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十字方针,【视野】学习下现代安全管理十大原理!

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现代安全管理的十大原理(或称)理念。这个原理引导安全专业管理人员注意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而不仅仅是安全行为和状态。1.公司的安全管理方针是什么?现代安全管理在传统安全管理侧重于物的条件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员工的安全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环境。

美国著名安全专家Mr.DAN 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现代安全管理的十大原理(或称)理念。这十大原理极具有代表意义,概括了当今美国以及发达的国家对安全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和系统的认识。

原理1:系统根源

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模式是:事故可能是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所导致的,找到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或某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作为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纠正不安全行为的行为或消除这个不安全的状态,没有进一步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事故多中原因理论提出,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即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系统原因)。

“系统原因”原理认为,不要将获得的所有信息仅归结为某个单独的直接因素,而是要拓宽我们的视野,考虑导致事故的系统原因。因此,每个事故都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改善改善安全管理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整个管理系统和我们的管理程序。

把事故、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看作系统不正常、系统缺陷的征兆。以识别不安全行为、状态和事故为起点,研究为什么这个行为和事故会发生,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存在。应用这个原理,我们将要重新确定事故的调查程序,即针对任何一个事故,不管是重大事故,还是小事故,都尽可能地识别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消除管理体系的缺陷,消除和整改系统缺陷是为了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系统,而不仅为了寻找某个人的错误。

在手指伤害的案例中,如果说直接原因是没有穿戴防护手套,那么纠正措施是戴上手套。然而,这种纠正措施仅仅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其结果是:类似的事情可能在明天还会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员工身上。事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没有安排培训、缺乏安全作业标准或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等系统缺陷。只有找到事故的根源所在,才可以长期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事故的发生。

原理2:风险管理

衡量风险的要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通过分析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进而管理、降低或消除风险。另一方面,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侧重于控制事故发生的频率来减少事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在某些方面、状况下是可以评估的、预测和控制的。这个原理强调,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通过降低事故的严重性来减低风险,预防控制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不仅仅通过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来减少损失。例如,在下列作业活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比常规作业的风险要大,必须执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来识别危害、控制和降低风险。

l 非常规作业;

l 涉及高能量源的作业;

l 建筑施工场所;

l 员工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l 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工作环境等。

原理3:“安全第一”新概念

该原理是最重要的安全原理之一。它重重申了安全与生产质量、成本和人事同等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把企业管理应用到了安全管理的领域。

“安全第一” 新概念

“安全安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和其他的业务职能同等重要安全管理十字方针,【视野】学习下现代安全管理十大原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应该如何如同对待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和员工关系一样重视安全。管理层必须对安全管理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

虽然我们习惯使用“安全第一”这个词,但是,有时很难平衡,特别是在日常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现场主管们为了实现生产目标或及时完成某个项目,容易忽略安全问题。我们总期望管理人员能权衡好风险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来支撑,“安全第一”往往就是一空话!会议不能保证安全第一,领导的讲话不能保证安全第一,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执行的可以操作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和其他业务职能同等重要”的观念可能容易为生产工具监督、维修监督和其他人员所接受。什么时候安全第一?“当其他任何事情(如生产进度、质量或费用控制)与安全出现矛盾时,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原理4:绩效与责任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十字方针,都会重视上级领导分配任务与责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没有被指定负责某项工作,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承担与此项工作相关的责任。但是,他却会关注管理层对其所衡量和强调的工作绩效:生产、质量、成本或管理层近期所施压的任何一项其他的任务。因此,如果企业针对所有主管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安全绩效标准和绩效管理的程序,必须激励各级管理人员努力贯彻实施,以求履行安全职责和实现起安全安全的绩效目标。

“谁主管,谁负责”,安全必须是主管负责人的责任。管理层应该通过设置安全目标、计划、组织和管理机制引导安全工作,明确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责任,并且赋予他们的相应的权力。在这里“主管”这一词不仅指现场监督的管理人员,包括从现场班组长到企业高层的各级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在明确绩效与责任、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时候,却将安全责任制变成推卸责任的工具!在推行绩效与责任的时候,应该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而不是安全指标的分解。企业的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例如:

l 公司管理绩效评估系统中宝库包括安全指标(不仅仅是事故指标,还包括行动指标等);

l 制定明确、切合实际、可以衡量的各级安全管理行动目标;

l 有公司高层几安全管理人员参与的安全委员会定期评估管理的人员的安全绩效。

原理5:安全管理职能

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寻找?

安全管理十字方针

这个原理引导安全专业管理人员注意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而不仅仅是安全行为和状态。通过分析管理系统来确定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提问,来分析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1.公司的安全管理方针是什么?

2.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的只能是什么?

3.公司是如何管理安全的?

4.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如何确定?

5.如何衡量安全管理的绩效?使用什么指标?

6.怎样选聘员工?

7.怎样培训?

8.如何激励?

9.如何激励管理者?

原理6:起因控制

在《 and 》(1982年第一版)书中作者开发并解释了这样一个模型。模型认为,每次事件(事故)都与人为的失误(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且在不安全行为的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可以被识别、分类和进行深入的分析。管理者可以采取很多行动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仅仅限于对人的教育和强制执行上。

我们知道,事故的结果是人员的伤害、设备的损坏、环境的破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损失,事故是安全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人为失误的综合结果。

系统缺陷 包括了传统安全管理可能包含的因素,例如:

公司没有明确的安全方针?如果,是什么?

