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建筑行业中,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速度快、质量高以及环境影响小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在造价控制方面面临挑战,本研究探讨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全流程中的造价控制方法,利用BIM技术可以准确预测和控制项目成本,并通过持续的成本分析和优化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学什么技能好,实现造价的最优化。
关键词:BIM模型;装配式建筑;全流程;造价控制
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建筑趋势的加强,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效率高和质量容易控制的特点日益受到青睐。但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造价过高的问题,传统的造价控制方法难以应对装配式建筑特有的流程和要求,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需求。近年来,BIM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BIM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三维可视化的设计环境,还能实时更新项目信息,支持多专业协作,这使得它成为控制装配式建筑项目造价的强大工具。本研究旨在探索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流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BIM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造价的控制难点
1.技术与创新成本
装配式建筑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这包括自动化生产线、新型建筑材料以及优化的设计软件。这些技术前期研发和实施的成本较高,特别是涉及到新技术的研发和现有技术的改进。此外,为保持竞争力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建筑标准,企业需持续投资于技术创新[1]。
2.预制构件的生产与运输
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需要精确控制质量,任何误差都可能导致构件在安装时的不匹配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基于BIM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全流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从而增加返工成本。生产中的模具和设备维护也是一项持续的成本。此外,将这些大型构件从工厂运输到施工现场通常需要特殊车辆和交通路线的许可,增加了物流复杂性和成本。
3.施工安装的高技术要求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设备和技术。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能够处理预制构件的吊装和拼接工作。高技能劳动力通常伴随着更高的工资成本,加之专业设备的费用,使得整个建设过程的成本增加。
二、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1.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阶段,BIM( )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使得设计和修改工作可以直观和高效地进行。设计师可以利用BIM软件进行精确的模拟和分析,如结构强度测试、环境影响评估以及能源效率分析等,这有助于在早期设计阶段就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避免后期昂贵的修改费用。此外,BIM促进了多专业间的协作,通过共享的模型,各个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实时更新和查看彼此的进度和改动,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种集成的工作环境减少了沟通不畅带来的错误和延误,从而控制了设计阶段的成本[2]。
2.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BIM( )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在设计阶段就引入的BIM模型,施工团队能够获得精确的建筑和构件信息,包括尺寸、材料规格和安装要求等。这种信息的精确性使得施工计划可以更加精细地安排,例如具体的施工序列、人员的调配和材料的采购都可以提前计划,从而减少现场施工中的等待时间和材料浪费。此外,BIM技术支持施工模拟,允许管理团队在实际施工前进行多种模拟测试。这包括空间冲突检测,确保所有构件和设备在预定的空间内能够适配无误,以及施工过程的时间模拟,优化各构建阶段的时间和资源分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早期识别并解决潜在的问题,避免成本高昂的现场修改工作。BIM还提供了与施工现场直接相关的实时数据更新和通信支持。随着施工进展,现场情况常常需要即时反馈至BIM模型中,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访问到最新的项目信息。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也减少了由于信息延迟或错误而导致的成本损失。
3.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运维阶段,BIM技术继续扩展其价值,成为设施管理的强大工具。完整的BIM模型包含了建筑的所有详细信息,包括建筑材料、设备系统及其维护历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运维管理至关重要。利用BIM,运维团队可以轻松获取建筑各部分的详细信息和维护要求,实现预防性维护而非应急维修,从而降低长期运维成本。此外,BIM还可以用于建筑能耗分析和空间管理,帮助管理者优化能源使用和空间配置,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性。例如,通过分析BIM模型中的能效数据,设施经理可以调整建筑的能源系统配置,以达到最佳的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并降低运营成本。BIM技术使设施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例如,通过集成传感器数据,BIM可以实时显示建筑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同时,BIM还支持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使设施管理人员可以在三维环境中审视和分析设施的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维护效率和准确性[3]。
三、结语
本研究详细探讨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预制、施工和运维等各个阶段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BIM的造价控制方法。结果表明,BIM技术能够帮助项目管理者更准确地估计初期成本,实时监控成本变化,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造价。综上所述,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全流程造价控制不仅可行而且高效,为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造价管理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预期将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世杰.基于BIM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全流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中华建设,2024(01):39-41.
[2]白媛媛.应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J].石材,2023(11):133-135.
