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以下是其简介及学科实力评估的详细信息:
一、学校简介
1.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1932年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历经多次合并与更名,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2. 校区与规模
现有王城、育才、雁山三个校区,校园环境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如王城校区为国家5A级景区“靖江王府”)。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2.7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8000人,国际学生1600余人。
3. 办学定位
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涵盖文、理、工、法、经济、教育等10大学科门类,是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学科建设与实力评估
1. 学科评估(教育部第四轮)
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共有16个学科参评学什么技能好,其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B+(全国前10%-20%)
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B-(全国前30%-40%)
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C+
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C
注:B类学科数量在广西高校中位居前列,凸显人文社科与理学领域的优势。
2.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截至2023年9月,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为优势学科。
3. 重点学科与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化学、历史学等。
省部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态学等。
博士点与硕士点: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4. 科研平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唯一):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三、师资与科研实力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2000余人,含高级职称教师近50%,博士生导师200余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20余人。
科研产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项超百项。
四、国际合作
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机构合作,设有孔子学院3所广西师范学院2021年硕士简章,【广西高考】广西师范大学简介,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重要窗口。
总结
广西师范大学在人文社科(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理学(如化学)领域实力突出,师范教育特色鲜明广西师范学院2021年硕士简章,科研平台与国际化水平在广西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于有意向攻读师范类、人文社科或化学相关学科的学生及研究者,该校是区域内的优质选择。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不用脱产!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世界级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广西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全国文明校园。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近4000亩。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考什么证赚钱多,7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涵盖了12大门类。
目前,各类学生多人,各类教职工 4000 多人(含离退休人员)。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学校正深入实施新时代学校“1248”总体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设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
招生专业及介绍
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广西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广西师范大学自其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创办之始,就开始了教育学学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不断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1986年,获得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得了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了高等教育学专业、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了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得了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得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教育学一级学科在岗教师(含学部外研究生导师)4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3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教师1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人。
教育经济与管理
广西师范大学在1998年获得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现设有教育管理研究、教育经济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本专业现有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
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身体健康。
(二)已获得学士学位3年以上者;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或拥有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学位3年以上或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
(三)申请人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
(四)符合我校规定的其他相关条件。
报名流程
常年招生,报名流程包括资格审查、信息采集和正式入册环节。申请人提交报名材料原件及复印件进行资格初审,教育学部初审通过后报继续教育学院复审,复审通过后,广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公布通过资格审查者名单,供申请人查阅。
报名材料包括:
1.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2.本人所获得的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以及学信网出具的学历认证报告和学士学位认证报告1份(国外或境外的学位证书还需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结果原件及复印件)。
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报名表(附件1)。
申请人通过复审后,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注册,并按学校要求,参加现场照片和指纹信息采集(时间另行通知);《资格审查表》核对无误后本人签字确认。完成现场确认后,学员转入在册人员库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不用脱产!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正式成为我校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册人员。
注:因在“网上报名”阶段上传提交照片等不符合相关要求导致后续资格审查不通过的,后果由申请人自负。
学习年限与学费
(一)学习年限。培养年限从学生现场确认并通过资格审查开始计算,基本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逾期未办理相应手续或未能通过答辩者,本次申请无效。培养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过国家统考和课程学习考试阶段(基本年限为2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阶段(基本年限为1年)。
(二)学费。学费分两阶段收取,第一阶段为通过国家统考和课程学习考试阶段费用(不含报名费、教材费),学费标准为2.4万元/生(一次性缴清);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阶段费用,学费标准为1.1万元/生(一次性缴清)。学费必须由学生本人在学校财务处缴费平台上缴纳。
课程学习与考试
(一)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不脱产,以业余或节假日时间为主,采用线下学习+线上学习与辅导的方式,参照在校研究生相同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申请人应在规定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合格。
(二)国家学位水平考试
在册人员在学习期间可报名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外国语水平考试语种、考试大纲使用对照表见(附件2)。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学科、考试大纲及指南使用对照表见(附件3)。
学位申请与学位授予
学习和学位申请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按《广西师范大学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暂行)》执行。对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校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提交的资格审查材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论文、专著等)必须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申请资格。
(二)申请人因个人原因中止课程学习或未能通过申请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规定的科目,须由本人向学校提交终止学习或终止申请硕士学位申请书和办理相关手续。
(三)在校学习期间,食宿自理。
(四)申请人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的报名时间及具体事宜,均依照当年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五)研修期间如遇国家政策变动,以最新国家政策为准。
(六)其他未尽事宜参见我校相关文件。
END
如果你正在忙无头绪,那就找新青年硕博!
