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综合平台,江西省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 将于11月9日上线试运行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网上网下一体化的便捷服务,江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决定自11月9日起在全省陆续开通“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2、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使用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网上网下一体化的便捷服务,江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决定自11月9日起在全省陆续开通“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

一、平台简介

江西省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互联网平台”,网站域名)采用网页、语音、短信、手机app四种方式,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交管动态、安全宣传、警示教育,以及交通管理信息查询、告知、业务预约/受理/办理、道路通行等便民便利服务。

为配合此次互联网平台建设,树立全国统一的政府公益类服务品牌,公安部专门申请了“”政府公益类服务短号码,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向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短信方式的交通管理信息告知和语音方式的交通管理信息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我省相应服务短号码为“-36”,语音服务号码为“”。下一步,我省将抓紧开展统一语音服务中心、手机app以及道路通行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并陆续向群众提供相应服务。

二、平台建设和应用的原则

(一)便民利民。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交通安全服务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网上网下一体化的便捷服务。

(三)资源共享。通过统一全国互联网域名和语音、短信服务号码、信息标准、平台软件,实现互联互通,打造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品牌。

(四)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综合平台,提升安全防护水平,依法保护个人隐私。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互联网平台的推出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大幅提高公安交管业务办理便捷度,使群众不再受制于地点、办公时间、出行路况、天气、个人安排等诸多因素影响,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二是减轻窗口业务压力,可分流大量的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解放警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通过互联网自助办理考什么证赚钱多,可以减少交通出行量、降低尾气排放,创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降低公安机关信息服务成本,同时也使信息服务更加快捷方便。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的查询服务功能,通过短信等方式完全可以实现交通管理状态的信息查询、告知、公布、通报、抄告,以及对驾驶人的警示和教育,从而大为降低原先采用信函寄递告知的成本。

四、业务办理范围

我省平台目前共提供10大类117项服务功能。

1、机动车登记。预选机动车号牌、补领机动车号牌等10项。(具体见附件,下同)

2、驾驶证管理。期满换证、超龄换证等17项。

3、违法处理。电子监控交通违法处理、缴纳罚款,共2项。

4、信息查询。机动车交通违法查询、驾驶人违法记分查询、报废车辆查询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综合平台,江西省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 将于11月9日上线试运行,共3项。

5、信息公布。驾驶人考试预约计划公布、驾驶人考试预约结果公布等7项人工公布功能;考试人数公布、考试员考试合格率公布等5项自动公布功能。

6、信息公告。机动车号牌未回收作废公告、机动车强制报废公告等14项。

7、信息告知。机动车逾期未检验、连续3个检验周期未检验强制报废等40项。全部采取短信方式告知。

8、通报抄告。吸毒注销驾驶证通报、校车驾驶资格注销通报等15项。

9、电子地图。提供互联网用户注册、新车上牌、罚款缴纳等30类服务网点的信息检索、地理位置查询、公交、驾车等出行服务。

10、其它服务。交管资讯、警示教育、办事指南等3项。

随着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后还将陆续提供机动车检验预约、手机app自助服务、统一语音电话服务等内容。请广大用户访问互联网平台网页及时获取最新服务资讯。

五、开通计划

平台将于11月9日起为南昌市用户提供各项功能服务,11月10日起为吉安、上饶市用户提供各项功能服务。其它地区也将陆续安排开放。

此外,平台还将于12月底开始为吉安市学员用户提供互联网驾驶人考试预约服务,每月安排一定场次进行网上预约,在确保业务运行稳定后,进行全省推广。

附件:1、试运行期间开通的业务功能

2、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使用注意事项

江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2015年11月4日

国家交通安全信息管理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

国办发〔2018〕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随着近年来运营里程迅速增加、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国家交通安全信息管理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压力日趋加大。为切实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切实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支撑,夯实安全基础,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经济的出行服务。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水平和服务品质。

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协调衔接,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构建运营管理和公共安全防范技术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预防为先,防处并举。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和救援力量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属地管理,综合治理。城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负总责,充分发挥自主权和创造性,结合本地实际构建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二、构建综合治理体系

(三)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拟订运营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运营安全监管职责,负责运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地方交通运输部门监督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做好反恐防范、安检、治安防范和消防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根据应急预案调动行业装备物资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公安部负责会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拟订城市轨道交通反恐防暴、内部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等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并监督实施;指导地方公安机关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区域的巡逻查控工作,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危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涉恐等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通报、预警工作,监督指导运营单位做好进站安检、治安防范、消防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行有关安全工作职责。