[3]李连清.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探析[J].居舍,2023(29):166-168+172.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BIM技术 | BIM怎么做造价?基于BIM模型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造价软件融合
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最核心内容,造价不仅有价格之意也有成本之义,它是个复合概念,造价=量×价。量是指工程量,价是综合单价,包括人材机价格和管理费利润等。量是基础性数据,不仅用是计价的基础也是项目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性数据,项目效益的好坏取决于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有人说对软企来说,得数据得天下,可见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快速准确地取得项目基础数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工程量统计会用掉造价人员70左右%的时间。传统的工程量计算效率低下,计价工作依赖于手工方式,通过纸质图纸获取造价需要的项目信息学什么技能好,这种情形下,设计院是否提供的某个信息模型对造价师不会产生影响。
现在一些人尝试用软件计算,算量软件种类繁多,有等通用软件,有表格软件,还有图形软件。图形软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可视直观,可导入CAD电子文档,可与钢筋等软件互导,然而图形软件的复杂性使有些人望而却步。一些非成功用户对图形软件评价消极,这些都影响了图形算量软件的普及。但不论是根据软件发展规律还是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似乎只有图形算量软件更有生命力,更有可持续性。由于BIM的出现和应用,图形算量软件更是不可或缺了。BIM将是未来建筑的通用平台,BIM将在工程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全方位应用。BIM模型是一个带有信息的项目构件和部件数据库,可以为造价人员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项目构件和部件信息,从而大大减少根据图纸人工统计工程量的工作量。造价人员首先必须对设计过程形成的信息进行过滤,得到满足项目不同阶段造价管理精细程度需要的项目信息,即设计提供信息和造价管理需要信息的匹配。
现在应用BIM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应用领域以设计院为多,但建企应作好迎接的准备。那么图形算量软件如何作好与BIM的接轨?是在原有软件上增加BIM扩展功能,还是要改变原有的软件构架和模式?各分散的软件是否需要整合?能寻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吗?目前的算量软件模式都是各自独立而又能互导的,而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是要看到建筑的全貌,包括建筑外表和内部空间,还要能显示隐蔽工程内容和各种各样的设备,那么是否需要把建筑、安装、钢筋软件整合到一块?天下形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理论上讲,这几个专业的软件合在一块似乎更接近BIM软件了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BIM技术 | BIM怎么做造价?基于BIM模型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造价软件融合,并且用户可以在同一软件平台上操作,各专业同步更新,但这几个软件整合为一谈何容易啊,意味着把原来的软件构架推倒重来,软件开发难度将增加N倍,BUG也将几何级增长,并且计算机硬件也承受不了,所以只得另寻出路。
BIM浏览器,调用土建、钢筋、安装软件中的模型对原来分散的土建、钢筋、安装软件进行加工处理,生成BIM建筑信息模型,然后提供统一的BIM数据出口。原有的土建、钢筋、安装软件是BIM的工具软件,BIM是系统软件,只是如何实现融合仍是个难题,里边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怎么把分散的土建、钢筋、安装数据进行合成?有几种方案:一是先后导入,水乳交融,相同构件的几何图形可覆盖可不导入,但构件的其它属性和参数附加进来,这样在一个建筑模型上可生成多个专业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这与同专业不同部位的合并有所不同,但原理差不多,前者是同专业拼装,后者是多专业拼装,既然是多专业拼装,每一构件属性应具有扩展性,这样导入其它专业时构件参数能被识别和接纳。如在土建构件中包含钢筋属性,这样导入钢筋时能把钢筋信息带过来;第二种方案是分专业图层显示方式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不断切换,按需显示。然后还有个约束条件就是土建、钢筋、安装软件仅提供工程量而不能提供消耗量,只有把工程量套定额,才能得到工程的消耗量。那么BIM系统除了土建、钢筋、安装还需加入计价软件,才能得到工程所需的消耗量。而计价软件模式与算量软件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融合?同时还跟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条件、施工进度等约束条件有关,在建立BIM模型的标准时把这些约束条件考虑进去。
设计师在用BIM模型进行设计的时候既不会考虑造价管理对BIM模型的要求,也不会把只是造价管理需要的信息放到他的BIM模型中去,它只是从设计的角度和业主的要求去建BIM模型。但并不是说这个设计BIM对造价人员毫无用处,它仍有极大的利用价值。造价人员基于BIM模型的造价管理工作有两种实施方法:
其一是往设计师提供的BIM模型里增加造价管理需要的专门信息;
其二是把BIM模型里面已经有的项目信息抽取出来或者和现有的造价管理信息建立连接。
第一种方法的是紧密关联型的,优点是设计信息和造价信息高度集成,设计修改能够自动改变造价,反之亦然,造价对设计的修改也能在设计模型中反应出来;缺点是BIM模型越来越大,容易超出硬件能力,而且对设计、施工、造价等参与方的协同要求比较高,所以实现难度较大。
第二种方法是分离松散型,优点是软件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缺点是两者没有关联,设计变化不能引起造价变化,反之,造价变化不导致设计变化,需要进行重复操作。
BIM与造价软件融合可通过以下手段:
1、API(应用编程接口):由BIM软件提供应用软件编程接口,第三方软件通过API从BIM模型中获取信息,跟造价软件集成,也可以逆向操作,把造价软件中数据传输到BIM中。
2、ODBC(vity开放数据库互联):ODBC是数据库访问技术,导出的数据可以和所有不同类型的应用进行集成。缺点是数据库和BIM模型的变化不能同步,需要人工干预。
3、IFC标准的数据格式:一般来说,公开数据标准的好处是具有普适性,缺点是效率没有那么高。
bim和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
免费的Ai上线啦!
