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热议 是谁在“录而不读”?

据报道,多所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和教授表示,找到工作、出国留学是学生放弃入学资格的主要原因。大四一年,黄浩都在准备考研,也顺利拿到了本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发热议。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考研大军如潮水般挤上独木桥,渴求上岸,然而一些人梦寐以求的录取名额,却被另一些人放弃。近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一时间,指责这些学生占用名额、浪费资源的声音甚嚣尘上。

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大概率是因为学生有了自认为更好的选择。据报道,多所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和教授表示,找到工作、出国留学是学生放弃入学资格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被调剂到非全日制,也是原因之一。

如何看待放弃读研的选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对话了两位毕业生,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读研。

放弃读研的她

读研是为进事业单位,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

今年从北外毕业的朱蕊(化名),考上研究生后又放弃,选择了去北京的事业单位上班。

“其实一开始,我是准备保研的,但很遗憾没能成功。”在朱蕊当时的规划中,大三保研,大四找实习丰富职业经历……甚至实习的面试都安排好了,然而保研排名让她慌了神——距离保研资格一名之差。此时距离考研初试已不足3个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热议 是谁在“录而不读”?,大哭一场后,和大部分人一样,她投入了考研大军。

朱蕊本科学的是德语,出国交流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考研,也是为了有机会能出国,朱蕊选了德语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考研期间,她刷题、泡图书馆,反而是在备考过程中,她找到了一丝方向。

“考研时听导师讲述的人生观、价值观,给我很大的震撼。”朱蕊说,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高薪不是我要追求的东西,投身事业为国家服务,实现价值层面的追求是我更想要的。”

去年12月,考研刚刚落下帷幕,无意间看到北京某大型事业单位招聘通知,朱蕊想试试看,便投了简历。无心插柳柳成荫,半个月后,她收到了简历初筛通过的回复。从第一轮笔试、面试、专业笔试再到二面,朱蕊成了第一个进入终面的本科生。

“我读研是为了以后能进事业单位,而如今事业单位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朱蕊问自己,如果读完研究生三年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会不会去?答案是肯定的。

“人生的选择题没有对错,年轻是我们不怕走弯路的最好资本。”朱蕊说,她和学院说明,主动放弃了录取名额,迅速和这家单位签了约。

与朱蕊同届的学生中,选择读研或是出国深造的并不在少数,也有选择继续“二战”考研的同学。朱蕊也说不好,这两种选择孰对孰错,而今她已经工作三个月,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只要是在学习的状态,就是一种成长。”朱蕊说。

研究生退学的他

考研只是为了随大流,做海员则是纯粹喜欢

2021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黄浩(化名)考入本校同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但在入学一个月后,他退学成了一名海员。

化学并不是黄浩的兴趣所在,但从高中开始参加化学竞赛的他并没有别的选择。“说不上讨厌,也说不上喜欢,就那么学过来了。”然而,在人才云集的985高校里,黄浩不算优秀,也没获得学术上的奖项,“我的成绩不亮眼。”

就算出去就业,因为绩点不突出,也只是找到一份每天按时打卡上下班的工作。黄浩对这样的工作提不起热情,也没想好要不要留在实验室。对职业规划一片迷茫的黄浩选择随大流——考研。他坦言,“我们专业除了保研,大家基本都在准备考研。也是再给自己一点缓冲时间。”

大四一年,黄浩都在准备考研,也顺利拿到了本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入学一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告诉黄浩,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招收海员。“海员需要跟随航海船只四处航行,在大海上飘曳几个月甚至几年。”当他听到能登船出海,眼睛就亮了。

成为一名海军是黄浩从小的梦想,他笑称自己对巨舰大炮就是“纯粹喜欢”。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多方面限制,这一梦想没能实现。海员也算符合儿时梦想,“这是我想做的事。”黄浩说。

此时黄浩刚读研一个多月,但已萌生退学的想法。在决定退学前,他内心也产生过激烈的斗争:“当初准备考研也很辛苦,能考上也不容易,放弃值不值得?”

分析了两个选择的利弊,黄浩说服了自己。考研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自己对化学并没有很强的科研热情,到时候支撑不下去再放弃会更亏。

“既在不感兴趣的专业上花费了时间,又没把握住心仪的工作。混日子不如不读,不如去工作来得实在。”最终,黄浩选择退学,投身从小向往的大海。

对于黄浩放弃读研的决定,家人并没有异议。当初妈妈曾反对过他考研,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读研无疑增加了经济负担。现在,黄浩退学去航海,既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为家里增添了一份收入。

“虽然海员生活比较辛苦,但相当于免费旅行了。”对于目前的生活,黄浩很乐观,“自从上船后,我看手机电脑的时间少了很多,闲暇时间就看看书,反而比在学校的日子充实许多。”

【浙江新闻+】

是谁在“录而不读”?

