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特性,BIM全生命周期的新认知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认知全生命周期是BIM的一个重要特性,以虚拟模型领导项目和团队,与互联网充分融合,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建筑行业的协作方式将被彻底改变。)组织对BIM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归纳。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之一,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BIM作为建筑业升级改造的抓手,助推建筑高质量发展,是业内人士所公认的必由之路。但是BIM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关键节点一推再推,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认识不足、方法不科学、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观念障碍等。

BIM的前世今生

20世纪70年代,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查尔斯•伊斯曼( M•)教授提出了BIM概念原型——建筑描绘系统,即基于计算机的建筑物描述,以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直到2002年美国公司收购了软件公司,基于市场推广的策略,建筑信息模型( , BIM)这一术语正式问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多家软件商纷纷推出自己的BIM软件,过分夸大软件的功能,以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从公司提出的“建筑信息模型”( ),发展到现在项目管理领域比较认可的“建筑信息管理”( ),BIM的定义起来越广泛,被赋予的功能和要求也越来越多。

菲尼斯•E•杰尼根在《大BIM小bim》一书中就清晰的描绘了BIM概念的发展过程:小bim就像是互联网没出现之前的计算机技术,大约到了1996年,小bim就像是一种能够接入本地网络的计算机技术,并开始向全面连接互联网过渡。大BIM就象是完全融入网络的个人电脑 ,与互联网充分集成。

由此可以看出,从查尔斯•伊斯曼的BIM概念,到项目管理领域的“建筑信息管理”,再到与互联网的充分集成,BIM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一直在发展。BIM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认知

全生命周期是BIM的一个重要特性,以虚拟模型领导项目和团队,与互联网充分融合,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建筑行业的协作方式将被彻底改变。美国bSa( )组织对BIM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国内的相关书籍也制作了一张经典的示意图。

图1 建筑全生命周期

传统的全生命周期示意图,仅仅是说明了建筑项目从咨询设计-建造-运维-拆除的全过程,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殊情况,因而不能抓住BIM在各阶段的重点以及推广策略。

图2 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新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图更符合逻辑,BIM技术和流程是依赖三维虚拟建筑在数字世界中贯穿全生命周期,在现实世界中建造了物理建筑,由此把BIM全生命周期初略划分为三个阶段:面向咨询设计的BIM(简称设计BIM),面向施工建造的BIM(简称施工BIM),向面运维管理的BIM(简称运维BIM)。设计BIM和施工BIM合起来可以称为建筑业BIM。

面向咨询设计的BIM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BIM软件,不下于十几款,但说要真正满足设计师的要求的BIM软件,却并不多。现行的法律法规,都是把有签章的二维图纸作为具备法律地位的交付成果,这一体系的确立、发展和成熟的时间是以百年计的。BIM软件的核心是三维虚拟建筑bim技术特性,先天的优势在于模型交付,但是囿于二维图纸交付的法规和体系,在很长一段的时间,把虚拟模型转化成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二维图纸是BIM软件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当于带着镣铐在比赛。BIM软件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人总结出其中一个难点:建模容易,出图难。

基于以上的认知,想要让BIM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制订一套适全三维虚拟模型交付的制度,以及客观的模型质量评价标准。众所皆知,二维交付模式不是最好,但是相对不坏;三维交付质量最好,但是配套不足(此处的配套属于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利用BIM模型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在项目参予各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实时统计出建筑模型的实物量(水泥、砂、钢筋),建立以实物量的准确度作为BIM模型质量优劣客观评价标准,作为现行二维交付制度的一个补充并行制度,抛弃目前流行的、毫无用处的、劳民伤财的BIM审查制度。BIM模型实物量(水泥、砂、钢筋)带来的最大的好外,是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得到验证,建设方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BIM模型实物量与竣工完成的实际使用的实物量(水泥、砂、钢筋)的正负偏差值,作为设计咨询BIM三维模型的质量优劣评价,实施相对客观的奖罚机制,推动咨询设计BIM的高质量发展。

面向施工建造的BIM

不须避讳的事实,施工企业实施BIM的动机更强、成果最多,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施工企业发挥了BIM虚拟建筑模型的天然优势,避开了虚拟建筑模型转二维图纸的劣势。但也有不须避讳的事实,由于缺少咨询设计企业的BIM虚拟建筑模型,施工企业主要是通过二维图纸翻模得到BIM模型。更为不利的事实,施工企业由于机制的限制,人才的匮乏,大多是由设备专业背景的人员去翻模,基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往往只能发现管线碰撞等显性的问题,沉迷于对二维图纸质量纠正,偏离了施工BIM的正确发展方向。