BIM建筑网自主研发,你想要Ai功能都在这里!
Ai·提升效率技术答疑
为促进装配式建筑向智慧化建造方向发展,根据智慧建造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装配式建筑可基于BIM平台和数据执行绿色设计;建造过程可引入碰撞检测,深化设计,施工进度模拟,监理控制系统及BIM+技术,并且通过BIM协同平台进行项目各阶段的衔接以及各参建方的信息交互bim和装配式建筑,实现项目的智能化管理;同时以厦门市的三个实际工程为例分析。研究表明,BIM技术是实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化;智能化
引 言
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BIM技术,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化发展,提升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水平,即智慧建造。杨宝明早前提出过“智慧建造”的概念,笔者认为,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的内涵可概括成是集绿色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建造过程。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已着手于探索绿色建筑,并形成基于各自国情的评价体系、认证方式及政策手段;我国根据能源、资源特色和建筑特点,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2014》[1];刘丹丹等[2]提出BIM软件间的相互配合以达到优化项目设计施工方案的目标;王爱兰等[3]通过BIM技术模拟CSI构件以避免返工和降低能耗;刘平等[4]、等[5]和等[6]探索BIM技术的交互性及其于建设项目供应链信息流中的应用;王巧雯等[7]和胡延红等[8]探讨BIM协同平台以实现项目各阶段及各参与方高效协同管理上的价值;彭书凝等[9]结合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重点分析BIM在装配式建筑建造的应用亮点;齐宝库等[10]根据浦江基地保障房项目,总结BIM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外众多学者主要就如何实现绿色建筑或如何通过BIM技术优化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但仍未见如何基于BIM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绿色化与智能化集成智慧建造的相关研究报道。目前,传统建造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尚有许多弊端,诸如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复杂;建造产业链体系化不完善;“四节一环保”的发展也存在瓶颈等。因此,如何实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已成为建筑业的一个重点研究主题。本文将通过介绍装配式建筑运用BIM技术执行绿色建筑方案和智能化建造过程,同时列举三个借助BIM技术建设的装配式建筑案例,总结出一些对实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1、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装配式建筑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基础。运用BIM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绿色设计,关键在于BIM平台搭建和BIM数据生成。
1.1.搭建BIM绿色化平台
BIM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周期,装配式建筑即包括设计、生产、建造、运营维护的全生命过程。装配式建筑绿色化的过程需要一个技术平台来完成方案设计,诸如建筑抗震分析、建筑性能分析、建筑能耗分析、可视度分析、疏散分析以及舒适度分析等。BIM可搭建平台,将三维建筑模型导入绿色建筑设计分析软件,模拟计算日照、自然采光与通风、噪声防治、室内温湿度等(如图 1所示),促进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化。
1.2.基于BIM的数据快速生成
BIM其完整而准确的数据及可视化特征也为绿色化装配式建筑设计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式,设计人员可快速收集绿色分析所需的三维模型,包括几何BIM工程师数据、造价、进度等信息,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引入BIM,即可快速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在建设项目前期,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设计的组成要素,如文献[11],基于BIM技术的建筑采光分析:通过BIM软件()搭建某装配式建筑模型,选取其中一典型功能房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室内工作平面定义成13×10的点矩阵,接着选择一年8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包括6月22日立夏节气,进行晴天模式下室内工作面点的照度计算,并对计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晴天天然采光分布规律。如此仿真操作学什么技能好,可最大限度地还原实体建筑的周边环境情况,为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采光分析提供样本参照。
图1 装配式建筑绿色设计模拟方法
2、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
