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Q: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什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作家?Q:咱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985高校的区别是什么?A:西安交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985高校相比更具特色和优势:Q: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Q: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去哪里就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文理互渗、守正创新”的理念,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机制,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方法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科学的理论思维、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具备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勇于自主创新,善于团队协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不仅可赴海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还可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中文相关的工作。

2.师资条件

本专业目前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含2名青拔人才),副教授12人,优青1人,由老中青三结合组成,知识结构、学术视野、人文素养、教学与科研能力均显示出鲜明的特征。大多教师都有国际交流背景,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且大都具有在美国哈佛、英国牛津等大学交流背景。近5年来,我系教师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

3培养特色

本专业注重文学与科技的交融互通,激发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夯实文学理论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竞争力;注重构建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平台,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中国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本专业与美国圣母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展开合作,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

4.毕业去向

历届毕业生受到新闻传媒、中外大型企业、国家机关等部门的普遍欢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推荐赴香港、台湾和国内一流学府交流学习或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近年约33%保送或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约10%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就业领域宽广,就业层次高,既有到新华社、南方都市报、各级政府机关、各类银行等重要机构,也有到搜狐、腾讯、中国移动、中石化、大连万达等国内知名大公司。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咨询电话:孙老师

5.专业Q&A

Q: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什么的?

A: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包括写作和表达),使学生具备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学和理论的途径,去感受生活,思考社会,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同时,以语言和文学为根基,为学生阅读其他人文学科著作、研究更为广阔的人文问题,提供良好的语言基础、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使学生能够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健全的知识结构。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传播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文化宣传、文字编辑、文学评论、文学写作、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Q: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特质、素质能力)?我适合这个专业么?

A: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的学生:1、拥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和素养;2、热爱语言和文字,喜欢读书、看书;3、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喜欢感知,热爱探索;4、兼有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既能够感知语言文字的美妙,又能理性独立地进行思考。

我们相信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所有同学都适用的神奇学科,只要你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感兴趣,只要你热爱读书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敞开怀抱欢迎大家的到来!

Q:社会上有人对汉语言文学有偏见,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

A: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些偏见,我们做出如下回答:

①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作家?

汉语言毕业生有不少选择自由职业,乃至成为作家。喜欢写作的同学,当然可以选择中文系。但是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和素养,注重对学生基础功的训练,毕业以后可以适应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在很多机构和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职业选择非常广泛和自由。

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只需要看书就可以了吗?

并非如此。本专业的学习需要以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为基础,因此需要对语言文字知识予以系统的学习,对文学史知识和文学批评技巧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文学审美品位进行培养,对文学理论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多看书固然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并不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引教导下,在与同学的交往沟通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和认识中,在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中,慢慢进行学习和反思,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Q:咱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985高校的区别是什么?优势是什么?

A:西安交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985高校相比更具特色和优势:

开设文科实验班,同学们在大一可以广泛接触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获得宽广的学科视野和健全的知识结构,在大一结束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本专业;开设小学期,同学们可在小学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核心类和通识类选修课程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并且进行相关实践;文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语言文学学习以外,本专业还开设了如自然科学发展概论、高数、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工实习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实证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文化考察、学年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

Q: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

A: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语言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三大板块,主要必修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典文献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应用写作等。

Q: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特点是什么?

A:本专业的培养特点是理工科背景和汉语言文学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本校强大的理工科研究背景,一方面进行文理结合,全面开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本专业学生成为精通汉语言文学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中文人才。

Q:我通过学习这个专业,能得到什么成长和锻炼?

A:西安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收获:①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水平;②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专业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提升综合素质;③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通过本专业所提供的众多实习实践机会,提升人际交往水平。

Q: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去哪里就业?

