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of P.E. and
电话:
院训:守正创新·坚卓致远
始于1917年,中国体育学科的开拓者
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师培训基地
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
——北京师范大学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高质量融合发展高端智库(2023-2025年)
体育人文社会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体育教育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拥有女足、女篮、女排、健美操、田径、男篮、男排7支高水平运动队,女子足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多次问鼎全国冠军,女子篮球队多年蝉联CUBA和CUBS冠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2019年
院系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 1917 年创立体育专修科,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先河。创建初期,袁敦礼、董守义、吴蕴瑞等一批大师担纲执教,培养出了方万邦、徐英超、王耀东等一大批体育教育家。此后历经了“抗战西迁”、“援建中央体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恢复重建”、“成立学院”等发展历程。百余年来,始终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己任,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还向社会输送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机械工业部部长张连奎等杰出人才。
今天的体育与运动学院,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持“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精神,践行“无体育,不教育”育人理念,为学生提供学、训、赛、研、健康成长的一流环境。学院现实施“一院两址”办学,北京校区下设“三系”、“六中心”,同时挂靠三个校级体育机构:“三系”分别为体育学系、运动学系、体育与健康系;“六中心”分别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体育经济与产业研究中心、群众体育中心、高水平运动管理中心、体育师资培训中心;挂靠三个校级体育机构分别为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研究中心和体育中心。珠海校区下设“两系”,同时挂靠两个校级体育机构:“两系”分别为体育系和体育与健康系;挂靠两个校级体育机构分别为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体育中心。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无体育,不教育”理念,构建“学、研、训、赛”融通联动的育人新格局,依托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分流培养课程(卓越教师养成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卓越体育教师和拔尖创新体育人才。
1、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水平。
学院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部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慕课等近20门,其中2018年9月推出的6门“无体育,不教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系列慕课程在爱课程和学堂在线平台上线,至今注册学习人数超过60万人,2019年4月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至今播放量高达1827万次、点赞量突破26万次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疫情背景下居家锻炼1000余万人。
2、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院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术科比例平衡,学科交叉性强,学术实力雄厚,充满活力、团结奋进、追求卓越。北京校区现有专任教师63人,高级职称43人,博导24人,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10余教师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称号,多名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一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体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副主任委员、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还有10余名教师具有国际级、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资格。珠海校区授课师资团队采用北京校区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外聘知名教授相结合的方式。
3、丰硕的科研和教研成果。
学院教师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重点等国家级科研立项40余项、国家机关委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部级规划教材、特色教材20余部。
4、高水平的课外科研平台。
学院实施高水平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增加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和科研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有效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5、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学院建立了生动而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如定期举办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教师素质大赛,运动技能竞赛,“送技能”、“送健康”等校内外专业实践服务等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注重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和注重实践操作的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6、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十余个国家高校及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学生可获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换学习或长期、短期交流的机会。积极组织和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体育竞赛,扩大国际视野。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培养的学生道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精湛、实践能力突出。近几年,学院一批学生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40余名学生参军入伍;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 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团体一等奖和运动技能类团体一等奖;获“国家级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北京市级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等100余项;高水平运动队学生100余人获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的冠军。其中,女子足球队2011年获得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及锦标赛16届冠军,北京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33连冠,女子篮球队十三年获得9次CUBA总冠军;非高水平运动队学生36人次在国家级及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133人次在省部级体育竞赛中获奖;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国事活动,近两百名学生参与了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
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
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本专业立足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无体育,不教育”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道德品质高尚、教育情怀真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精湛、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等素养,能够胜任以中学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练赛指导、教学研究等工作,并能引领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四有”卓越体育教师。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与数据分析、体育社会学、体育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游泳、乒乓球等运动技术课程。
说明:报考该专业的学生需参加高考和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体育加试。
[运动训练专业]
本专业立足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无体育,不教育”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深厚、体育品德高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高超、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等素养的“四有”卓越体育教师和拔尖创新体育人才。“四有”卓越体育教师能够胜任以中学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练赛指导、教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体育人才能够胜任学校、专业队、俱乐部等机构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与数据分析、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健康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运动生物力学与虚拟仿真、教练员职业素养、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运动表现分析、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游泳、乒乓球等运动技术课程。