按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脉络,可将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划分为人工时代、键盘时代和集成时代。BIM技术可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专业、各阶段和各参建方的数据得到有效集成,使得传统的项目建设模式向基于BIM的项目集成建设模式转变,如图2所示,以达到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管理的目标,其关键技术如下:
(a)传统项目建设模式 (b) 基于BIM的集成模式
图2 传统项目建设模式向基于BIM的集成模式发展
2.1.设计方案优化
碰撞检测:以BIM装配式建筑各专业模型(包括建筑模型、结构模型、水暖电模型、施工场地模型)为核心,进行同专业内不同构件的硬碰撞、不同专业间构件的软碰撞、不同吊装机械作业的动态碰撞等碰撞检查。将碰撞检测报告结合BIM多专业模型,按照“检测→优化→再检测”的思路,不断完善设计和施工方案,保证装配式施工的顺利进行。
深化设计: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紧密联系设计、生产、安装阶段,需要BIM的可视化应用以提高整体设计效率。包括构件生产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深化,首先依照建模规范采用BIM三维辅助设计,在BIM平台上构建钢筋、机电管线、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多专业于一体的BIM综合深化模型,集成预制构件的全部属性信息后,完成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3D打印等核心技术。其次,施工阶段整合现浇预制模型,完成现浇节点深化后,利用BIM可视化技术提前模拟现场装配,避免预制构件与现浇连接节点位置碰撞问题的发生。
2.2.施工进度优化
利用BIM(、等软件)建立与进度结合的4D施工模型模拟施工,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同时实时跟踪计划施工与实际施工的进度偏差、资源计划偏差,经过对比分析策划最优施工方案,不断优化调整,在保证质量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工厂、现场的施工进度,通过BIM技术将装配式建筑进度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不仅仅对整个项目的进度进行模拟分析,对于一些复杂节点的支撑措施、吊装埋件等模拟施工,可辅助施工人员现场安装,提升施工作业水平[12]。
2.3.监理控制系统
目前,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监理一方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一些问题,诸如资料冗杂造假、信息滞后、对大量装配式构件验收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导致监理单位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易引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BIM可改变这一现状,基于BIM模型,经二次开发后,可形成一套装配式建筑监理控制系统。它具备整合项目各参与方和项目各阶段数据的信息平台功能,数据库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各参与方的核心人员都拥有访问该数据库的权限,可以基于此掌握工程的进度和数据并完成动态管控,实现监理工作的可视化和智能化互动,构建完善的BIM监理控制体系。
2.4.“BIM+”技术
BIM+3D打印:通过提取复杂的预制构件BIM模型,结合3D打印技术以360°全视角展示,提供施工人员脱离CAD图纸或电子设备的技术指导等。
BIM+无人机:基于BIM技术,配备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场地布置、分析、规划、土方的调度优化和道路选线,不仅能够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造价,还能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
BIM+智能监测:监测人员在BIM二次开发软件中赋予监测点变形数据、分析结果、坐标、构件信息等,再结合物联网技术制作成二维码或引入RFID技术。现场人员通过扫描,迅速获取监测点的所有相关信息。
BIM+VR:基于BIM模型,结合VR技术构建虚拟化展示,提供交互性设计和可视化形象。
BIM+RFID:利用RFID芯片关联BIM数据模型与预制构件的生产,用于构件的制作、运输、入场、存储、吊装施工等方面,实现构件生产集约化管理。
2.5.协同管理
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造的核心在于建造过程的“集成”,实现“集成”的重中之重是协同管理[13]。BIM应用固然广泛有效,倘若未注重协同管理,也将无法推动装配式建筑各环节、各参建方的有机结合,无法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智慧建造。
如何整合出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推动智慧建造过程中一道难题。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已有一些较成熟的BIM协同管理软件,诸如,广联达和。在预制构件生产前,引入BIM技术,综合考虑设计、制作、安装的需求,通过BIM模型提前虚拟施工实际制作安装过程,包括设计协调、制作过程模拟、安装施工模拟等bim和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发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依次提前解决。实际生产安装时,结合互联网、数控机床等技术和设备,信息跟踪和自动化生产制作安装过程,提高构件制作、装配施工的精确度,其基本流程如图 3所示。