A: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生超过30%的优秀学生可推荐赴香港、台湾和国内一流学府交流学习或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近33%保送或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约10%出国深造。在就业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受到新闻传媒、中外大型企业、国家机关等部门的普遍欢迎,就业领域宽广,就业层次高。既有到新华社、南方都市报、各级政府机关、各类银行等重要机构,也有到搜狐、腾讯、中国移动、中石化、大连万达等国内知名大公司。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Q: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没有国际合作项目或者国际交流的机会?

A:有。本专业学生每年都有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几所国外著名高校也有互认学分的协议,只要符合条件的同学都可以自行申请。

Q:社会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发展前景如何?我可以在哪些领域施展所学、人尽其用呢?

A: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的基础学科,被戏称为“万精油”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考什么证赚钱多,既可以选择在本专业攻读研究生,也可以跨专业,选择新闻、社会、哲学、历史等感兴趣的专业,报考和攻读研究生。如毕业后想要直接工作,职业选择也非常广泛。可以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文化传播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中外大型企业,担任文案策划、营销设计、新闻编辑、行政助理、人事管理、作家、教师、公务员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及点评-经管之家官网!

扫码加入经济学习群

学在西安交通大学

建校已有110多年的西安交通大学可谓是众多莘莘学子心目中的老牌名校,而西安交通大学历年来所交出的“成绩单”也从不让人失望,这所已培养出了2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流大学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在着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也一直锐意进取,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 3个临床教学医院,专业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大盘点

机械工程 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及点评-经管之家官网!,创建于1913年,优势专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2001年全国学科评估名列第四,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1年全国学科评估名列第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该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电气工程 学院的前身电工专修科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全的学院之一,历届毕业生中有26人成为我国两院院士,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全国排名第一,学生知识能力强,颇受许多企业的青睐。

能源工程 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品牌”学院,其能源动力学科实力强大,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拥有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4个优势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能源类专业方向。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进入电力、能源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收入极高。

管理 学院在全国同领域享有很高的盛誉,在全国各种专业排名中,西安交大的管理科学都力压清华大学,连续三年夺得第一。这里还有中国唯一的管理学专业的院士!工业工程专业由于具备了工科的扎实基础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很受那些大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的好评,出国率也是同类高校中最高的。

电子与信息工程 学院是涵盖电子信息领域几乎所有新兴工程学科在内的一个学院,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每年都备受等跨国知名企业的青睐。几乎每年都有这类企业在西安交大举行宣讲会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既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又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机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在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理学、固体力学、微电子学、核能科学与工程、法医学、外科学(泌尿外)等专业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专业。微电子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被评定为第二批特色专业;工业设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国家批准为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学院历经近百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整体西迁以及各个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持续支持,前辈先师和数代“能动人”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始终站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前列,引领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GF建设的发展、能源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能源动力领域相关行业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全国高校同类学院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院。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交通大学创建于1921年的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成立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系之一。1975年与工程物理系部分专业合并后,调整为动力机械一系和动力机械二系;1983年4月,分别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动力机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院系调整,上述两系合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年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主体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为集能源动力、能源环境、能源化工等领域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2012年,过程装备与控制系、化学工程系独立成立新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学院至今已培养出各类高层次人才,行业技术中坚、大型国企负责人及省部级领导,是我国能源动力科学与技术领域声誉卓著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429名,其中教师266人,实验技术人员43人,专职科研博士后64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35名、副教授124名考证培训机构,讲师5人,特聘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学院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济济,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群体星光璀璨,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乃至全国高校同类学院之翘楚。

学院专业学科齐全,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获批建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1856名,分布在彭康书院、仲英书院、励志书院等5个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以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其中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在读硕士生1418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263名,博士生947名,留学生104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多次国家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2个二级学科的评分均名列全国第一。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2009-2014),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单位(2018-2022),核工程与核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018-2022),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2014-2018),中国高教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12-2016),为中国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院人才培养卓越,名师、名课、名教材、名团队实力彰显、泽被学子,办学质量为同行认可、社会称颂: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全国排名第一(2014)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西安交通大学特色专业,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全国同类学科第一(2012)。近五年以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7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提名奖7篇,在全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独占鳌头。2015年2名教授分别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学院拥有一支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内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了包含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本、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等一流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拥有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核电厂与火电厂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重要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学院科研基地综合优势,强化实践,寓教于研,为培养既有老交大传统、又具新时代特征的“基础厚、重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一流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石。