说明: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二级运动员(包括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证书,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专项测试和文化课考试。
毕业生去向
本科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其中,60%毕业生分布在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并在单位发挥着骨干作用;近30%的毕业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深造比例逐年提高;近10%的毕业生就职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优秀学子
王霜
2014级本科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女子足球队主力队员,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代表国家征战奥运会、世界杯、亚洲杯等国际赛场。2022年加盟美国路易斯维尔竞技女足。曾获亚洲足球小姐、中国十佳运动员、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金球奖、全国三八红旗手、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武汉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当选湖北省足协副会长,202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石佳
2016级本科生。2018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表彰为中部战区陆军“四有”新人标兵,旅“战神之星”。退役复学后,在学习、工作方面积极发挥退伍老兵的作用,成绩突出,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十佳大学生”和“自强之星”,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优秀运动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管杰
1989届毕业生。现任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兼任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视导员,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工程2.0专家、北京市政府督学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市名校长发展工程实践导师、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曾获第三届“明远教育奖”、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峰
1987届毕业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文科组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教学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官方发布丨北京体育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
北京体育大学
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资格基本线
正式发布
根据教育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24〕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工作原则,结合此次考试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确定北京体育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复试名单。
北京体育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我校对网上报名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且审核通过的考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现役退役”等项目),即符合教育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考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官方发布丨北京体育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执行初试加分政策。
注:7名报考我校的“立功表彰退役军人免初试”考生暂时列入复试名单考证书的正规网站,该7名考生须经退役军人事务部等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享受“免初试”政策;如审核未能通过,则不具备复试和录取资格,若已参加复试或获得拟录取资格的,将取消复试和拟录取资格。
其他未尽事宜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按照教育部最新文件规定执行。
电子邮箱:
招生官网:
心怀星河踏征途
千帆竞渡意如虹
愿你披荆斩棘,终摘桂冠
2025,北体等你
查询复试名单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怎么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英文名: ,定性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定义描述为: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是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产生的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学科,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
1987年,首都体育学院的专家学者赴国外考察后,深刻认识到,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兴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求。
当时恰值国家教委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修定。1988年,受教委委托,首都体院和上海体院对在体育学类目录下增设 “ 体育保健康复” 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次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0年,首都体院和上海体院两所院校率先在全国试点开设该专业 , 并于同年建系招生。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自开设以来,从不是一帆风顺,模糊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向、发展前景,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所适从。终于,在1998年,国家教委再次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将体育学类中的原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与体育生物科学专业进行整合, 更名为“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就这样,“运动人体科学”诞生了!
这样一个听起来又“医”又“理”的专业,却实实在在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体育学类专业,同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一样,毕业后颁发教育学学位。
大多数本科在师范类院校或是其他综合院校就读的体育系学生,或许从没听说过还有“运动人体科学”这么个专业。直到考了研究生才知道,竟然会有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专业存在。所以,很多人一直以为,只有研究生阶段才有这个运动人体科学,殊不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本、硕、博三个阶段都有开设。
在本科阶段,报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走的是文化分,也就说高考后想报这个专业,要达到省控线的二本分数线以上,如果报考北京体育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要达到一本线以上才会录取。大概是2008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主动报考的人很少,定位不清晰,培养不合理,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给人一种“不三不四”的感觉。
在最近几年来,随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活跃,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步加深,尤其是“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的目标明确提出,“体医融合”理念被重新定位,这个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报考的分数线也在逐年上升。
在研究生阶段,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既培养硕士,也培养博士。对想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而言,只要你本科就读的是体育类专业,不论是体教、社体还是休体,考运动人体科学都不算是跨专业。
这个专业对于体育生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光听名字就让人兴奋不已——可能是室外待久了,期望自己穿着白大褂、手捏试管瓶在实验室埋头研究的样子吧。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都跃跃欲试,但一看其考试的内容,录取的分数线,也就默默的退下了。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考试内容是相当有难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必不可少,有些学校还会附加康复学、医学概论等科目。而且复试分数线设置的相当高,有些学校还会对学生的外语能力作要求。当然了,即使如此苛刻,却从未达到学校的究极目标——对于学校而言,更希望招收到有医学、生命科学、康复学背景的学生报考(自从有了运动康复学,这个目标已经逐渐淡化)。然而,现实情况……别说医学、生命科学了,其他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很少会选择跨专业报考这个专业。为什么呢?