这份中国政法大学公布的放弃入学资格名单显示,内地硕士15名,内地博士7名,港澳台研究生4名,还有外来留学生6名。其中弃读的专业,过半为工商管理专业。

有网友表示,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万金油“,没有很高的专业度。猜测或许因为调剂的专业不符合学生的预期而弃读。

事实上,弃读这件事每一年在招生录取中都会出现,2020年10月7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49名研究生逾期两周未履行报到手续,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不予注册教育部电子学籍。2021年9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宣布拟取消38名2021级研究生入学资格。

那么,弃读学生的数量是否在上升呢?

浙江一高校研究生招生处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从近几年该校的弃读数据来看,没有明确的增加或减少,入学率都稳定在99%左右。放弃入学资格的学生大多都是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或是对导师、专业的科研环境不满意。据她观察,这些学生文科类居多,工科、理科类专业比较少。

“文科研究生相对而言学历含金量不高,尤其冷门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并不明朗,所以一些学生会放弃入学。“李老师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考研就是为了进入某些事业单位学什么技能好,或是去做选调生,而一旦本科生就考公上岸或是进入了事业单位,就不会再考虑读研。

李老师觉得,大部分学生决定考研,还是为了工作,如果在本科时期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放弃读研也并不奇怪。“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可能某些岗位今年还招收本科生,明年就不再招本科了。所以当考研和找工作同时上岸,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读研。”李老师说。

不过李老师也指出,每年的弃读学生都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目前学校没有弃读后补录的制度,对于一些成绩在边缘被刷掉的学生,的确有些不公平。

时评

研究生“录而不读”,不能只怪考生,还要看看机制

9月21日,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又到一年考研备战时。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发热议。据悉,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连续多年出现,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情况,甚至不乏名校。

研究生“录而不读”年年有,以前总以为是个例,没想到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涉及的学校和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已不是简单的个体选择问题,而是正在危害到高校的招生秩序,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刺痛社会公共利益。

考上了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却不去读,在局外人眼中,这就是“作”,是践踏努力,浪费资源的表现。对努力拼搏差一点就考上研究生的广大学子来说,这也是一种刺痛。毕竟现在考研非常激烈,浪费名额,对每一个学子乃至对社会,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体现。

但实际上,“录而不读”还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比如,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决定出国留学、学费太贵负担不起,或者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还有就是从全日制研究生被调剂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等。

尤其是最后一点,现在很多大学都减少了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增加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后者一般学费更贵,福利更少,限制更多,毕业后在社会找工作,也有很多无形中的歧视。被调剂成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后,学生内心“读不读”的纠结自然会产生,放弃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

对于“录而不读”这种现象,不少人建议应该惩戒学生,应把弃读作为不诚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但问题是,学生“录而不读”的大多理由都是合理且正当的,如果是因为这些理由去苛责甚至是惩罚放弃读研的学生,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学生选择放弃研究生,是个人正当权利,应该尊重,这也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但“录而不读”的现象又必须改变,毕竟个体自由可以有,但不能伤害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如何破局?那就需要在程序和机制层面去发力。

现实情况是,大多学校都是在开学一段时间后,才能彻底确认相关学生不来了,这个时候再去补录其他考生,程序上也来不及,因为录取工作早就结束。如果能通过完善机制把“确定读不读”这个事提前敲定,空出来的名额就可以及时补录,两不耽误。如果经过几次确认后,学生都明确了去读的意愿,最后还是没有去读,若真如此,那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外,给予学生适当惩戒,倒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当然,这种应对举措,也无法完全规避“录而不读”的情况,这就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完善且强大的研究生补录机制,追求科学、合理、灵活和公正,最大程度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研究生“录而不读”,不是某一方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过于苛责学生的选择,盲目去惩戒学生,意义都不大,统筹各方,想方设法在机制上找问题、补漏洞,让程序更规范合理,才能兼顾各方,守护住每一方的正当利益。

(原标题《放弃读研背后,他们是怎么想的?》。编辑倪冰)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引热议,专家:解决“录而不读”应改革招录制度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发布《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称该校2022级32名研究生新生由于未能在2022年8月28日-29日入学报到,按照规定,学校将这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进行公示。

该通知发出后引起网络热议。9月21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研招办回应称,学校将不会因此补录其他考生,尊重放弃入学学生的选择,如果这32名学生有疑问,可向研招办提交书面说明,学校会酌情处理。

相关教育专家表示,学生“录而不读”并不代表其不负责任。由于考研只能报考一所学校(专业),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有多方面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行为确实带来了招生指标被浪费的问题。专家建议,应该是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基础上,推进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录而不读”屡见不鲜

