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第三届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论坛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功举办考证含金量排行榜,“第三届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论坛暨高校外语院系区域国别与语言战略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行。
第三届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论坛合影
本次论坛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上海市外文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委员会、高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联盟、高校外语院系区域国别与语言战略联盟指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区域国别语言战略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协办。论坛以“构建顶天立地的区域国别学新范式”为主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对学科化后的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服务企业出海、智库建设与政策咨询等开展研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们参加了线下论坛,线上直播参会的教师和学者达余人次。
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查明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线上致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章益国主持开幕式环节。
汪荣明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交叉学科建设,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大有可为。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要加快形成“学以致用、用以强学”良性循环,强化涉外领域、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前瞻研究和敏锐洞察的创新实践。
姜锋表示,区域国别学重要的学科使命是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区域国别学建设应充分结合实践与理论,致力于构造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与欧美传统的区域研究服务于殖民扩张或全球霸权有本质的不同。
查明建认为外语学科应发挥多语种优势,运用对象国第一手原文资料,以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优势为依托,以国别与区域人文知识体系建构为导向,展开人文领域问题研究,与世界史、国际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构成各擅胜场而又彼此支持、相向而行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同心圆”。
罗林认为人才是区域国别学发展的核心。区域国别学的人才不仅局限于学生培养,教师队伍也是重中之重。应以盘活教学资源为先导,构建“多导师制”为引领的多方共享师资队伍,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多方共享的师资队伍。
高校外语院系区域国别与语言战略联盟启动仪式上,汪荣明、王战、郑春荣、吴昊、王展鹏、张蔚磊为联盟共同按下启动键。
在主旨报告阶段,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作了名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教学研用’一体化”的报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刘鸿武教授作了题为“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学创新建设的探索实践”的报告;天津大学王战教授作了题为“对做好‘全球南方’实践工作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作了题为“知识图谱助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报告;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吴昊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欧洲研究:知识生产、需求对接与方法升级”的报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报告并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本次论坛还开展了五个分论坛的专题研讨,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展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院长胡春雨、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家瑞、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曦凤、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秀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重霄、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殿勇、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莉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侯琦斌、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李长青分别担任了五个专题论坛的主持。五个专题论坛分别聚焦:区域国别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建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育、区域国别校企合作与服务企业走出去、区域国别智库建设与政策咨询、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践与案例分享。
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院长雷春林主持了专题总结环节。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院长应品广主持,张蔚磊作闭幕总结,她回顾了论坛的精彩报告内容,感谢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分享、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
本次论坛聚焦区域国别学的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化后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机制、智库建设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中国话语体系等内容,对汇聚高校力量,共建区域国别学的新时代格局,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稿件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供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播报
编辑
新新贸易理论、微观计量和全球价值链,近期聚焦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研究项目播报
编辑
1.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数实融合的综合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23),主持,进行中。
2.全球价值链重整下中国制造业的分工位置、收益评估与转型升级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0),主持,已结题。
3.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的统计测度研究,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021),主持,进行中。
4.双重价值链嵌入视角下“上海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项目(2019),主持,已结题。
5.新发展格局视角下推动上海“两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2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进行中。