业内正常评价施工的标准,总结于简单的几个字——按质按量如期完工。在二维成果交付的时代,真正做到这几点的项目几乎是凤毛麟角。首先说质量,二维图纸的源头就存在质量问题,通常需要施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去弥补,好的施工企业弥补了图纸质量问题,坏的企业则放大了图纸质量问题。再说工作量,二维图纸对空间关系表达限制,工作量的核算有大部分依赖于人工经验。现场的监督、监管基本上靠人工,经验不足的现场管理人员很难有效控制现场施工的工作量,最终造成结算超标的问题。最后说工期,在现有的施工技术体系下,几乎是90%的工地都会延误工期。施工BIM主要是解决这三个问题,实现项目按质按量如期完工。目前可行的办法,是通过三维激光等现代测绘技术,把现场施工的点云数据与BIM模型进行比对,可以对施工过程实现无死角的监控,随时纠正施工偏差。施工企业有了设计企业的BIM模型,就能把精力集中于施工过程,科学组织,积极采用新技术,把节约工期作为施工BIM的主要衡量指标。

面向运维管理的BIM

竣工运营的物理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BIM虚拟建筑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孪生物理建筑。BIM虚拟建筑,承载物理建筑产生和收集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在这个阶段更愿意称之为数字建筑,虽然脱胎于建筑业,但是超越了建筑业。数字建筑,只有摆脱了建筑业,积极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一个新的综合领域,才能真正成长为智能建筑。杭州市基于阿里巴巴的技术,要打造一个未来的智能城市,但是没有建筑的大脑,何来城市的大脑呢?没有数字建筑,何来数字城市呢?从现存的各种文字资料来看,建筑领域关于BIM运维的成果仅限于资产管理等寥寥无几的应用方向,干巴巴的成果介绍,只有割掉与建筑业之间的脐带,才是数字建筑的未来!

直面投入不足的现实,设计合适的政策

面向咨询设计的BIM和面向施工建造的BIM,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建筑业的范畴。根据美国建筑师协会的数据,正确实施BIM的项目,能够节约投资和工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需要额外的BIM投入。

从国内的实情来说,项目的投入经常是超预算的,工期也是超计划的,这个情况说明预算以及工期计划的基础数据是错误的,或者是中标单位以低价中标,实施过程中故意超预算以及超工期,最终造成建设单位的被动。由于近二十年的房地产高速发展,大多数设计咨询企业和施工企业均不同程度的走上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犷道路,没有精力和能力对BIM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研究,失去了这方面的意愿和能力,需要政府在初期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协助。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制订分两步走的实施政策。

建设部要求各地政府项目在投资阶段单列BIM的投入经费,但是从各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单列BIM投入经费的项目很少。细究其原因,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法制订出相应的考核标准。根据前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分析,考核的标准要符合设计BIM和施工BIM的特点。设计BIM要以虚拟建筑的设计实物量(水泥、砂、钢筋)与建筑物竣工后的实际实物量(水泥、砂、钢筋)进行对比,以正负偏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考核标准,倒逼咨询设计企业积极应用BIM技术,缩小设计实物量与竣工实物量的正负偏差值。同理,施工BIM要以计划的施工周期与实际完成的施工周期进行对比,以正负偏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清晰可靠,并且随着样例的增加,数据只会越来越准确,偏差越来越科学。

第一步的政策建议,建议把预算编制中的预备费(不可预见费)的一部分作为单列BIM费用,有下列三个优点:一是可以保障BIM投入费用的来源,但是项目整体却并未增加投入;二是在现阶段体现了BIM投入的不可预见性,如果BIM技术正确实施,竣工实物量和实际工期计划均未超标,就能实现投资方、建设方、设计咨询方以及施工方的多方共赢;三是由于现行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在现阶段帮助投资方、建设方、设计咨询方以及施工方规避相应法规风险。

第二步的政策建议,随着足够多的BIM数据积累,BIM作为建设方、设计咨询方和施工企业的常规技术和流程得到大面积的正确应用,整个建筑行业由此升级改造成为趋势,再考虑把BIM投入的费用取消,内化为企业的技术升级资金。

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重点,坚持不懈

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新解读,BIM实施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数据传送格式的问题。面向设计的BIM,软件的功能需满足设计人员的要求,面向施工的BIM,软件的功能需满足施工管理人员的要求,面向运维的BIM,软件的功能更是千奇百怪。一个或一种软件满足各方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到,那也是样样通、样样松,哪一方也不能讨好。由此可以看出bim技术特性,BIM全生命周期的新认知,需要一种通用的格式,方便各种软件之间的数据传递。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格式是IFC格式,并且是一种开源的格式,既不被软件商垄断,也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好选择,但是也需要政府成立一个公益的机构对IFC进行持续开发。

