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拥有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桂林市,不仅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学府考什么证赚钱多,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学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广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创办的省立广西大学和1932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经过多次的调整与更名,学校于1983年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如今的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发展成为

二、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广西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拥有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特别在教育学领域,广西师范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为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师资力量方面,广西师范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有学术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广西优秀专家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指导。

三、科研实力与成果

广西师范大学在科研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学校拥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学术界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学校设有各类学生社团和组织,如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在学生生活方面,广西师范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设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就业情况与社会声誉

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等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未来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广西师范大学—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前身为1932年10月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学组(科)。1953年8月院系调整,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及师范(语文)专修科基础上重组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5年11月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文学院。2014年11月成立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88年的发展历程中,陈望道、逯钦立、穆木天、冯振、林焕平等先贤会通开新,彪炳学界,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开拓进取,在守望学术家园的同时不忘秉持现实关怀,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自觉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大任广西师范大学—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奠定了文学学科门类在广西高校的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和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学院业已成为在全国文学学科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978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5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6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个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写作学、文学传播学10个方向),有美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一流建设学科,桂学研究院是广西高校智库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是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迹、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精品课程5门(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民间文学)。

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现当代作家群与流派、壮族文学与民俗、汉语音韵学与广西语言、桂学与广西历史文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理性与区域性研究相结合、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相促进”的学术特色,尤其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壮族文学史及文化研究、桂学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学院下设中国文学、语言学及跨文化教育、新闻与传媒3个系,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写作学与美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学、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12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3人(二级教授7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7人;具有博士学位7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团队5个;“广西政府特聘专家”高水平科研团队5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科研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自治区特聘专家5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其他省级各类人才称号10余人。

办学8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2万余名各层次合格人才,其中不乏学界翘楚、文坛名家、杏坛名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政界英才和海外名流。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05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余人,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型硕士生)595人,本科生2247人,国际留学生65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2人,成人高等教育(函授)50人。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并存考证培训机构,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办学结构,在国内及东盟国家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团队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文学院)抽调苗延秀、刘介、贺祥麟等10多人组成壮族文学史编辑室。1989年,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壮族文学研究室基础上由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蒙书翰、覃德清正式成立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均拥有博士学位。本教研室1986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获得民俗学硕士点,2006年获得人类学硕士点。

2014年教研室正式定名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2017年所在文学院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在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

教研室于196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壮族文学》。1986年出版《壮族文学史》(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该书先后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撰写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上、中、下),荣获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本教研室本科主要开设民间文学、民俗学、南方族群文化、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文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献学等课程。培养的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250多名,其中获得硕士学位230多人,在读研究生30多人,有40多人考上博士研究生。

教研室的科研发展方向:一是立足于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资源,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保护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资源,关注新生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元素,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于积极与学术界主流乃至海外学术界取得联系,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进行学科整合与创新。

在新旧世纪之交,教研室在民间文学、壮族文化、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2016年“三月三”创刊教研室公众号“岭外风雅颂”,欢迎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5762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6日 上午9:07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6日 上午9: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