该校去年38人被取消入学资格

多所高校近年出现类似情况

9月19日,中国政法大学发布了《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公示中写明,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法大发[2021]62号)第五条“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于报到日前请假,未请假、请假未获批准或者请假逾期不报到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引热议,专家:解决“录而不读”应改革招录制度,公示时间为2022年9月19日至23日。

名单显示,3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因故无法按期入学,其中包括内地硕士研究生15人,内地博士研究生7人,还有港澳台地区研究生4人,外国留学研究生6人。

红星新闻注意到,中国政法大学去年也有38名研究生被取消入学资格,今年被取消入学资格的研究生人数已有所下降,其中内地硕士研究生人数从25人降为15人。该校商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种情况并不是每年都有,今年工商管理专业弃学的人较多,有可能是因为学费较高,每年好几万元。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高校学生“录而不读”的现象屡见不鲜。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称,苏州大学68名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被取消入学资格;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49名研究生逾期两周未履行报到手续,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不予注册教育部电子学籍;2021年考证含金量排行榜,中国地质大学39名研究生新生因个人原因放弃入学资格,华南农业大学177名普通高考录取新生放弃入学资格,安徽师范大学105名全日制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福州大学共有119名本科学生放弃入学资格……

专家观点:

“录而不读”是考生的选择权

应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

9月22日,红星新闻采访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他表示“录而不读”与诚信无关,是考生的正常选择权利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不必对“录而不读”考生义愤填膺,解决“录而不读”问题要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

熊丙奇认为,“录而不读”是考生的选择权利,高校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至于因“录而不读”带来的招生计划被浪费,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想来读的学生又不能补录的问题,应该通过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解决。通过考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多次招生、多次录取,提高考生对录取学校的满意度,实现高校招生指标的更优化配置。

熊丙奇同时表示,学生“录而不读”并不代表其不谨慎、不负责任。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有多方面原因,如选择就业、出国留学,或者对录取学校、专业不满意,或因被从全日制调剂到非全日制等。由于考研只能报考一所学校(专业),不能被录取的学生只有申请调剂,调剂虽然能让部分考研生“上岸”,但他们不一定对调剂的学校满意。考生在接受调剂之后,又决定不报到入学,这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行为确实带来了招生指标被浪费的问题。

“解决方案绝不能是约束考生的选择权,而应该是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基础上,推进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录取学校的满意度,可以在研究生招生中探索实行申请-审核制。”熊丙奇说。

红星新闻记者 任江波 实习生 邓宝盈

编辑 余冬梅 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32位研究生弃读211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原因解读:两头下注与学费贵

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新生开学,有32位人未来报到,自动放弃了学籍;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惋惜与质疑的声音四起。211法大的研究生都不愿意来上,这些学生去哪里高就了呢?法大在政法院校的影响力是非常高的,优势专业的就业率比很多985高校都高;为什么这些同学要选择弃读呢?

根据学校的一位老师反馈,往年弃读情况很少,今年感觉特别多;学校也有点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很无奈考证书的正规网站,只有发通告声明,公示这些弃读的同学,免除学校的责任。这32给研究生名额肯定是浪费了,已经没有补救的办法了。部分导师可能出现无学生可带的局面,宝贵的教育资源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弃读的32同学肯定不是看不起211法大的研究生,具体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法大的优势专业法学素有公考第一大户的称号,其次是财经类专业公考招录的人也比较多,法大的专业都是公考的热门专业。很多人考研以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也参加了2022年各地的省考,已经上岸了。作为文科专业,上岸才是最现实的,研究生毕业以后还是要参加公考,到时候什么情况谁都不知道。

大家其实也没有必要为这些同学惋惜,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有了很好的归宿,基本都是考公考编上岸了,否则不会轻易放弃211法大读研的机会的,今年法大商学院弃读的人数相对较多,可能有部分学生因为学费太贵才弃读的。国内所有院校的金融专硕学费都非常高,优质院校的金融专硕都是10万以上的学费,一般的家庭承担不起的,由于口罩的影响,国内很多家庭的收入都在下降,供养一个金融专硕孩子,是一笔非常大的负担。

最后结语

由于口罩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所有人都看上了考公考编这块“唐僧肉”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32位研究生弃读211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原因解读:两头下注与学费贵,社会学科的毕业生更是如此。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公考与考研这块两边下注同步进行,通过努力为自己找好退路,实行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伤害了学校与导师,浪费了资源,本质上说有点自私的;但是为了就业,对于有能力的同学也是一条好方法,不能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到一条船上,有时候脚踏两只船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个人也是支持这样的做法的,只能说就业大环境不好,把人都逼精明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7512.html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