如何界定岗位安全责任制?

安全管理过程中是否明确谁有什么样的权力?

谁对事故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如何进行安全绩效考核?

应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安全检查?是否对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

是否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

应用什么样的安全标准?

保存什么样的记录?如何应用这些记录?

我们的应急响应程序是什么?

原理7:环境与行为

原理7是原理6的拓展和延伸。该原理认为,当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时,他们不是哑吧,不是白痴,不是不小心,不是需要纠正行为的小孩子;不安全行为是有管理系统形成的不良“环境”所造成的。在这样的文化气氛、行为习惯、设备条件或者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环境,产生不安全行为是完全合理和正常的。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改变导致不安全行为的环境,从而减少或小区不安全的行为。

原理8:三个子系统

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发展安全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传统的安全管理只涉及了物的条件控制,如:给沙轮机安装防护设施:随后,在安全管理中考虑了管理程序,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和作业程序,使得事故率进一步降低;但是,无论是物的条件控制,还是安全管理体系,依然不能彻底地降低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在传统安全管理侧重于物的条件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员工的安全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环境。期望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杜绝事故的发生。因此,改善那些使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原理8 再次强调,我们的任务是改变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安全管理可以通过4个方面到达这个目标:

1.分析:分析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2.控制:开发制定控制措施或系统

3.沟通:把这些系统要求传达给业务部门和每位人员

4.实施和监测:实施控制措施,检测控制的效果。

原理9:安全管理与企业文化

社会在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也已经油料巨大的变化,因此,安全管理的理念也必须改变,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协调,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互相融为一体。企业管理中,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管理文化气氛。如果像过去仅仅依赖安全防护设备、安全程序和强制命令来管理安全,是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难以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原理10:系统衡量标准

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

1.最高管理层公开的安全承诺

2.强调安全绩效考评

3.拥有公司中层管理的支持,并依赖其发挥影响作用

4.明确的安全方针与安全理念

5.员工积极参与

6.管理系统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如变更管理

7.安全管理的作用与成效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混淆的几个概念

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混淆的几个概念

在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中常常碰到危险、事故、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等的概念,这些基本的概念本应该是非常清晰明确的,然而,本人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互相交叉、意思含糊的现象,这就给我们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基层安全管理工作者带来不少的麻烦。举例说明如下——

一、危险:

1、在《安全工程大辞典》中危险的定义:是指造成事故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

2、在2019年版全国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安全生产管理》中,“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评:危险就是对各类事故的描述,而且是对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因素的描述,它既能分辨事故的种类,又可以针对某一确定的事故。

二、风险(安全风险、事故风险):

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从定义看,它是每一个认识主体对某一危险源或者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判断。

评:风险同样是对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的描述,包含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两方面,它重在描述某一特定事故,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危险源: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2、从安全生产的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目前流行的说法,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将危险源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荷危险物质,称为为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有的说法还包括环境不良因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评:危险源的这种分类不科学——因为这样一来,安全隐患或曰隐患、就与第二类危险源的定义几乎重合了,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并且,事故或曰生产安全事故就完全包含在危险源的定义之中,它就是“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于是,事故也与隐患一样、与危险源的概念模糊不清。再,我们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日常检查的一项工作——违章——也很明显包含在了隐患的范围之内。因为违章就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查违章、与查隐患又混在一起。

四、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评:简单明了。

五、隐患(事故隐患):

1、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第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为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现代劳动关系词典》中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3、《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4、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与《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1994)类似,将事故隐患定义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评:从以上不难看出,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第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中的定义更为全面和准确。隐患这个概念其实还是与事故分不开(所以才又称为事故隐患),描述的仍然是事故发生前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没有执行到位的情况。

根据以上的概念,企业管理人员日常的一项检查对象——违章,既可以叫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又可以叫事故隐患(行为性违章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装置性违章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安全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混乱不堪。

综上所述,因为新的《安全生产法》中明确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混淆的几个概念,为了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便利,建议将“危险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辨识”统一到一起,叫“风险辨识”,就按照生产安全事故的种类进行,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外加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限的几个可以导致职业病的因素即可做到全面。这种风险辨识的方法,是2017年参加机构培训时王起全老师推荐给我们的,我觉得比其他的方法都简单实用,也算是依据可靠。这样就不会出现很多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或叫风险分析)”那种缺乏衔接的感受了。

另外,叫“风险评估”也不好,不如叫“安全措施制定”——第一,你评估出不同等级的风险,实际上工作没完,下一步还要把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否则“评估”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隐患排查治理”中的在“治理”、不就是制定防范事故的安全措施吗?第三,在现场工作中,脱离开安全措施谈“风险评估”不就成了纯粹的纸上谈兵了吗?

另一个风险辨识的标准,是《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2009),这种方法虽然分得更细、但也过于繁杂,适合在制定安全措施时参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eeedu.com/4010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3月 26日 下午12:16
下一篇 2024年 3月 26日 下午12:18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1条)

  • […] 校园安全与请得高罪船适止它批八总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增见点代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zhiyeeedu@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资格考证信息平台
在线客服