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of and / of )成立于2006年2月,具备“本硕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软件工程于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广西最早获得计算机类博士学委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软件工程也是广西一流学科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一、学院历史
1984年9月,数学系首次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生,是广西最早招收计算机类专业的系科之一。
1996年,数学系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并于1998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广西最早获得计算机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2006年2月,学校进行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将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建成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学院设置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学院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院获批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2013年,学院设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广西区域多源数据集成与智能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11月,成立软件学院,学院全称改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同育人平台获批为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
2018年,学院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获批广西大数据智能与应用人才小高地。
2020年,学院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
2021年4月,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发展战略,适应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学院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2022年10月,软件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2023年3月,“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2023年7月,软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2023年10月,获批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4年1月学什么技能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获批认定为第二批广西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
2024年4月,“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自治区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二、办学特色
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共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正高职称教师23人,副高职称教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人,博士生导师19名,兼职(双聘)院士2名;具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首批,全国共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杰青等省部级人才30人次。学院拥有广西大数据智能与应用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智能系统安全理论与技术”八桂学者研究团队、广西自然基金创新团队等5个创新研究团队。
健全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目前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点,4个学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广西一流学科软件工程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一、学院历史,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软件工程专业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被评为B+等级,全国第91名,排名广西第一。
OBE理念下的多维的教育教学模式。学院贯彻OBE教育理念,将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基地、本研专业实验室、科技竞赛、专业技能认证为载体,拓展第一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设有CCF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凤凰教育集团1+X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中高级)、“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多个专业能力认证点和赛点。近三年,本科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8项,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奖达300余人次。
三、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
学院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广西、珠三角、北上广杭等区域和城市,部分的毕业生供职于国内互联网一线科技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和部队等等。建院以来数百名优秀毕业生保送或考取到国内多所科研院所、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升学率达25%,部分硕士生毕业后选择到国外知名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澳大利亚ARC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在研的各类国家级项目65项,科研经费累计5200多万元;在、TDSC、TKDE、TIP、TMM、、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20多篇,在AAAI、、CVPR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多篇。2020年,学院教师申报的“数据选择下分类的若干模型”项目获得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学院在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突破;2021年,学院教师成功获批“多民族跨领域多样性数据聚合的精准安全计算技术”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实现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2023年,学院教师再次成功获批“面向八桂壮乡全天候复杂环境智能视觉感知的新型神经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2024年9月更新)
育才校区逸夫楼
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1.学院沿革
1.学院沿革: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为1932年10月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学组(科)。1953年8月院系调整,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及师范(语文)专修科基础上重组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5年11月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文学院。2014年11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文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
在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陈望道、逯钦立、穆木天、冯振、林焕平等先贤会通开新,彪炳学界,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开拓进取,在守望学术家园的同时不忘秉持现实关怀,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自觉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新闻与传播教育大任,奠定了文学学科门类在广西高校的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和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学院业已成为在全国文学学科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学科专业:本科专业起步早,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学科建设起点高,1978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5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6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下设国际中文教育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个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写作学、文学传播学10个方向);美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出版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一流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是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学院建设有国家文科基地、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广西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建设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迹、广西与唐代诗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门(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民间文学)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1.学院沿革,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文学概论、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
3.学术特色: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现当代作家群与流派、壮族文学与民俗、汉语音韵学与广西语言、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及中华文化推广、桂学与广西历史文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理性与区域性研究相结合、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相促进”的学术特色,尤其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壮族文学史及文化研究、桂学研究、东南亚中文教材编写及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考证培训机构,学院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其他课题31项,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教育部教育规划课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课题、广西哲社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2项,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初中语文)”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教师培训项目1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其中期刊论文2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多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4项,广西文化艺术奖•广西文艺花山奖3项。
4.学人风范:现有教职工119人,专任教师96人;教授29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6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6人;有境外学习访学经历教师25人。
目前,学院下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学、写作学、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12个教研室。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团队 5 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拥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2 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自治区特聘专家5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自治区青年八桂学者2人,广西文化名家2人,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其他各类省级人才称号10余人次。
5.学子风采:办学9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 3万余名各层次合格人才,其中不乏学界翘楚、文坛名家、杏坛名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政界英才和海外名流。学院是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在学界具有突出贡献的杰出学者;学院是广西中学语文教师的摇篮,培养了大批中学语文教学中坚力量;学院培养的“独秀作家群”,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学院是面向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为东盟国家尤其是为越南政界、教育界及其它重要岗位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
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324人,其中本科生2654人,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型硕士生)588人,博士研究生82人;另有国际留学生151人。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模式,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并行的多层次办学结构,在国内及东盟国家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2024年3月更新)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点
侯宣杰
毕业于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宁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历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边疆城市发展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农业考古》、《广西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清代广西城市发展研究》、合著《广西商业会馆研究》、《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等3部学术著作,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5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广西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北部湾文化史鉴》,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获得”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
教育信条:与学生共同发展
黄义英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社会问题分析》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及教育厅项目各1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个人论著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著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第3作者)、三等奖1项(第2作者)。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黄鸿春
黄鸿春,瑶族,历史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广西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刘家和先生、晁福林教授、李秋洪教授,《先秦气观念研究》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历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殷都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先秦史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陈小锦
女,副教授,主讲《历史学教学论》、《中学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多次指导区级、校级师范生技能比赛。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曾主持厅级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参编教材一部,撰写论文10多篇。曾参与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
李尔平
女,博士,副教授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2005年7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学院任教,主讲本科生课程《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研究生课程《国际问题专题研究》、《历史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中国-东盟研究中心项目各1项,参与各级项目5项。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5篇。
研究方向:区域发展史。
刘方富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课程改革综合实践学科专家,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第七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第八批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点,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点,南宁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官。先后被聘为广西中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审查组专家,广西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评委、广西“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历史学科负责人与培训专家、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评审评委、结题鉴定评委。
研究方向:历史课程教学论、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庞广仪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中国经济史》《中国历史地理》《广西地方史》等课程。今年来主要承担《口岸开放与近代广西社会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7-2019);《近代西江口岸城市对农村地区辐射影响研究》,(广西社科基金项目,2015-2017);《近代广西通商口岸与农村互动关系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资助项目,2016-2019)等课题;曾出版《粤汉铁路的艰难筹建与国有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民国粤汉铁路历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粤汉铁路与近代国家力量的整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等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12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考证含金量排行榜,或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报告类二等奖1项(第二作者),著作类三等奖1项(独著);2018年起,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和广西教育科学学科组评议专家。
研究方向:西南边疆史;中国近代交通史
校外导师:
梁卉昆、李杰、黄小娜、周梅、毛云青、莫英松、陆爱媛、徐秀梅、廖寿传、黄雄姿、彭越、罗晓聪、卢天然、钟小玲、郭文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