学院学子品学兼优,思想、实践、文体争优,创新、创意、创业领先。秉承学校“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唐文治老校长“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观以及彭康老校长“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思想,学院始终将培养高素质的经世人才作为核心办学理念,各项学生工作一直走在全校的前列,校内外文体竞赛中屡获佳绩,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历年来,学院学子连续多年荣获校运动会研究生组女子团体、男子团体和团体总分三项冠军,曾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中华之声”研究生合唱比赛一等奖;五年来,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1项,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2016年参加全美SAE飞行器设计大赛,荣获微型组载重比赛第一名、微型组总载重第一名、微型组总分第二名, “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复赛第一名等多项荣誉;自2015年起开展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名师生组建实践团队分赴国内外开展实习实践,累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27处,获评校级优秀实践团队15支,先进个人18人,优秀指导教室12人次。五年来,学院先后有8个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 “十佳党支部”,1个团支部入选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9人获评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之星”,11人获评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学院科研争创一流,立足“三个面向”,积极发挥重点学科与基地、创新群体与团队的引领作用和综合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在热流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常规能源洁净利用、新能源和能源利用新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涉及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一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和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其中1992年建成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历次全国评估中均为本学科第一;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领域第一个连续三期滚动资助的创新群体、2个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

学院国际交流广泛,近年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大学和机构签订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创建了热流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院拥有“能源高效节约与可再生转化利用的热物理基础”和“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利用中的热流科学”2个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和“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度国家外专局批准的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新增科技部批准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总数增至2个。学院每年邀请国(境)外专家来校讲学100余人次,聘请客座/名誉教授5名左右;12人在17个国际组织任职(主席/副主席,理事长/副理事长,),12人在18种国际学术刊物担任主编/副主编职务。学院先后发起主办多相流、传热传质与能量转化国际学术会议(1984)、亚洲计算传热与计算流体会议(2007)、节能控排传热进展国际研讨会(2011)等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近5年举办、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24次。学院师生每年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超过400人次,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及短期交流的研究生近百名,;积极参与“新丝路大学联盟”活动,与韩国釜山大学、LG电子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加强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鲍曼技术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的合作,并于2018年1月发起并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学院目前在读留学生104名。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专业、团队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咨询、规划和战略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学科发展和政府决策献计献策。学院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共赢谋合作、以贡献促发展”的理念,坚持走互动发展之路,争取为社会做更多贡献。作为教育部高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单位,近年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召开了全国能动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学院积极发挥优势专业辐射示范作用,承担教育部首个对口支援新疆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2+2”项目,五年来为新疆培养能源动力领域紧缺人才120余人;接收宁夏银川能源学院进修教师20余人次,并在该校设立能源动力工程硕士教学点,助力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承担对口支持榆林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学院与国家节能中心紧密合作,制定了39项行业能效评估标准。近年来多次承办包括全国CO2减排研究生暑期学校和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暑期学校;2012年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门报道;2014年承办“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2700余人汇聚古城交流工程热物理学科进展和最新科研成果。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已接待上万名参观者。编著院士科普选之《能源》篇、院士科普丛书《变幻流动的科学:多相流体力学》、《能源工程概论》等;与CCTV合拍《留住太阳的光热》科普片,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

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在学校党政各级领导及全体能动校友的支持下,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2019年学院将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立足“三个面向”,紧紧抓住学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和建设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战略机遇,以“建设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基地、产出一流成果”为己任,凝心聚气,解放思想,科学规划,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奋勇拼搏,为建成世界一流能源动力学科而努力奋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921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2月 5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4年 12月 5日 上午11: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