第一,就是刚才所说的,考试内容比较难。一考好几门,理化生都得懂,而且对外语要求也相对较高。
第二,专业设定比较模糊,或者说比较尴尬。运动生理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考的学的研究的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东西,为什么最终颁发教育学这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位呢?
第三,就业前景不明确。法学专业的,我们能想到他们可以做律师、法官;学金融,他们可以进入银行、证券市场等;体育教学专业,我们也能想到以后可以做一名体育教师。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后要做什么?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的临床知识,做什么感觉都不太行。思来想去,似乎只有一条路——考博。考完博之后进高校当老师,端着课本讲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这么想是挺美的。但但凡读了硕士的人都知道,有人想读博吗?甚至连硕士都想放弃。
运动人体科学虽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但绝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划水的专业——其他专业或许学了两三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但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报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怎么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专业?,刚入学第一天就感觉学了好多。好多符号,好多定义,好多化学式……
刚选完导师,老师连你名字还没记熟,就带你进实验室。第一年使唤你打杂,第二年让你学习各种实验材料,第三年去搞自己的毕业论文吧。运动人体科学是很容易掉头发的。他们身上有一种独有的气质,绝对的勤奋,绝对的理性,绝对的服从。为了做研究,搞数据,可以不分昼夜,不要节假日,连吃饭睡觉都可以安排在实验室内(确实有学生在实验室买电饭煲做饭,在里面摆床)。
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这个专业的学生站在一块儿,总感觉自己是智障,他们懂得太多深奥的知识,思辨能力极强。在考试各方面,从不逊色,期末成绩一出来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年级排名靠前的,一定少不了这个专业的。
有人可能以为,这么一个整天忙忙忙的专业,是不是挺苦逼的?没有时间约会,谈恋爱。不不不,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累只是身体上的,但情感生活绝不孤单,难道你听说过实验室的恋爱时光吗?
实际上,运动人体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缺爱。他们要么是本科就已经有对象了,即使没有,在研究生阶段,却总能以看似“拙劣”的情商征服爱情。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研究生已经过了盲目冲动、追求虚无、朦朦胧胧的情窦初开的年纪。在选择恋人时,往往更理性、更务实、更干脆,需要的是一种踏实感和安全感。越是看起来嘴笨的人,越是受到人们的信任,越是让人感到踏实,也就越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
那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到底能干嘛?
在1998年更名时, 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 “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 能在中等以上学校 、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 , 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听懂了吗?官方文件的说明总是绕来绕去,但抽掉枝枝叶叶看:不就是在高校或运动队担任教师教练吗?只不过传统教练教技能,这个专业是教体育保健、运动人体方面的知识罢了。
你或许觉得,那还不错啦,有多少人考研不是为了进高校呢?他们的培养目标层次那么高,多好呀!实际上呢?实际上,不管是211还是985,这个专业的硕士毕业后,大多数都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搞康复搞不过康复学,搞技能搞不过运动训练,想去中小学做体育教师又争不过体育教学专业的。就像他们自嘲的那样:“干啥啥不行,装逼第一名;不考博没饭吃,考了博没头发”。
那么运动人体是否真的前景黑暗?
如果确确实实没有市场,相信这个专业早就从专业目录中剔除出去了,更不用说开设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培养结构。
随着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静止的生活方式已成常态,加之老龄化形势的持续严峻,运动人体正在迎来曙光。很多健身房、康养机构向这个专业抛出了橄榄枝。在当今这个体医深度融合、大健康时代,运动人体科学前景还是一片光明,虽然现在说不清,但运动人体就业趋势一年比一年更好也是事实。
参考资料:
[1]姚鸿恩,李宗珊,周军,荣湘江,尤桂杰.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5.
[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简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