同时,装配式建筑的众多参建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复杂、资源整合低效等也是实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的另一难题。把基于IFC标准的BIM模型数据库、可视化的编辑平台以及众多BIM专业化应用软件,集成于BIM协同管理软件中,利用云技术根据设置好的分工规则,合理分配各参建方各自的管理权限,对访问或修改BIM协同平台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互查互检,可保证信息流的通畅准确、及时共享。
图3 BIM在项目中的应用流程
3、案例分析
3.1.装配式幕墙——厦门天语舟雷达工程
不单是简单规则的建筑幕墙表皮可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复杂的建筑幕墙表皮也可以实现。如厦门天语舟雷达工程,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建筑高度将超过400m,占地约10万m2,总投资2.7亿元,是厦门市气象现代化四大项目之一。其采用550种双曲面板实现复杂的船状外型,GRC面板定位点坐标如图 4所示。
本项目基于BIM技术,建立与现场完全吻合的结构模型,对幕墙单元进行深化,确保复杂的建筑造型能完整体现。模拟幕墙安装,提前解决幕墙与土建及钢结构之间的冲突,保障施工安装能顺利进行。利用优化的幕墙单元,生成幕墙构件清单,并以计算机下料、工厂加工制作的方式,控制幕墙成本投入,实现幕墙从表皮划分→工厂加工→现场安装的全方位信息化管控。
图4 GRC面板定位点坐标总图
3.2.预制拼接沉井式智慧地下停车库
为解决老旧小区、商业街区、办公服务区、城市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区停车难问题,厦门中铁科建研究出一种实用创新型专利技术,基于BIM技术的“一种预制拼接沉井式智慧地下停车库建造方法”,能够合理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开发建设停车库。
图5 预制拼接沉井式智慧地下停车库
车库筒体内布局(图5):筒体地上1层为停车门亭,地下分成5层停车层,每层10个车位,单个车库共50个车位。采用全预制方式,利用BIM技术,实现设计、构件拆分、制作、吊装集成化,预制率36%。
停车架正中央是一套集平移、升降、360°旋转功能为一体的停车设备,通过BIM+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收费系统、存取系统、搬运系统、控制定位系统等于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并统一接入区域停车信息管理平台,与动态交通信息联网共享数据,做到停车信息联网联控。该预制拼接沉井式智慧地下停车库具有如下优点:1)绿色环保、节能、节材、节地;2)工期短,成效快、安全性高;3)占地面积少,适应范围广;4)设备先进,智能化集成高,存取车便捷。
3.3.装配式钢结构——厦门中心大厦
厦门中心大厦工程总建筑面积约61万m2,由4座写字楼和2座酒店共同组成,其中写字楼和酒店为连体结构,建筑高度最高达163m。结合该工程介绍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设中包括土建、钢结构和机电三大专业,7大版块的21项核心应用,并获得全国BIM技术应用一等奖,如图 6所示。
图6 厦门中心大厦BIM核心应用技术
下面列举BIM应用过程中的设计难点及亮点:
(1)“管线综合排布”主要通过对各专业进行管线综合排布,解决碰撞、净空等问题达上百项,保证泵房、走道等位置排布合理美观,见图7(a)。
(2)“大倾角钢柱吊装模拟”是利用专业的BIM设计软件为项目创建精确的数字化模型,在直观的3D环境下分析、优化,并为异型构件创建施工定位图,根据模型进行工程量统计。由于钢柱倾斜角最大约61°,分三层多步向外倾斜,可利用软件对结构进行施工阶段模拟分析,确保了施工方案安全可行,见图7(b)。
(3)“17台塔吊交叉作业模拟”主要是采用BIM技术有效组织塔吊运力,避免群塔碰撞,起到了良好效果,见图7(cBIM学习)。
(4)“动态物资管理”主要运用BIM技术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导出计划所需的动态物料清单,快速获取某进度区间物料工程量,实现限额领料,见图8。
(a)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排布 (b) 大倾角钢柱
(c) 群塔作业
图7 BIM技术应用亮点
图8 基于BIM的动态物料清单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探索装配式建筑如何实现智慧建造:
(1)通过BIM技术,实施绿色化设计,促进节能减排,最大程度地实现“四节一环保”,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加绿色低碳。
(2)运用BIM技术,整合装配式建筑各阶段和各参建方的资源,在BIM协同平台上进行综合和优化,同时基于BIM技术,提升施工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过程更加智能化。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已不单是三维模型和漫游动画的展示,它成功标志了一种全新的建造方式。它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质量,更是为了实现满足全球建筑业的潮流方向。当然,就目前BIM的现状,硬件、人才和技术尚不够成熟。但随着建筑业对BIM的认识逐渐深刻,对软件和技术坚持开拓创新,结合理论实践脚踏实地发展,BIM将是装配式建筑实现智慧建造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装配式建筑即将全面进入智慧建造时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6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