6.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与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2019),主持,已结题。
7.超越“微笑曲线”视角下中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晨光计划”项目(2018),主持,已结题。
代表性成果播报
编辑
1. Yuan、 Cui、 、 Gao,“Do the of ? from ”, 《 》,2023(12)。
2. Sun、 Zhan、 Gao,“Does – in ? An of in ”, 《 》,2023(3)。
3.高翔、汪晶晶、袁凯华,“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与中国制造企业投入服务化转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第12期。
4.高翔、张敏、刘啟仁,“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了“两业融合”发展吗—来自中国制造企业投入服务化的证据”, 《金融研究》,2022年第11期。
5.高翔、张敏、李之旭,“中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置演变及其国际比较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第7期。
6.高翔、何欢浪,“清洁生产、绿色转型与企业产品质量升级”, 《统计研究》,2021年第7期。
7.高翔、张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要素含量的动态演进研究—基于区分贸易类型的国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国际贸易问题》,2021年第1期。
8.李建强、高翔、赵西亮,“最低工资与企业创新”,《金融研究》,2020年第12期。
9.高翔、袁凯华,“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测度及演变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10.高翔、黄建忠、袁凯华,“中国制造业存在产业“微笑曲线”吗?”, 《统计研究》,2020年第7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20年第12期转载,并获选《世界经济年鉴》“2020年世界经济统计学最佳中文论文”)。
11. Fang、 Gao、 Sun ,“Do , and ? from ”, 《 of 》,2020(3)。
12.高翔、袁凯华,“清洁生产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微观证据与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问题》,2020年第2期。
13.高翔、黄建忠,“政府补贴对出口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14.高翔、黄建忠、袁凯华,“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3+2,2019年第6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转载,并获得第二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
15.高翔、刘啟仁、黄建忠,“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事实与机制”, 《世界经济》,2018年第10期。
16.高翔、独旭,“政府补贴、政府治理能力与出口企业风险承担”, 《财贸研究》,2017年第12期。
17.高翔、黄建忠,“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进程与中国省级政府效率——基于-指数的实证研究”, 《国际经贸探索》,2017年第10期。
18.高翔、黄建忠、蒙英华,“政府治理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边际”, 《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6期。
19.高翔、黄建忠,“贸易开放、要素禀赋与中国省际政府规模:1997—2013”, 《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6期。
教育背景播报
编辑
201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
学术科研播报
编辑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项目,同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在《 》、《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科研成果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1项。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人才项目。 [1]
学术兼职播报
编辑
担任《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问题》等专业期刊审稿人考证含金量排行榜,兼任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分会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大学,曾经差点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并——上海商学院,这所大学怎么样
作为一名从事高考咨询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老感觉很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特别迷茫。前两天小王就问我:“老师,我孩子成绩中等,上海商学院怎么样?听说它之前差点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并?”
说起这事儿,还真是挺有意思。我给大家掰扯掰扯这两所学校。
先说说上海商学院这所学校。这是一所上海市属的财经类公办本科院校,在2024年的软科排名是481名。
学校有9000多名在校生,开设了31个本科专业。
它的前身是1950年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办学历史70多年了。
学校的优势专业主要集中在商科方面 – 国际商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硕士点有两个,但目前还没有博士点。
看看2024年江苏的招生情况就知道,历史类和物理类的投档分数都在546-547分左右。这个分数在上海的本科院校里算是比较靠后的。
再说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这学校比上海商学院要强不少。它家2024年的江苏投档分数,历史类比上海商学院高出40分,物理类更是高出50分呢!
几年前这两所学校要合并的时候,还真闹出不小的动静。那时候都想好新校名叫“上海经济贸易大学”了。结果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师生和校友们都不干了。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就好比一个考了590分的孩子,和一个考了540分的孩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大学,让他们做同学,心理落差肯定不小。这就跟我一个朋友家孩子,明明可以上98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大学,曾经差点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并——上海商学院,这所大学怎么样,非要去一个普通二本,他爸妈能答应吗?
说到底考证含金量排行榜,选择大学要看这几点:
学校实力- 上海商学院虽然不是一流院校,但在商科领域还是有些专业优势的。
地理位置- 学校在上海徐汇区,区位优势明显,实习就业机会多。
就业前景- 商科类专业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业口子还是挺多的。
学费性价比- 公办院校,学费相对便宜,性价比不错。
有家长问我:“那现在选上海商学院合适吗?”
我觉得吧,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分数刚好够、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孩子想留在上海发展,上海商学院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记得去年我一个学生,就读了上海商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这孩子学习很努力,实习也积极,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 (月薪)不错。这说明啥?关键还得看孩子自己咋干。
现在上海商学院也在努力发展,争取早日提升办学水平。咱们选学校,与其总盯着那些虚的,不如实事求是地看待:这所学校能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能不能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再普通的学校,只要努力,也能出优秀的人才;再好的学校,躺平摸鱼,也只能是庸才。孩子的未来,关键在于他自己。
推 荐 阅 读
1.
2.
3.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