最科学的备考方案计划,助你一战成硕!
添加下方老师微信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即可报名!
↓↓↓
今
日
提
醒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2019年广西师范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广西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硕士,我校获批为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88.7亩,校舍建筑面积46.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元考证书的正规网站,馆藏图书316.9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70.92万册,电子图书146万册);设有22个学院、6个教辅单位、4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人,专科生158人,硕士研究生1180人,留学生本科生、研究生256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
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开设有68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11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地理学、化学、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为授权点建设学科,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3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学科。是自治区首批立项建设特色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学校、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学校之一。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59人,其中专任教师854人,具有正高职称149人,具有博士学位194人。在职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广西青年科技奖1人、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6人、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13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7人,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个。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点11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教育专业1个;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4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1个,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3个。近5年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19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全国课件大赛奖项11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33项;全区教学软件大赛奖项66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22项;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1项,自治区级教研教改课题240项,其中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9项。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研究课题36项,广西教师工作重点委托课题3项;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31项。
学校先后被自治区列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单位、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修基地和自治区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单位、广西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建设单位、首批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首批“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广西“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项目的试点高校。,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1个、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8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近5年来,学校共获纵横向科研项目1481项,总经费.77万元,年均科研经费3566.75万元。获国家级项目71项,省部级项目165项,厅级和校级项目616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共4825篇,其中被SCI收录271篇,EI收录174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97部。获得发明专利19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其中获得广西社科一等奖3项、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学校被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广西优秀期刊,哲社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秉承“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本专科生参加全国和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1301个奖项,其中全国奖项6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全区奖项1240项、一等奖60项、二等奖278项。获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168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1项。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自治区先进班集体19个,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1人,“广西青年五四奖章”1人;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亚洲女飞人”韦永丽等一批体育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全区高校前列,连续十二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不断服务和引领广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培训项目143项,自治区级培训114项,自筹委托项目111项;培训对象从中小学(中职、幼儿园)教师拓展到多个行业系统各级管理干部;培训领域逐步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及其他多个行业、系统干部;培训效益不断增强,共计10.26万人次各级各类教师和管理干部在我校接受了培训。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发展了与国外50多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广西师范学院硕士,2019年广西师范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构建以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为主体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经教育部批准,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逐步建立合作开放、“双向互通”的中国–东盟人才培养体系,举办泰语、越南语等本科专业,与泰国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泰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共建“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在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与高校共建“汉语中心”、“汉语教育实习学校”、“旅游航空服务实践基地”,每年派出近百名在校生到东盟国家学习。学校依托“中国政府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等举办以东盟学生为主体、多专业学历教育为基本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每年新增各类留学生200名以上。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院校的交流,与港澳湾地区8所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是教育部批准的“港澳台学生招生学校”,与台湾首府大学共建“桂台幼教发展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合作举办“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万人交流项目”,举办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每年接受港澳地区赴内地考察、培训师生约150人左右。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是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共青团分层分类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建设被定为创新试点项目。先后十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得由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授予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荣誉称号。“师德论坛”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水河”网站2次荣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创办校级学生社团42个,5个社团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和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广西高校首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高教学会工作先进团体、广西爱心大学、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绿色大学等荣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