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
VIP优惠来袭,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查看VIP会员
一、项目简介
港珠澳大桥,属于G94珠三角环线高速的一部分,设计时速每小时100-120公里。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为55公里。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的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一期计划于2017年完成,大桥投资超1000多亿元,约需8年建成。
二、项目中标签约
2015年4月16日下午, 由湖南建工集团南方工程局珠海分公司承接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房建工程施工(CA01合同段)合同签约仪式在珠海举行。湖南建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叶新平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共同签署该施工项目合同。该工程合同造价4.685亿元,工程范围包括大桥管理区、管理养护中心、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的房屋建筑主体工程(含钢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含幕墙)、设备采购安装、夜景灯光、园林绿化等工程。项目总面积为10.7997万㎡。
三、业主要求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级工程、万众瞩目,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交通工程早几年已经开始施工,而当时的国内BIM应用并不成熟,所以未采用BIM技术。由于本工程涵盖专业多,管线复杂,在施工过程中,管线碰撞等问题时有发生。现国内BIM应用在管线综合方面应用已较成熟,质安管理、成本管理优势明显。业主在合同中明确要求应用BIM技术。模型精度为,竣工交付模型必须包含所有构件信息,以便后期运维。
四、BIM团队进场服务
针对业主要求,集团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BIM技术领导小组,编制了BIM技术服务方案。2015年5月12日,湖南建工BIM中心负责人石拓带领BIM团队七人到港珠澳大桥实地考察,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通工程部部长刘瑾等进行了两次交流,深入交换了意见。
会议上刘瑾部长指出:有强电、弱电、水、监控等近20个专业的总控制室要在该工程的站房内完成,机电安装复杂,需要湖南建工运用BIM技术统一协调;工程包含幕墙、钢结构等众多专业,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BIM模型完成后,将与交通工程的模型进行整合,采用第三方软件进行运营、维护。BIM模型将为后续大桥近120年的维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石拓介绍了现在国内BIM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湖南建工BIM中心的组织结构及BIM应用水平,分享了张家界荷花机场、长沙嘉程酒店、郴州裕后街等项目应用BIM的成果,指出运用BIM技术能大大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双方会谈愉快,商定今后将互派人员进行交流。港珠澳大桥是世纪工程,施工参与方都是技术顶尖的央企。湖南建工作为唯一一家省属国企参与到这个工程中,将把BIM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应用亮点,充分发挥其协同建造的价值,创建精品工程。
针对港珠澳大桥房建工程项目bim后期,BIM中心全员支持bim后期,港珠澳大桥项目采用BIM技术,计划提供两年技术服务,并委派了二名工程师为项目提供三个月的驻场服务。我们将在施工前搭建完场地模型并进行深化设计学什么技能好,最终搭建全专业模型,在出材料清单、钢筋下料、砌体排布、复杂节点3D技术交底等方面,为施工提供服务。
五、BIM实施进度计划
5月17日至5月23日搭建场布模型。
5月23日至7月23日建立全专业模型。
7月23日至8月6日对模型进行优化。
8月17日完成的模型。
BIM施工应用根据项目实际进度进行。
总结:BIM是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并且能为业主在运维阶段提供空间管理、设施管理、隐蔽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工程管理bim,BIM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挑战及机遇
有人感慨:现阶段,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也有人呼吁:要走出智能环境,走向自然!
你是不是有毛病!
信息化时代,纸质传媒已经被淘汰,如果不接受新技术的挑战,固步自封,依旧依赖传统方式接受学习,那将会被社会淘汰。
就拿我们总说的 BIM 技术来说,总有人嫌弃这个技术。但是在行业趋势下,不接受新技术,那就将会被行业淘汰!
BIM 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挑战及机遇!