省级人民政府指导本辖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负责辖区内运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负总责,建立衔接高效、运行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协调相关方面共同做好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对跨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应建立跨区域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合作机制。运营单位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反恐防暴、内部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等有关法规规定的责任和措施。

(四)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立法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制修订城市轨道交通法规规章。强化技术标准规范对安全和服务的保障和引领作用,以保障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为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以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标准体系;以防范处置和设备配置为重点,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反恐防暴、内部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等标准体系。

三、有序统筹规划建设运营

(五)科学编制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相匹配、相协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要科学确定线网布局、规模和用地控制要求,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有机衔接,主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要树立“规划建设为运营、运营服务为乘客”的理念,将安全和服务要求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财政状况等实际,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合理确定制式和建设时序,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六)做好相关环节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设施设备和场地、用房等,要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并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文件中设置运营服务专篇和公共安全专篇,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在审批时要以书面形式听取同级交通运输部门、公安机关意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原则上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前确定运营单位。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交接管理,完善交接内容和程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开展运营前安全评估,未通过运营前安全评估的,不得投入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要按照相关规定划定保护区,运营期间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有关作业要按程序征求运营单位同意后方可办理相关许可手续。

四、加强运营安全管理

(七)夯实运营安全管理基础。

建立健全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对运营全过程、全区域、各管理层级实施安全监控。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第三方评估制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运营服务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制度、服务质量考评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推进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营单位要依法做好运营安全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八)强化关键设施设备管理。

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施设备运营准入技术条件,加快推动车辆、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等关键设施设备产品定型,加强列车运行控制等关键系统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设施设备维修技术规范和检测评估、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关键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行业共享机制和设施设备运行质量公开及追溯机制,加强全面质量监管。

(九)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深入开展行业运营人力资源跟踪研究,评估行业人才发展水平。鼓励各类院校设置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完善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完善列车驾驶员职业准入制度,规范和强化行车值班员、行车调度员等重点岗位职业水平评价,建立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不良记录名单制度,规范行业内人才流动。

五、强化公共安全防范

(十)加强日常巡检防控。

运营单位要制定安全防范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保障相关经费投入,及时配备、更新防范和处置设施设备。有关部门要加强涉恐情报信息搜集工作,运营单位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发现的恐怖活动嫌疑或恐怖活动嫌疑人员。地方反恐怖工作领导机构以及公安机关等要对有关情报信息进行筛查、研判、核查、监控,认为有发生恐怖事件危险的要及时通报和预警国家交通安全信息管理网,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和应对处置工作。

(十一)规范安全检查工作。

依法对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人员、物品进行安全检查。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的单位、人员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和约定实施安全检查,发现违禁品、管制物品和涉嫌违法犯罪人员,要妥善处置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快速的安检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建立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相适应的安检新模式。制定安全检查设备和监控设备设置标准、人员配备标准及操作规范。

(十二)加强社会共建共治。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构建公安、交通运输、综治等部门以及运营单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协同防范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政府部门、运营单位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协调联动,推广“警企共建”、“街企共建”等专群结合的综治模式。积极招募志愿者,鼓励城市轨道交通“常乘客”参与公共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能力,实现群防群治、协同共治。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法规和知识,加强公众公共安全防范及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教育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引导公众增强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城市轨道交通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督促运营单位制定完善具体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和处置要求。运营单位要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明确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操作规范、工作流程等,并立足实战加强站区一线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合成演练。

(十四)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运营单位要配备满足需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根据需要建立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开展培训和实战场景演练。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有关方面加强专业救援装备研究开发。

(十五)强化现场处置应对。

建立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工作机制,强化运营单位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处置应对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及运营单位、街道、社区要密切协同联动。有关部门和运营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按照各自岗位职责要求,通过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和专人引导等方式,引导乘客快速疏散。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乘客自救互救能力。

七、完善保障措施

(十六)加大综合政策扶持力度。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大城市轨道交通财政扶持力度,统筹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安全运营需求,建立与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挂钩的财政补贴机制,科学确定财政补贴额度。保障公共安全防范所需资金并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保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更新改造资金到位。在保障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综合开发收益支持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可持续。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监管的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本意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细化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国务院办公厅

2018年3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958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6月 11日 上午11:11
下一篇 2024年 6月 11日 上午11:15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