二、数据传送防篡改的问题。在二维的时代,整个行业通过二维图纸进行成果的交付,特别是签章的蓝图,具备法律文书地位,同时也具备数据不被篡改的天然属性。进入BIM时代,与互联网的充分整合,数据的传输皆通过网络,需要开发一套机制,确认传输过程中,数据不被无意丢失和预防恶意篡改。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意义上的三维交付,具备签章蓝图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纠正目前流行的“图模一致”,“BIM审查”等错误的观念和机制,避免整个行业和社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三、造价体系的问题。在二维的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工程量的计算很粗略,最基本的分步分项工程的定额造价都是基于此。但是进入BIM时代,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工程量的统计的精细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但是造价体系却没有跟上,还是沿用原来定额清单造价,约束了BIM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制订一套适应BIM算量的造价体系。

四、统一大市场,回归建筑产品的普通商品属性。建筑产品从交易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商品,但是由于建筑与土地的深度捆绑,以及技术的限制,使它成为一件深度的定制商品,产品具备惟一的、地域性的特点,限制了其普通商品的属性。BIM技术和流程的发展,在三维虚拟建筑模型的基础上,使得数据仿真的成本大大下降,虽然建筑产品仍然具备唯一性和地域性,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建造构件和施工流程可以拆分成普适的标准件和标准工法,通过数据仿真进行模拟和迭代,在源头上减少在实施过程中的浪费。就比如现在流行的装配式建筑,由于没有数据仿真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选定有限的构件生产厂,没有得到充分的竞争。大多数装配式建筑最终的实施效果印证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网络流行语,从原理上看节约了造价和工期,实际的结论却不比传统的现浇砼结构又好又快。BIM可以打破这个限制,各构件厂可以自由获取建筑的BIM信息,通过仿真模拟,根据自身的优势,自由生产符合建筑要求的装配构件,向施工企业提供提供构件的生产和报价,施工企业可以通过BIM模型,虚拟仿真适配构件厂的增配构件是否满足要求考什么证赚钱多,自由决定是否采购。同理,具备BIM能力的专业分包商可以自由竞价其中的标准工序。如此一来,虽然建筑的整体是一个高度定制的商品,但是其中的工序、构件却具备了普通商品的属性,再通过全国或省内的统一大市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质量和效率将大大提高,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从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科学认知BIM的诞生和发展,抓住BIM实施推行的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制订合适的政策,解决基础性的问题,让高质量建筑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bim移动,如何在Revit中修改项目基点、测量点?

中项目基点、测量点的意义及修改方法。BIM技术的核心正式在于其能实现协同作业、数据共享,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各专业模型链接整合的情况,这就要求各专业模型在链接时的项目基点位置完全一致,今天就给大家来讲解一下如何修改项目基点的位置。

1.首先来了解一下项目基点、测量点的定义:

测量点:项目在世界坐标系中实际测量定位的参考坐标原点,一般可以理解为项目在城市坐标系统中的位置。

项目基点:项目在用户坐标系中测量定位的相对参考坐标原点,需要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此点的合理位置。

2. 中项目基点默认为隐藏状态,点击快速命令栏“显示隐藏图元”命令即可显示项目基点,如图所示。

也可在“VV”视图可见性中设置bim移动,如图所示。

3.中项目位置与项目基点位置默认为锁定的关联状态,即项目的位置是会随着项目基点的位置变换而变化的,实际项目中一般以左下角两根轴网的交点为项目基点的位置,如下图,需要把项目基点移动到A轴和1轴的交点处。

注意:一定要先打开“回形针锁”,如图所示。

使用“MV”移动命令,把项目基点移动到A轴和1轴的交点处,如图所示。

会发现项目基点的北/南、东/西坐标发生了变化bim移动,如何在Revit中修改项目基点、测量点?,不再是0、0,这是由于测量点的位置没有变。

4. 此时需要更改项目基点的北/南、东/西坐标为0、0,项目基点和测量点的位置就修改好了。

注意:改坐标前,一定要先将“回形针锁”锁上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如图所示。

大家可以用上述方法来统一各专业模型的项目基点,然后使用“原点到原点”的方法来达到链接整合模型文件的目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080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4月 1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4年 4月 1日 下午3:11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2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