本期重点
——
——
作为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在引进和使用之前,想知道BIM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挑战及机遇,我们需要先了解下目前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BIM模式下的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技术管理
1、图纸与模型
传统非BIM模式的技术管理是通过图纸进行进行交流管理的。图纸被称之为工程师的语言,是因为工程师们通过图纸来进行交流。
二维图纸是设计师们通过专业知识及制图标准将头脑中的三维模型转换而成的,而现场的工程师同样需要通过规范及标准等专业知识将平面的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的建筑,而后通过施工知识将其建造出来。在这两次转换之中难免不会出现差错。
在 BIM 模式下,设计头脑中的三维模型可以直接通过 BIM 软件将其表现出来。现场的工程师之间将BIM模型进行深化拆分后进行施工,这样就减少两次二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的转换过程,杜绝了由于模型转换而造成的错误。
2、现场工艺交底
传统的施工的工艺工法交底是采用文字版的技术方案进行讲解交底的,施工员及工人学习起来学习成本较高。
在BIM模式下,大部分的施工工艺工法都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进行展示考证书的正规网站,还可以通过动画、可交互的程序进行交底,极大的方便施工员级工人学习。
3、工程重难点部位施工
工程重难点部位的施工在传统的方式下是通过现场技术人员或者有经验的工人(有时候有经验的工人带班班长要比项目部的技术员有经验,跟懂规范及工艺),根据平面图纸及大样图,自己绘制平刨详图,进行执导施工。而在 BIM 模式下,BIM 工程师会提前将图纸上重难点位置通过三维模式进行展示保障施工质量。
4、机电施工
在传统模式下的机电施工技术管理前期预留预埋阶段会根据图纸将洞口或管线预埋好,但是到安装阶段由于之前没有考虑到管线安装的净高问题很有可能是洞口的位置不满足要求需要,这就需要重新剃凿了。而且在安装阶段工程管理bim,BIM模式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挑战及机遇,复杂的机电管线重叠部分很可能是通风专业安装完之后电气专业在安装桥架的时候已经超过净高要求了,只能把风管拆了重新安装。这样就造成的大量返工。(当然如果甲方愿意给钱的话,施工单位还是很愿意拆改的)而在 BIM 模式下,BIM 工程师会提前将机电管线优化好,保证整体净高的要求,同时会在顶板上预制吊点。然后再安装阶段,机电管线也会在通过预制加工的方式提前加工完,到现场之后工人在地面进行整体组装然后整体起吊的进行安装。这样将大大减少返工。
二、工程管理
BIM模式在工程管理上的最大作用是不其“M”模型,而是“I”信息。在工程管理上BIM模式管理变革更主要的是一种信息化应用的变革。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阻塞不流通:商务部可能不知道现场施工到了什么进度;物资部需要采购不能满足现场施工需求;业主或者政府部门过来检查资料,但是工程资料查找不到等等。其中最主要问题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落后导致的。
而在 BIM 模式下,依托于信息模型的各种专业软件平台将会出现,打破目前的信息阻塞。比如现场工长只需要在手机 app 上确认需要打灰的部位,搅拌站自动运送来相应型号的混凝土;实验室、资料等部门将相应的资料与其相挂接;商务部将商务资料挂接(当然商务部分是需要权限查看的),业主或者政府也能同步查看。同时工程师去现场查询的时候查看构件工程管理bim,这时这个构件的属性及国家的规范标准就会自动弹出方便查询。而且到了后期进行维护的时候只要在手机 app 上点选相应的位置,一切资料就会一目了然,更加省事。
2、现场管理
传统模式下项目每周的生产例会根据分包上个星期的施工部位进行专题点评,并对下个星期的任务进行相关部署,但是目前缺乏一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去对工程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统计。
BIM信息化模式下,现场的工长、安全员、质检员可对现场施工的质量、安全或关键节点位置进行拍照,填写问题数据,上传至云端,这时该位置的分包负责人就会接收到该问题的信息推送,同时如果问题严重商务合约部门也会自动对该分包单位进行相应处罚。
三、总结
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带来的机会,并且在该领域投资,以发展能力。BIM过程是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主流,如果采用诸如激光扫描和快速能量分析等互补工作流,则BIM过程在改造和翻新项目中具有更大的潜力。BIM技术应被视为建筑行业与软件行业之间的融合,它创造了两个行业协同发展的环境和机会。BIM 对建筑行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优势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此外, BIM 的实施技术是现有的,且迅速走向成熟。但是 BIM 的使推广远慢于预期,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和管理的挑战。
1、技术方面的挑战
须定义完善的程序来处理施工工序模型建立过程中清除共享数据时的操作问题。
须保证整个 BIM 平台所涉及的设计数据都是可被计算的。
具有可行、实用的策略来有目的地交流和整合 BIM 模型组件之间有用的信息。
2、管理方面的挑战
大多数的用户都倾向于实施和使用 BIM,但却忽略了其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共识来确保如何实现或使用BIM。
一些软件公司以 BIM 为噱头,虽然做了方案但只是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并未把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编程,介于此,非常有必要将 BIM 的流程标准化,并规范执行原则。
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与建筑行业相关利益方(即业主、设计和施工)之间应如何分配、支付BIM 的开发和运营成本。研究人员和从业者都应当共同制订适当的解决方案,以克服这些挑战和其他相关风险。BIM 在推广中虽存在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但值得欣喜的是相关研究人员、从业者、软件供应商和专业组织都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相信,当BIM 使用中的风险能够很好地规避、BIM 推广过程中的挑战可以应对之时,推广、使用 BIM 的高潮将指日可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