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对于海淀乃至北京的朋友来说,那是一个比较熟悉的体育场馆,不少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只要去过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它隶属于首都体育学院,或者说北京体育师范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是不是一回事呢?为什么学校大牌子上写的是首都体育学院,很多人又叫她体育师范学院呢?原因是这样,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体育大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据学校介绍,作为北京市属高校,该校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10余万名高层次体育人才,是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支持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已经了解了首都体育学院的校史沿革、发展现状,接下来我们通过招生录取、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来相对系统认识一下该校的本科生教育有关情况。
一、京内生源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高考大省依然是除北京外的主要生源地
2023年高招已经结束,目前我们尚未看到该校公布介绍性的招生录取总体情况,但已经有了录取分数线,大家可以先参考一下。
接着,我们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为准,向大家介绍该校2022年和2021年两年的录取概况。2022年,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招生计划929人(含港澳台5人),实际录取新生942人,录取率为101.40%,实际报到926人,报到率为98.3%,招收本地生源635人。当年录取分数线如下:
生源地来看,录取北京考生 635 人,占整体考生人数的 67.4%。录取河北 40人、河南 34 人、山东 34 人、河南 34 人、黑龙江 31 人,分别占整体考生人数的4.25%、3.6%、3.6%、3.29%。河南、河北、山东等高考大省依然是除北京外的主要生源地。2022 年因冰雪学院开始招生,黑龙江省录取人数明显增加。
2021年共计在28个省(区、市)招生,招生计划920人,实际录取新生924人。其中录取北京考生663人,占整体考生人数的71.96%。录取河北、河南考生各35人,共计70人,占整体考生人数的7.57%,山东考生27人,占整体考生人数的2.92%。
从2021年招生生源质量看,体育单招类录取的考生中,运动健将23人,一级运动员38人,占录取总人数的38.1%。2021年新增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专项,共计录取新生13人。体育统招类考生近三年体育成绩的平均分稳定在77分左右,文化成绩达到本科线的考生逐年提高,外省(区、市)体育类生源质量保持稳定。北京市普通类专业的录取因为批次从提前批到普通批,竞争力前所未有的增加,录取整体情况稳中有升。当年录取分数线如下:
二、15个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作为北京市属体育学院,该校网站有关内容指出,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学科)前列。标志性成果是,拥有体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连续三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前10%。学校设立“青少年身体功能训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当然,作为地方体育院校的首都体育学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只有体育学一个学科上榜,且评选结果为B+。
但小编认为,这并不影响大家选择该校本科专业。毕竟,体育专业考上才是王道。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该校共开设本科专业15个,其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等9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除体育旅游、冰雪运动、电子运动竞技与管理等3个新建专业外,其他12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双万计划”。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首都体育学院自考,首都体育学院:原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该校15个本科招生专业 ,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5个门类,以及每年艺体类专业与普通类专业的录取人数占比情况。其中,2020—2022年的本科招生人数分类统计表(人)如下:
三、毕业率高,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灵活就业
由于行业及专业的原因,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下面,我们仍然以该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为准,向大家介绍该校2022年和2021年两年的就业情况。
2022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 808 人,本科生毕业率为 100%;授予学士学位人数781 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 96.66%。2021—2022 学年,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92.57%。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灵活就业,占 46.52%。升学 71 人,占 8.79%,其中出国(境)留学 17 人,占 2.27%。
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结业学生总数708人,其中毕业生703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9.29%;授予学士学位人数703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9.29%。截至2021年8月31日,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2.32%。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灵活就业,占59.48%,升学75人,占10.67%,其中出国(境)留学24人,占3.70%。
小结:超六成的灵活就业毕业生在京就业(62.50%),主要选择教育业(50.0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44%)领域
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是灵活就业。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这不是某个体育院校独有的特色。灵活就业率高,几乎所有体育、艺术类都是这样。
第二,灵活就业的调查数据可供参考。据该校调查,首都体育学院2022届毕业生灵活就业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超六成的灵活就业毕业生在京就业(62.50%),主要选择教育业(50.0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44%)领域。
二是“工作时间和空间弹性,可自由支配”是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主要原因,且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 95.31%。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的前两个原因为:“工作时间和空间弹性考什么证赚钱多,可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灵活就业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为 95.31%,毕业生认为这份工作与求职预期的吻合度为81.25%。
三是灵活就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为 84.38%,且毕业生认为学历层次恰好满足岗位要求的占比最高(70.31%)。灵活就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主要是因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50.00%)和“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0.00%)。
四是灵活就业毕业生预计平均税前年薪为 10.67 万元,48.44%的毕业生目前未缴纳任何社会保险。
五是37.50%的灵活就业毕业生参加过有关方面组织的灵活就业指导培训,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主要遇到的困难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没有合适或理想的工作场所(平台)”。
这些特征,不是小编瞎说的首都体育学院自考,来自该校2022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湖南体育学院自考,体育学院现任领导
李佳川,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体育学院院长,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等学会体育分会社会体育理事,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评审专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培计划”省级中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专家,田径国家级裁判,中国田协田径运动场地验收专家。1997年6月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运动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11年晋升为教授考什么证赚钱多,2003年1月起先后担任体育系副主任、体育学院副院长、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长期担任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任务,主要从事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源刊7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和编撰学术专著、教材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1项、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级和省级2项。主持湖南省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获“全国体育新苗奖—教师奖”、湖南理工学院“师德十佳”等荣誉。
李丽荣,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持或参与湖南省高校思政课题项目多项湖南体育学院自考,发表省级刊物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等项目,多次获省校奖励;曾荣获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湖南理工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芙蓉百岗明星”、“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魏瑶,汉族,湖南永州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理工学院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先后担任《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与测量》、《体适能理论与方法》等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8项,校级课题8项。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源刊6篇)。先后获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处级干部”、“课堂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喻俊,汉族,湖南临湘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森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师、北森就业创业培训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先后担任《田径运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项、省校级教研教改项目6项、校级科研课题7项;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项目7项,指导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得省级论文报告会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获2016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多次获省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处级干部”、“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王向阳,汉族,湖南湘阴人,民革党员,副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北京体育大学教育硕士。先后担任《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大学体育的篮球、排球、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等项目的实践教学及部分项目的运动训练工作。曾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二等奖1次,大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优秀奖5次湖南体育学院自考,体育学院现任领导,多次获得年度选进工作者、岳阳市民革优秀党员等奖项;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编著《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1部,在国内重要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张国清,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生导师,体操国家级裁判。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北京体育大学在职攻读同等学力硕士,获教育学硕士学位;韩国湖西大学( )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获体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担任《体操》课程教学工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源刊3篇,收录2篇,扩展版3篇),主持和完成省级课题5项。多次获校级“课堂优秀奖”、“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党支部书记”。
张一龙,汉族,湖南湘阴人,中共党员,副教授,体育学院副院长,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术七段、武术国家级裁判、武术一级运动员;本科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主要担任体育学院武术必修、选修、太极拳剑、健身气功、跆拳道选修、民族传统体育学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参编教材2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省级等课题8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篇(其中 源刊2 篇);多次带队参加国家级、省级体育基本功大赛、武术套路比赛,获得金牌超过50枚,奖牌150枚,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获团体二等奖;多次获“国家级优秀裁判员”、“省级优秀教练员”等称号,获湖南理工学院“师德十佳”、“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干部”、“课堂教学优秀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2次获“岳阳市人民政府嘉奖”,获2022年湖南省省运会成年组太极拳金牌、2023年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太极剑金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