研究生,另外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招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水科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充实水科院自身的科研力量 [2]。
在科研方面,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并前,已经有五十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别奖励有六项。带研究生和搞科研的同时在职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也锻炼了所有教职工的教学水平。截至2001年,研究生部有3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还有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研究生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
具体信息播报
编辑
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培养研究生上百名,培养出水利部部长陈雷、水利部科教司司长高波、北京市水科所所长李其军和国家节水灌溉中心主任张玉欣等优秀人才 [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是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工科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单位。她位于首都北京的科学教育城──海淀区,附近有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紫竹院公园,有全国藏书量最大的北京图书馆,有馆藏国内外珍贵文献的中国科学科技情报所,是理想的读书、治学、科研的园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原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两硕士专业按国家教委新专业目录从1999年起合并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我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职工中,有教授、副教授70余名。截至2001年,研究生部有3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还有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其中有10余人担任了国际和全国性学会、研究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该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他们均具有10年以上指导研究生的丰富经验,在学科建设,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十几年来,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发表论文170余篇,分别刊登在国内外30多种刊物上,近几年来,取得科研成果98项,6项获国家级关,17项获部级奖、8项获省级奖,其它奖30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拥有藏书9万余册的图书馆,并有国内外现刊1万册。校内设有土力学、激光、水力机械、水泵、电测、机器──地面系统力学、掘进机、计算中心、语言中心等九个实验室。各种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论文实验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食堂大楼、教学培训楼和学生公寓,为学生们提供了幽雅的就餐、娱乐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十几年来,我部为水利行业培养了500余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全部分配到满意的单位和地区,80%分配到北京各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亦有一部分分开开放城市,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工作。他们有的已成为业务骨干及各级领导岗位的负责人,在水利战线上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许多已用于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学术界很高评价 [4]。
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北京的研究生部一共招收了333名研究生,另外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招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水科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充实水科院自身的科研力量。
学科建设播报
编辑
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研究生部设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3个专业,高坝结构可靠度分析、非线性科学及其在水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泄水建筑物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节水灌溉新技术、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利水电工程经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新技术开发、水力发电装置的运行与管理等近20个研究方向。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两个专业具有单独考试培养工程硕士的资格 [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 074人,以工学为主干,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名师简介播报
编辑
北京研究生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姚汉源、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
陈肇和(1929- )在职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北京市人。1951年北洋大学水利系毕业。曾任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田园(1926- ),河北获鹿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毕业后一直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及其前身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执教。曾任河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地下水情报网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姚汉源(1913-),山东巨野人,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教授。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任清华大学助教、重庆大学助教、四川大学讲师。1949年任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教授兼水利科主任。1953-1963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1963年起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副院长。1982年起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982-1990年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1987年退休后至1992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1990年后任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
王正宏(1925- ),江苏镇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48年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镇江专员公署、江苏水利厅、南京中央水利实验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岩土工程研究。60年代初,调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执教,后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兼水工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土工合工程协会副主任、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和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等5种期刊的编委。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茅承觉,1932年生,江苏海门人,教授,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涂天亮(1932- ),湖南南县人,教授。1954年考人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1958年该系复变函数研究生毕业。曾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焦作工学院、黄河大学,1990年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作。1983年任焦作矿业学院基础部主任,1985年任焦作矿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7-1992年,连续担任河南省教委高职评委会数学与计算机学科成员。
南新旭(1933- ),山西赵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创办水利工程机械专业。历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机电系副主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研究生部主任、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窦以松(193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湖南安仁人。1960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1987-1988年赴前苏联莫斯科水利土壤改良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现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水利高等教育》杂志、《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主编。
段昌国(1938-),安徽合肥人,教授。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助教;1971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1987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北京水利电力经管学院研究生部水力机械教研室主任现任国际水力机械研究协调中心主任、水利部中小水电设备研究及技术监督中心主任。
黎保琨(1930- ),安徽当涂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生)。系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可靠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信息网顾问。
原址现貌播报
编辑
原北京校址(北京西外花园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今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